惊呆武宣籍旅欧学子覃仲霖
2020-06-19原连辉李佩伦覃寿先
原连辉 李佩伦 覃寿先
广西武宣县二塘镇大琳村,1920年代出过一位留学欧洲的学子,名叫覃仲霖。
根据覃仲霖本人在1960年代留下的一份个人简历显示:覃仲霖,1900年生,于1915年至1919年在武宣中学就读,19岁时,凭着自己的聪明勤奋,考取了上海法文专修学校。在法文专修学校人读1年多后,于1920年11月由上海赴法国实行勤工俭学。后又于1925年11月转学到俄国。
覃仲霖其人
几经查找,直到2018年4月,我们终于找到了覃仲霖的后人覃宁菊女士。
一见面,听罢我们说明来意,覃宁菊便说:“你们要找的人,正是我爷爷!可惜他早已去世近50年了,就连我父亲也去世多年了,我的叔叔目前又老年痴呆,所以,最懂情况的人,就是我本人了。”从她的口述中,我们第一次确切地知道了我们要找的这位“传说中是周恩来同学的大琳人”,竟是武宣鼎鼎有名的清朝举人覃先澄的儿子。
覃先澄(1855-1926),武宣县清朝举人。覃先澄自幼勤学苦读,乐于助人,他于1882年经乡试中举,后历任东兰学正、广东东界场盐大使。1913年担任当时《武宣县志》的编纂工作。他曾于1912年邀约一行文人到武宣“八仙天池”进行实地考察,并为“八仙天池”的美景所迷醉,“窃喜生平所未见,以为此景当居第一,而惜其出(武宣)八景之外也。”他为“八仙天池”留有著名诗作《游八仙寨》,诗云:
中留山水甲南天,
马步桥东列八仙。
呼吸应知通帝座,
登临不测有虞渊。
云兴作雨池龙起,
月正无波玉兔眠。
羽化贾鹏咸往事,
吾儕杯饮涤尘缘。
作为覃先澄的次子,覃仲霖成长在这样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又有过国外留学的经历,自然令人关注。相传,1950年代初进行土地改革时,周恩来曾经专为这位“会俄语的”覃仲霖亲笔写信,强调:一、覃仲霖是个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二、覃仲霖虽然为国民党政府服务过,但对共产党的革命行为无重大抵触:三、目前全国刚刚解放,国家百废待兴,急需大批人才来搞建设。因此,宜考虑给覃仲霖留有工作出路,不宜在土改工作中太为难他。
然而,当问及“传说中的总理来信”以及覃仲霖是否真的是周恩来的同学时,覃女士无奈地说:“‘文革中,所有我爷爷的纸质资料,都没有了,所以关于这封来信的传说,没有办法确定。但我爷爷亲口跟我讲过,他当年在法国留学,周恩来先行回国时,还亲自过来跟我爷爷告别的。”此外,覃宁菊还说:“我爷爷不仅仅有可能和周恩来总理是同学关系,他还很有可能也和邓小平有直接的同学关系。”怕我们认为她信口开河,覃宁菊又说:“关于我爷爷和邓小平的关系,网络上是能查得到的。”
覃女士提供了她打印存留的一份纸质资料,这份资料署名冷玉健,发表在东方资讯网上,题为《这是中国最牛的一批旅欧留学生,总书记、总理、开国元帅全在这里》,该资料后半部分显示:
1924年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顺利,以广东为根据地的革命形势发展迅速,急需大批的领导干部。中共旅欧支部加紧了对干部的培训和输送工作,先后派出近10批约百余人赴俄学习:1924年9月22日,聂荣臻、李林、熊味根、胡伦、范易、傅烈、穆青等20多人;同年秋冬,李富春、蔡畅,还有郭隆真。1925年8月,朱德、孙炳文、李大章、房师亮;10月,施益生;冬,刘鼎;12月4日,王极知、许少灵、许祖熊、周文楷、江克明、杨士彬及王若飞、林蔚、林修杰。1926年1月7日,邓小平、傅钟、李卓然、萧鸣、周介涟、戴坤忠、何嗣昌、傅伦、覃仲霖、陈家齐、傅汝霖、宋法明、滕功咸、邓绍圣、汪泽巍、季苏、孙发力、傅继英、欧阳泰、岳少文;8月……
在这份赴俄学习名单里,我们确实看见了“覃仲霖”这个名字。
俄罗斯中央档案馆中的“覃仲霖”
由于覃仲霖与周恩来的关系资料难觅,我们转向查找他与邓小平的关系。
在更进一步搜寻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2014年8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传》一书中,提到了邓小平与覃仲霖的同学关系。其记载如下:
1926年1月7日,邓小平等人乘着夜色掩护坐上火车,离开巴黎,结束了五年零三个月的旅法生活。
1月17日,邓小平等人到达苏联莫斯科,进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随后又转入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孙逸仙大学(简称“莫斯科中山大学”)。
他们(留俄的中国学生)急不可待地投入到了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中。当时邓小平填写的莫斯科东方大学学员《每周活动研究成绩表》,记录了1926年1月19日至22日他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最初四天的活动情况:
对下周的活动安排,邓小平在“谈话”一栏安排了四项:与陈家齐、覃仲霖共同讨论读《列宁论党》一书后的心得与怀疑:与王子祥结束“对批评会意见”的谈话;与季苏、汪泽巍、覃仲霖三同志谈“对大会的批评之意见”:尽力与不认识的同志接触……
另据一位同学填写的《每周活动研究成绩表》中写了观察邓小平的印象:“希贤(邓小平)之对仲霖、家齐之批评中,深感自信”“很有自信的表现”。
在以上这些权威资料中,“仲霖”这个名字出现了3次,而且,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仲霖”这个名字,是和“希贤(邓小平)、家齐”这两个名字一起被俄罗斯政治历史档案馆收藏,其复制件又有于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档案处。
那么,这个出现在《邓小平传》中的“覃仲霖”,是否正是我们一直追寻的这个传说中是“周恩来同学”的“武宣的覃仲霖”呢?
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版的《武宣县志》里,我们找到了关于“武宣覃仲霖”的一些说明。在该册县志的“国内外学生学绩”一章的留学外国的名册里,在留学生最末尾的位置,我们发现了“覃仲霖”这个名字。在“覃仲霖”名字的下方,写着:
法国工业专门学校毕业:法国谢乃德铁厂技师:俄国莫斯科大学毕业;莫斯科陆军炮兵中级军官学校毕业。
这说明此前,武宣确确实实是出了一位名叫“覃仲霖”的有过留法留俄经历的留学生,即1934年出版的《武宣县志》和2014年出版的《邓小平传》,这两本出版时间相距整整80年的书中,所分别提供的关于“覃仲霖”留学法国和俄国的经历,是能前后呼应而相互一致的。
这样一来,除了“覃仲霖”这个名字的相同,也有简历上由法国转学到俄国时间点的一致,更有《武宣县志》提供了武宣确实是出了一位名叫“覃仲霖”的有过留法留俄经历的留学生。最后,我们还走访查看了前清举人覃先澄的墓碑,发现此碑上也有关于“覃仲霖留法留俄”的介绍。把这几种都能相互印证的信息综合起来考虑,已足以说明:在《邓小平传》这本书中的“覃仲霖”,就是“武宣的覃仲霖”。
覃仲霖與周恩来、邓小平是同学
既然《邓小平传》中的“覃仲霖”,正是武宣的“覃仲霖”,那么,他自然是有过留学法国的经历。更进一步来想,他跟周恩来的关系,与传说中“是周恩来的同学”就有了初步的依据。
在持续的关注寻找中,我们又在清华大学中共党史教研组编《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这本书里,查阅到该书收录有覃仲霖发表在1921年4月6日的《时事新报》上的一篇名为《留法勤工俭学生之窘况》的文章。抄录如下:
留法勤工俭学生之窘况
欧战期申工厂缺人时,华法教育会会长蔡元培,怜我国有志求学士子苦以家贫无资入校,故特创设留法勤工俭学会。当时吾国士子闻有此机会,谁不踊跃而来,是以来法勤工俭学者日众。彼时工作易找,工价甚高,勤工所得之资。可以俭学而有余。
不意欧战告终以后,法国生活程度极昂,是因受战后之影响,原料缺乏,兼之各工厂所制出之货品多不销行,故法国各工厂多半倒闭,均将工人辞退,是以我国在法勤工俭学生二千佘人多无工作。夫既无工作,则生活亦难维持,华法教育会亦无法抵救,惟有设大帐棚以为学生栖身之地,给维持费以为生活,因此生命尚能苟延,不致饿死异国。噫,莘莘学子困厄棚下,嗷嗷待哺,诚足悲矣!
又不意华法教育会近日因经济困难,殊难接济,忽于一月十日及十六日连发通告,声明与勤工俭学生脱离经济关系,可怜斯时工读生闻之,莫不惊恐骇异。当此之时,饥寒冻馁,谁给衣食?迫得联络男女同志,与蔡元培交涉,请其广为设法。时华法教育会会长蔡元培。即邀同陈公使、廖领事、及留欧监督高鲁,联名致电中央政府,请伤各省速汇款接济。此种电文想早已普遍国內,毋待赘述。后奉教育总长歌电,据谓在法勤工俭学生需费维持,中央度支奇绌,无款可资。同学闻悉,倦然以忧。夫当此一等未展,若负笈而返,则大负初心,徒固棚下,抱影自怜。当此进退维谷之际,惟有联络同志,哀号于公使、领事人人之前。现公使、领事亦无办法,仅发维持费以为生活而已。特此声明,恳国內同志毋蹈前撤而来,以免有负少年光阴,勿谓言之不预也。
这篇文章说明了当时的覃仲霖对留学法国的一些想法。令人意外的是,在《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这本书中,我们还看到了覃仲霖与周恩来同为十五届留法学生、是同一天登同一艘船离开祖国的原始记录。
据该书第142页至第145页记录:
大批留法勤工俭学学生放洋——华法教育会第十五届赴法留学学生,定于(1920年11月7日)七日乘法轮保尔到斯号赴法,共计197人,名单如下:
浙江
俭学:王行素、沈立咸、周昌炽、胡封、童致和、刘德襄、沈颂年、褚风仪、张镇谦、周经糟、毛宾、陈孝可、徐贤焯、周恩来
勤工:王光埏、郭颂铭、乔国儒、邓孝勤、张明、章明、田有秋、周志恕、陈修杰
贵州
勤工:殷权杨开荣
广东
勤工:陈天麟
广西
勤工:覃仲霖
从这些学生名单上,可以清楚得知:周恩来与覃仲霖,实为同一届、同一天、同一艘轮船、共同在海上“经历40天远航,旅程3万公里”,才一起到达法兰西求学的。他们是同学关系。
综上,结合《邓小平传》《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史料》、民国二十三年版的《武宣县志》等资料可看出:覃仲霖与周恩来是留法同学;此外,覃仲霖还与邓小平是一起由法国转学到俄国继续学习的同窗。
但令人遗憾的是,直至写作此文时,我们依旧没有搞清楚,上文提到的那封“周总理的来信”是否属实。
人民政府的关怀
在周恩来、邓小平相继回国参加革命后,覃仲霖一直在苏联学习生活到1931年才回国。在国外的10年岁月里,他有过在苏联担任过红军排长,又在苏联某学校担当过教师、小学校长和报纸通讯员的经历。然而,也许是由于个人理想志向上的差别,覃仲霖回国后,为国民党政府做过外文编译和主管军政建筑方面的技术工作。
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对国民党旧政权原有的政治、生产、科教卫生、新闻出版机构、党团组织及外国在华机关及其人员采取了不同政策,争取大多数旧人员,减少了社会动荡,对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因此,覃仲霖于1951年7月参加了新中国的工作。工作后,他发挥外语特长,以教书育人,教授俄语为主。
在覃仲霖工作过的地方和家乡,当地的党委和政府都没有过于为难他,甚至还给予他必要或特殊的帮助,对一些特别时期跟覃仲霖有关又处理不恰当的事进行了澄清和平反。
1969年,覃仲霖身患重病,从宜山市怀远中学回到二塘镇大琳村,10来天后即病逝在家。
覃宁菊回忆说:由于我爷爷平时为人不错,爱帮助人,在他病重期间,很多乡亲前来探望,屋子里常来满了人。他在弥留期间,不时用手摸摸我的头,想说什么又说不出,似乎总是心有不甘。
改革开放以后,根据有关政策,按覃仲霖在国外求学和生活了10来年的经历,可以认定他为“华侨”身份。覃仲霖后人据此在1992年向武宣县人民政府打了报告,要求按侨房政策退还在土改时没收了覃仲霖家的15间房屋。当时的县政府主要领导对此事相当重视,亲自在该报告上批示“请侨办按政策核查,提出意见”等字样。后来,武宣县人民政府为此事于1993年下发了文件,该文件对覃仲霖儿子覃起兰回复指出:“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将土改时没收你父房屋十五间的产权、使用权退还房主……同时,发给房屋补偿费3004.80元。”
覃家人心存感激。覃起兰为此事有感赋诗一首。诗名为《1992年8月19日县侨办落实侨房感怀》。诗曰:
处世犹如梦一场,
几番风雨坠汪洋。
残年体弱差伤命,
半世心凉梦亦寒。
固定楼身无寸土。
浮沉人海感茫茫。
幸逢盛世春风暖,
党付侨房永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