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艺的方式完成“让国宝活起来”
——方锦龙民族乐器藏品和演奏艺术(四)

2020-06-18

乐器 2020年6期
关键词:国乐民族乐器琵琶

(接上期)

3.1 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灵活策展

我的乐器藏品展,可以形象生动地通过对大众、特别是年青一代进行乐器知识的普及,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从而彰显与时俱进的传承理念;观展者可以通过不同的主题展览了解与乐器相关的历史故事、成语典故,了解音乐对人类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2002年,我在广东佛山祖庙设立了由关山月题名的“锦龙中国乐器馆”,展览以演奏广东音乐的乐器为主。这是我的第一个私人乐器博物馆,展出了我最初的收藏。2010年亚运会期间,乐器展迁至广州荔湾的西关大屋,仍以广东音乐的特色乐器为主,上下两层,规模有了进一步的扩大,那时藏品已经有300多件了。

到目前为止,“锦龙中国乐器馆”不定期地对外开放超过十八年,观展人数粗略估计应达百万,其中不乏大中小学生;寓教于乐,在娱乐的同时,有效地对广大市民、学生、以及学生家长起到了音乐知识传播和审美教育的作用,许多乐迷和专业人士对此印象深刻。

2014年6月25~7月25日,我受邀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琵琶收藏专题展演《琵琶的前世今生》——方锦龙乐器珍藏展,展出了古今中外梨形琵琶类乐器近四十件,创下了国内同类展览中品种最多、档次最高、观展人数最多、展期最长等多项记录,受到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这可能是有史以来对琵琶这一民族乐器之王的起源、融合、发展,最系统规范的一次总结和展示。

2014年10月,《琵琶的前世今生》——方锦龙乐器珍藏展,受邀在世界最大规模的乐器展之一的“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举办,民族乐器之王系统、全面地走向了国际乐器展场,这对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的普及、推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有力的推广作用。

2016年1月,《丝路乐音——方锦龙乐器珍藏展》在广州詹天佑铁路博物馆展出,作为珍贵的“一带一路”的音乐地图,从乐器发源、融合的角度展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渊源,体现了世界大家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存共荣的寓意,在国家和政府提出“一带一路”文化互融、经济共进的当下,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019年5月20日,广州文化周《方锦龙乐器珍藏展》第一次走出国门,在新西兰奥克兰市AOTEA CENTRE成功举办,来自中国广州、新西兰奥克兰、美国洛杉矶三城的政界首脑和商界精英出席了展会,并给与予高度评价。

2019年11月16日《和而不同 美美与共》——方锦龙国乐聆享会暨乐器珍藏展在广州白云山脚下的云山一号展出了一批古今中外的珍稀乐器,其中大晟编钟、意大利百年前的浪漫吉他、日本明治维新时的筑前琵琶等,均为首展。

综上所述,我的民族民间乐器藏品因种类丰富、数量多,且无论按地域、按时间、按种类、按发展沿革史,都可以有清晰的构成和划分,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科学合理、脉络清晰的中外乐器珍品展和分类主题展。

在时机和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我认为,我的民族民间乐器藏品完全有可能开辟为政府或民间首个上档次、具规模的世界民族乐器展馆,成为一张亮丽的、有声有色的、向全世界开放的文化名片,和成为落地城市的品牌实体。

3.2 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利器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携琵琶参加在芬兰举行的“赫尔辛基世界艺术节”,就曾经以一曲《十面埋伏》获得媒体广泛赞赏,称“一面琵琶的效果不亚于一个交响乐团”。

自五弦琵琶复制成功后,我多次携五弦琵琶出访国外,挟盛唐古风,为国争光。2018年10月7日,作为“广州文化周”——方锦龙国乐世界巡演第一站,我携当代五弦琵琶首次东渡日本,,与日本华乐团在大阪联合举办了专场音乐会《丝路乐韵---千年绝响 盛唐遗韵》,在日本引起轰动,中日乐迷纷纷从各地赶来,全部门票销售一空;日本媒体从国宝五弦琵琶“展现千年绝响、演绎盛唐遗韵”等多个角度进行了专题报道;我用当代五弦琵琶演奏了古曲《春江花月夜》《霓裳羽衣曲》《平湖秋月》,这是五弦琵琶自一千年前唐代传入日本后,在东瀛首次奏响,这次“意义深远”的演出为中日音乐交流写下了重要的乐章;国内的《光明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新快报》《信息时报》以及人民网、新快报数字媒体等都做了大量的报道,这也激发了日本华侨和国内乐迷的民族自豪感。

我也曾经带着我的乐器藏品,在中央电视台、各大卫视及其他媒体上,用通俗易懂的讲解和表演,向观众介绍有八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乐器“龠”、具有民族风情的“鼻箫、巴乌”以及影响了西方口琴、风琴、手风琴、管风琴等乐器的中国古老乐器“簧”。在日常的各种雅集、讲座和音乐会上,我也会根据编年史一次演奏并介绍龠、骨笛、簧、埙、篪、箫、尺八、鼻箫、古琴、阮咸、琵琶等传统民族民间乐器。我随身携带的一个乐器提包里,装载了我精心挑选的古今中外吹管乐器,随时随地、信手拈来便可成曲。我在展览和讲座中讲述的中国及世界民族器乐的发展史,也让听众在了解了民族音乐和乐器的同时,得到了美好的精神享受,增加了民族文化的自信,获得了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更感性直观的认识,使很多听众,尤其是年轻人都萌发了学习传统乐器的愿望。

3.3 对民族乐器的抢传承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民族音乐的深入人心,国人对民族乐器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不仅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制作更加精良的乐器,还要求乐器制作者同时具备创新发展能力,以适应传统文化向世界输出的时代命题。我们也要看到,民族乐器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专业艺术院校中制琴专业课程设置少、高素质从业者少,高端乐器制作需要的珍贵材料也在逐渐渐少,而替代品的材质还未解决音质不稳定等问题。

民族乐器的制作离不开手工艺人的精湛技艺,但现今,学习民族乐器制作的年轻人不多,在传承上有青黄不接的现象。就拿二胡制作来说,业内人常说制作一把好的胡琴需要多年的功力,但现实情况是传承者后继乏人。虽然机器制造在乐器制作中越来越广泛被运用,但在拼接和打磨等细节的处理上还是需要通过传统手工来完成,追求音质的高档乐器,更是如此。

另外,制作民族乐器需要名贵的木材和皮革,随着环境保护、进口政策收紧等原因,这些材料也越发地珍贵,且不易获得。

针对这种现状,我希望通过展示我的乐器藏品和向公众展现国乐的魅力,让年轻一代把民族乐器当成时尚产品,把民族乐器的制作当成时尚的行业,从而乐于学习和传承。事实证明,我的努力是具有一定成效的。目前,我的粉丝乐迷群体中,绝大多数是80、90、甚至是00后,他们从我的传播中接受了“国乐很炫,中国乐器很酷”这样的观点,这是良好的开端。假以时日,加以引导,应可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年青一代对民族乐器制作行业的关注和体验。

同时,我本身也通过对藏品的研究受到启发,探究琵琶等乐器在民间发展较慢的原因。为什么在日本学习二胡演奏的人数有百万之众,反而被尊为日本十大国宝之首的五弦琵琶,在其具有尊贵的历史地位和更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却没有得到广泛的学习和演奏?原因之一,是因为琵琶太重,不利于携带,而二胡体型轻巧,孩童、女性、长者都可随身携带,演奏起来也比较轻松。那么,能否通过改变琵琶惯用的沉重材质,而改为轻巧的替代材料达到既减轻琵琶的重量,又能保留原有的音色呢?近两年,我和我的团队对我所收藏的所有琵琶进行了衡量和材质比对,尝试通过对比重量、质量、音色,找出其中的细微差别,为我与制作师好友们进行的乐器改良取得了第一手数据,这个课题如能研发成功,将会是我国乐器改良史上,尤其是在建国之后的又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改革。

琵琶材料轻质化、教学轻松化(这个问题专题另文专解),必将使学习琵琶的人数大大增加,从而为推广起到促进作用。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地推动当中并且卓有成效。

举一反三,其他乐器亦然。

3.4 对推广民族音乐起到促进作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民族音乐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国乐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中仍处在普及的“初级阶段”,迄今为止,多数民族音乐会走出国门时,并不能进行有效的市场化运作。怎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和外国观众认识并喜爱中国音乐?也是一门课题。

所以说,挖掘出更多、更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音乐,同时创作更多优美旋律的中国当代音乐,让民族文化的特质内涵、民族特性的元素符号通过更加时尚的、能为世界所接受的音乐语言进行创新融合,作为音乐载体的乐器,至关重要。

我认为:以乐器藏品推动国乐发展为宗旨,并作为构建基础,可以为国乐艺术的推广发展助力,让我们的国乐“走出国门,走进国人”是我们这代人承上启下、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让我们的国乐“走出国门,走进国人”是我们这代人承上启下、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我的乐器藏品为实物借鉴,作为乐器发展研究基础素材,运用结合新工艺科技、新材质,优化传统的民族乐器、抢挽救濒临失传的小众品类乐器,必可为国乐的创新、发展演绎带来更新、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为国乐艺术的推广发展助力,让国乐真正能够“走出国门,走进国人”。

为国乐艺术的推广发展助力,是我们这代人承上启下、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我将继续为此不懈努力!

(全文完)

猜你喜欢

国乐民族乐器琵琶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新时期高校民族乐器教学体系的构建
琵琶老店琵琶声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国乐改进社”的历史回顾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五)笙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四)雷琴
我的“反弹琵琶”
琵琶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