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带动下丝路沿线城市旅游经济贡献研究
——以甘肃张掖市为例
2020-06-18石雯洁万红莲王宝琪
石雯洁,万红莲,2,3,毛 楠,石 岩,王宝琪
(1.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2.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陕西 宝鸡 721013;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宝鸡基地,陕西 宝鸡 721013)
旅游产业经济贡献,即旅游产业效益,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地区)旅游业发展给本国家(地区)国民经济带来的直接、间接效益总和,是衡量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产业地位的一大标准[1]。1899 年意大利统计局就游客旅游活动及消费对该国经济影响进行了分析,自此开启了学术界对旅游经济贡献的研究[2]。
国外学者多认为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贡献,如Srinivasan等[3]利用自回归分布滞后(ARDL)的边界测试方法研究发现斯里兰卡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突出;Lee等[4]对 1990—2002 年间(非)经合组织国家旅游收入和 GDP 的协整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非经合组织国家(地区)旅游业发展对本区域GDP 的影响大于经合组织成员;Webster等[5]对全球2000—2010 年间131个国家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与旅游经济贡献度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与Lee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共性,即欠发达和非欠发达国家(地区)相比,其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地方经济贡献作用更大。
中国旅游经济研究始于20世纪末[6]。近年中国学者有关旅游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不断增多,如粟娟[7]以张家界为例,从旅游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旅游经济增长效率、产业结构优化3个维度对旅游目的地的GDP与旅游产值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苗维胜[8]基于旅游直接经济贡献和旅游波动对经济的冲击视角,采用增加值测算和脆弱性评价法对海南省旅游的经济贡献进行了实证研究;万红莲等[9]分析了宝鸡市2005—2015年旅游收入依存度、旅游业贡献率、旅游业拉动率与旅游需求收入弹性,认为旅游业能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刘洁琴[10]通过测量广州旅游业与当地GDP、创汇能力、提供就业机会的相关性,得出了旅游业对广州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结论。这些研究以定量分析为主,研究区域广泛,研究结果均认为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贡献。
2013年“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得甘肃省日渐成为国内热点旅游地区兼学术界研究热点之一,如黄明凤等[11]利用突变点检验和虚拟解释变量模型分析了西北五省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差异,证实了甘肃省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最小;孙媛媛[12]采用回归模型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九省的入境旅游经济贡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甘肃省之外,其余丝绸之路经济带八省的入境旅游对地方经济增长贡献突出;晋艺波[13]基于乘数理论,建立了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研究甘肃省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认为甘肃省旅游经济贡献虽有所进步,但较其他旅游热门省份仍存在一定差距。综合上述研究,发现甘肃省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并不乐观,而被称为“丝路明珠”的张掖市,在“一带一路”战略带动下旅游业发展迅速,异军突起,呈现出与甘肃省及省内其他城市不同的态势,它对当地经济增长贡献情况如何?目前学术界研究比较鲜见。故基于旅游乘数效应视角,借助SPSS22.0拟合回归分析,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2013年为时间节点,研究张掖市旅游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诱导效应以及由此引起的当地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分析了张掖市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1 研究区概况
张掖市地处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南枕祁连山,北望巴丹吉林沙漠,黑河贯穿全境,拥有“居中四向”的区位优势,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也是中国西部连接欧亚、贯通蒙藏的交通枢纽点,拥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及得天独厚的人文底蕴和自然资源(见图1)。
图1 张掖行政区划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张掖市游客数量、旅游综合收入与GDP数据主要来源于2008—2017年《甘肃省发展年鉴》[14]、《张掖市统计年鉴》、张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基于旅游乘数效应视角,借助SPSS22.0拟合回归分析,研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张掖市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增长的贡献。
3 旅游乘数效应分析
旅游乘数是用来测定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停留期间,其旅游消费对该地经济影响程度的系数。旅游乘数效应是因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行业的投入而产生的各部门经济增长连锁反应,导致该地区经济总量成倍增加[15]。旅游乘数效应在3个层次上发生,即旅游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诱导效应[16]。
3.1 直接效应
直接效应是指来访游客的旅游消费首先会成为该目的地的旅游营业收入,即该地区的直接旅游收入或初始旅游收入的经济效应[17]。2008—2017年张掖市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情况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前,张掖市作为典型农业城市,旅游业发展落后,2008年全年旅游收入与国内外游客数量仅为3.71亿元及103.86 万人次,分别不足甘肃省全年旅游收入与游客总量的3%和4.18%;2013年“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背景下,张掖市旅游业迅速发展,截至2017年12月底,该市旅游收入和国内外游客数量分别高达157.3亿元及2 599万人次,较2008年分别增长了41倍和24倍。“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政策支持、知名度提升及交通完善等机遇促进了张掖市旅游直接效应的显著提升。
表1 2008—2017年张掖市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情况统计
3.2 间接效应
间接效应指因旅游相关企业及政府部门对初始旅游收入或所缴纳税金的分享和使用而产生的经济效应[17]。张掖市旅游业间接效应主要体现为旅游业的依存度、贡献率、拉动率3项指标[16](见表1)。
(1) 旅游业依存度 旅游业依存度用于衡量旅游收入占地区国民经济的比重,其反映了某个国家(地区)经济对旅游产业依赖程度的大小[18]。旅游业依存度计算公式为
(1)
其中:IRt为旅游业依存度;Lt为当年旅游业总收入;GDPt为当年地区生产总值。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之前,张掖市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受地区通达性及景区知名度限制,张掖市经济对旅游业依赖程度低。由表1分析得,2008—2012年张掖市平均旅游业依存度仅为4.9%。旅游景点的可达性是衡量城市旅游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19]。“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后,兰新、宝兰高铁的开通使得张掖市旅游景区辐射范围扩大[20],推动了当地游客数量的增加。2013—2017年张掖市平均旅游业依存度提高到23%,“一带一路”战略使得张掖市成为丝路沿线城市,其经济发展对旅游业依赖程度不断加深。
(2) 旅游业贡献率 旅游业贡献率是用来测量旅游收入的增长对地区GDP的贡献[18],其计算公式为
(2)
其中:CRt为旅游业贡献率;Lt-1为上一年地区旅游总收入。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前,由于旅游产品类型单一、缺乏特色,且游客以观赏性旅游活动为主,张掖市旅游市场消费水平较低,张掖市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长期低于3.5%。在“一带一路”战略带动下,作为丝路沿线重要城市之一,张掖市在旅游交通及景区建设、旅游知名度打造等方面取得了进展,旅游经济贡献逐年增加。2014年兰新高铁开通提高了张掖的可进入性;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生态产业博览会的召开对丰富张掖市旅游产品类型、扩展旅游消费市场、促进旅游经济贡献率提升效果显著;2015年央视《河西走廊》纪录片有效宣传了张掖市;2016年张掖市政府加大景区资金投入,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平山湖大峡谷、方舟水世界、中华裕固族风情走廊、河西民俗文化村等80多个重点项目建成运营,丰富了游客旅游活动类型,对延长游客人均停留天数、带动游客消费、促进张掖市旅游经济贡献率提升具有积极作用;旅游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推广是影响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至关要素,2017年央视《魅力中国城》的播出及宝兰高铁的开通为张掖市在打造知名度及扩展客源市场方面提供了良好平台,使得2017年张掖市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首次超过10%。总之,在“一带一路”战略带动下,张掖市旅游收入的增长对地区GDP贡献逐年提升(见表1)。
(3) 旅游业拉动率 旅游业拉动率用来测量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18],其计算公式为
PRt=CRt×GRt×100%,
(3)
其中:PRt为旅游收入拉动经济增长率;GRt为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据有关资料显示,旅游相关行业收入增长呈旅游业收入增长的4.3倍[21]。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高关联度产业,能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餐饮、酒店、交通、商业、娱乐等行业发展,促进地区经济成倍增长。近年,在“一带一路”战略带动下,张掖市旅游业发展迅速,但由于各旅游供给部门之间协调性差,尚未建立健全的资源共享信息系统[22]。张掖市旅游业拉动率自2008—2017年长期低于1%(见表1)。
综合分析可知:与2008—2012年相比,2013—2017年张掖市旅游业拉动率虽长期保持在较低水平,但旅游收入依存度、旅游业贡献率实现了增长,故“一带一路”战略有效促进了张掖市旅游间接效应提升。
3.3 诱导效应
诱导效应是指直接及间接向游客提供产品(服务)的企业(部门)的职工把获得的工资、奖金用于当地的生活性或服务性消费支出时,对当地相关企业(部门)产生的经济影响,其大小取决于该类职工的边际消费倾向[16]。张掖市旅游业的发展直接、间接地为当地城镇居民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使之成为发展旅游业的主力军。要研究张掖市旅游收入的诱导效应,需计算本地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2013年为时间节点,结合2008—2017年张掖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变动柱状图(见图2),分别对2008—2012年和2013—2017年张掖市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进行计算。
消费函数C=a+bY,其中C为人均消费性支出;Y为人均可支配收入;系数b为边际消费倾向(MPC)。利用SPSS22.0软件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别构建2008—2012年与2013—2017年张掖市城镇居民的消费函数为
C2008—2012=2 685.736+0.68Y2008—2012,
(4)
C2013—2017=656.495+0.85Y2013—2017,
(5)
从回归检验结果看,以上2个模型的R2分别为0.998和0.997,检测值均接近1,表明模型拟合得非常好。
边际消费倾向(MPC)是居民新增加消费与新增加收入的比率,值越大,则居民消费意愿越强烈[23]。利用公式(4)和公式(5)计算得出,张掖市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2013—2017年比2008—2012年增长了0.17,即在“一带一路”战略带动下,在收入新增的100元中,张掖市城镇居民会多消费17元。表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增强了张掖城镇居民消费意愿,同时带动了其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相关行业收入增长,促进了张掖市旅游诱导效应的提升。
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是用来衡量家庭富足程度的重要指标,随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呈逐渐下降趋势[24]。2008—2017年张掖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呈现为波动曲线如图2所示。2012年张掖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37%[14],2013年“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后,张掖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表明张掖市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有所提升。张掖市城镇居民购买食物的经济活动利于相关行业增收,张掖市旅游诱导效应不断增加。
4 张掖市产业结构变化分析
2008—2017年张掖市三大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变化情况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前,张掖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依次减小,且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于2008—2012年基本维持在35%左右,且张掖市旅游业占第三产业比重逐年提高(见图3)。自2013年“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张掖市第三产业在旅游业带动下迅猛发展,逐渐取代第二产业的优势地位。截至2017年,张掖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高达49%,三大产业占GDP比重发生巨大变化,即张掖市第三产业成为促进张掖市经济发展的第一大产业,而农业、工业占GDP比重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
图2 张掖市城镇居民2008—2017年收入消费变化
表2 张掖市2008—2017年三大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
图3 张掖市旅游业占第三产业比重
从旅游直接效应看,旅游业从属第三产业,故旅游收入应纳入第三产业产值。旅游资源竞争力对旅游竞争力贡献大,张掖市旅游资源禀赋高,有利于吸引游客,提升当地旅游竞争力,促进第三产业经济增长;从旅游间接效应看,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高关联度产业,与餐饮、住宿、交通、娱乐、商业等行业联系密切,“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势必拉动第三产业增值;从旅游诱导效应看,2013年“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后,张掖市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本地城镇居民就业机会增加,带动了其消费意愿及生活水平的提升。城镇居民生活性消费支出多集中在第三产业,故第三产业较“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前有所发展。
5 结论与建议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张掖市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与平台,使得张掖市旅游乘数效应显著提升。在旅游业带动下,第三产业成为促进张掖市经济发展的第一大产业,给本地经济社会做出了贡献。
张掖市应当充分利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良好契机,加强各旅游业供给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并在保证传统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基础上,延伸旅游产业链,促进旅游与体育、工业、商贸、农业、信息、科普等方面融合发展,以提升张掖市旅游业的国民经济综合带动效应。此外,旅游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与不稳定性,张掖市经济发展不能完全依托旅游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应保证三大产业的合理分配,以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