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 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20-06-19李慧侠殷扬
李慧侠,殷扬
(1.枣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枣庄 277800;2.枣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枣庄 277800)
药物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 应[1],而积极开展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可以避免和减轻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对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尤为重要。现将我院2019 年收集并上报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47 例ADR 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取我院2019 年1—12 月收集并上报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47 例ADR 报表,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别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引发ADR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 临床表现、转归与因果关系将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147 例ADR 报表中,男 性85 例,女性62 例,年龄最小者3 岁,最大者95 岁,其中年龄<20 岁5例(3.41%);20~39 岁21 例(14.29%);40~59 岁33 例(22.45%);60~79 岁68 例(46.26);80 岁 以上9 例(13.66%)。60 岁以上老年人ADR 发生率占59.87%,构成比例最高。
2.2 ADR 药品种类
147 例报表中共涉及11 类药物,79 个品种,其中心血管系统药物22 个品种,所致ADR 病例最多,占比为27.85%,其次为抗肿瘤药物16 个品种,占比为20.25%。具体见表1。
表1 引发ADR 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2.3 引发ADR 的给药途径
静脉滴注给药引发ADR 最多,共87 例(59.18%);其次为口服给药37 例(25.17%)。具体见表2。
表2 引发ADR 的给药途径分布
2.4 ADR 累计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ADR 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共155 例次,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32.68%);其次为消化系统(22.88%)。具体见表3。
表3 ADR 累及器官或/和系统及其临床表现
2.5 ADR 转归结果及相关性评价
大多数患者在停药或减慢滴速,给予对症处理后逐渐好转或缓解。转归结果:痊愈34 例,好转110 例,未好转3 例,有后遗症1 例,与上报时间相关。药品相关性评价:肯定相关2 例,很可能相关98 例,可能相关47 例。
3 讨论
3.1 ADR 与年龄的关系
从本次统计的结果看,ADR 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在60 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发生率明显偏高,占总数的59.86%,这可能与老年人生理特性及用药频率有关。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器官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药物代谢和排泄减慢,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血药浓度增加,易发生蓄积中毒[2],且老年人一般同时患有多种慢性器质性疾病,常需联合用药,以上多种因素是构成老年患者ADR 偏高的原因。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对老年人的用药监测将成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在老年患者用药过程中,应根据其生理特点及病理状态谨慎药物选择及用法用量,尽可能做到个体化给药,加强用药 监护。
3.2 ADR 与药物种类关系
本年度ADR 报表汇总可见,心血管系统药物所致的ADR 居首位,其次为抗肿瘤药物。分析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心血管类药物使用人群主要为老年患者,而老年患者本身就是ADR 高发人群。另一方面我院临床常规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注射剂多为中药注射剂,其药物成分复杂,不易提纯,所含蛋白质及生物大分子可作为过敏原引起变态反应[3]。提示临床给老年心血管患者用药时一定要注意加强监测。
抗肿瘤药物所引发的ADR 以抗代谢药和铂类居多。铂类因具有细胞周期非特异性,在多种给药方案中常作为联合用药以提高疗效,使用频率高,导致其ADR 增多[4]。抗代谢药物在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后毒副作用加重[5],而肿瘤患者随着长期和多次化疗药物的使用,严重骨髓抑制的发生率也会不断增加[6]。临床用药期间要密切监测,尽早采取防护措施,尽量降低抗肿瘤药物ADR 的发生。
3.3 ADR 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调查发现,ADR 的发生于给药途径有很大关系。本年度上报的147 例ADR 中,静脉滴注占59.18%,远高于其他给药途径。静脉给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无肝脏首过效应,静脉注射液的浓度、pH、渗透压、内毒素、微粒、杂质等都可能诱发ADR[7],且静脉给药输注量大,给药时间长,药物配伍,输液的速度等因素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ADR 的发生。提示临床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静脉输液,确需输液时要注意药物配伍、给药剂量和频次、滴注速 度等。
3.4 ADR 累及器官和/或系统
ADR 可累计人体的各个器官和/或系统,其中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多表现为皮疹、瘙痒、皮肤肿胀等。这主要和患者自觉症状明显,临床易于观察和诊断有关[8]。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22.88%)和血液系统损害(16.99%),而内分泌系统和泌尿系统损害报告较少,这可能与其损害比较隐匿,易被其他反应所干扰有关[9]。提示临床科室应加强对患者用药后的多方面监测,注意收集不易观察到的如内在器质性病变的ADR,促进ADR 监测工作的全面开展,定期进行分析评估,从而促进临床用药合理、安全、 有效。
4 总结与建议
ADR 的发生和患者年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等密切相关,也与临床药物使用是否合理有关,医院相关部门应继续加大合理用药的培训和宣教,尽可能减少不合理用药因素造成的ADR,同时不断完善ADR 上报的组织管理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ADR 的上报积极性,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ADR 重复发生,确保临床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