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语气与演奏技术
——以C.P.E.巴赫《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为例
2020-06-18
巴洛克时期的弦乐作品系列,是极富演奏价值和教学价值的传世精品,尤其是巴赫家族的大提琴作品,更是弦乐作品中的必修课程。我校大提琴教研室历来重视巴洛克时期音乐作品的教学和科研,自2007年以来,我在教学中使用了大量的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尤其中巴赫家族的弦乐类曲目运用于教学纲目。
本文中以我演奏过的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1714~1788,史称“柏林巴赫”、缩写为C.P.E.巴赫。J.S.巴赫的第三子)创作的《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为例,分别结合该作品的“语义语气”与“演奏技术”两个层面,谈谈这部作品的演奏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所思所感,也作为我教学科研的一份心得。
一、乐段的语义和乐句的语气,是作品风格的架构支撑
大提琴教学中针对作品风格的要求及把握,是一项基础性、必备性的教学理念。风格的定义,有很多的不同的概念,比如,历史时期决定的风格、作曲家个性化的风格及作品本身的技术特色所产生的风格等。如何使学生在演奏中将音乐风格把握的精准,除了解决演奏技术上的问题之外,作品中乐段、乐句的语义及演奏本身所体现的语气,也是至关重要的。
音乐作为一种具有音高及节奏规律的声效,是表达作品核心立意及主题形象的语言。严格的说,“音乐语言”与“旋律语言”是类而不同的两个概念。音乐语言的最小单位是乐句,而旋律语言的最小单位是小节,无数个乐句组成不同的乐段,自然产生着或深或浅的不同语气。演奏中首先精准地划分乐句,是正确表述、运用语气的前提,演奏者对所演奏作品中诸多乐段中每一组乐句的认知理解,是在演奏状态支配下表达对作品风格执行力的实施。
语义的体现是以乐句为载体的。通过对乐句的处理,语义便有了色彩与内涵。只有被赋予内涵的语义,才能进一步将演奏语气化入乐句中,形成语义与语气相融一个个乐句。
语义是旋律递进的逻辑概念,语气是技术表达的演奏概念。
音乐中的“语气”不同于语言学中“语气”,音乐语气表述的,是乐句不同音高组成的韵律色彩。在大提琴演奏中,体现语义的逻辑,由一组组乐句表达出局部性乐段作为支撑,不同方式的弓法和力度的强弱,是在演奏状态中支配不同音乐语气重要的手段。
我在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在演奏技术上没有大的问题,但就是完成作品的要求的“风格”却有差距,尤其是巴洛克时期作品的演奏差距更为明显,这说明对作品语义与语气的理解尚不深刻,历史纵深性的审美境界欠缺着深度和广度。
在音乐作品总体风格的主框架之下,来理解并体现语义和语气,使语义语气从属于、倾向于整体的音乐风格,以达到让音乐流动于历史环境、社会时代中的音乐风格之美的外化凝结。
C.P.E.巴赫创作的《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中,作品以大提琴与乐队默契完成整的配合,非常丰富地体现了旋律的线条与和声效果。亮丽的色彩与欢跃的情绪,抒发了巴洛克时期作品特有的美感,大提琴与乐队的音色交织,在音效上形成与其他不同时期音乐作品的反差,对人们的视听感官产生了强烈冲击。
在这部作品演奏的语意语气表达中,首先要调整好我们生理概念上的呼吸至为重要,呼吸的局促或不够平和,会明显影响到我们的演奏状态。“生理呼吸”与“乐句呼吸”的控制,应本着旋律的分句来调整。乐句呼吸为主导,生理呼吸处于相对放松状态下就可以了。放松生理呼吸,说到底是一个全身放松的状态。双手协调、内心歌唱、音乐聆听等多方面的梳顺协调,才能自然轻松地完成作品的语意语气。
对逻辑学做出重大理论贡献的德裔美籍哲学家保罗·鲁道夫·卡尔纳普(Paul Rudolf Carnap,1891~1970)认为,语义学是语言学的分支,是关于符号或语言符号与其所指对象关系的学科。语义概念是一种方法概念和逻辑过程,语义学的核心意义,展现着多种表现形式的内涵和外延。在此,我们结合音乐语言的历史哲学观与旋律逻辑,进一步将“语义”概念引申理解为:音乐的形象立意就是作品的核心内涵,而实际的音效就是作品主题的外延。音乐的语言,作为五线谱符号和所有的表情符号的“语义”。以每一个乐段的解析,宏观上我们可以将其谓之作品的“语义”,而在微观上又可以释为演奏的“语意”。
语义学的原理作为一种广义理论性的借鉴,触类旁通并举一反三地成为了有效指导我们教学和演奏的方法论。
从音乐风格的角度来看,语义与语气是一个互为补充的架构关系,也就是说,乐段表述的语义和演奏呈示的语气,是作品风格的支撑。
进而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看,音乐的语义与语气,也是整体意象与局部意蕴的关系,因为作品的整体风格蕴涵了旋律的语义和演奏中所表达的语气。
对于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宗教背景的音乐作品来说,演奏所体现的技术,一定涵盖了与之相对应的音质力度、弓法指法、声音色彩和艺术形象等纯粹的技术层面。具体到音乐的韵味或风格,以《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中153~156小节的弓法设计为例,相同的旋律却各异的弓法,就会体现出不同的语义和语气。
谱例1:婉约型的巴洛克音乐风格(语义优雅的连弓语气):
谱例2:复调型的巴洛克音乐风格(语义阳刚的重音语气):
谱例3:欢跃型的巴洛克音乐风格(语义均衡的弹性语气):
以上是我在大提琴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以“同类比较法”的实验,在尊重原作音乐风格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们各自取舍一种适合自己的最佳演奏形态的教学方式。
演奏中语义和语气的处理,与单纯的技巧性炫技,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做好这项功课,需要一个长期日积月累的过程,同时也需要学生们多在作品中反复比较、在聆听中反复辨别、在演奏中反复练习。艺术的审美提升了,演奏技术的不足自然会一目了然,音乐的风格也会逐渐体现出来,较深的艺术境界所构筑起来的双手技术系统、听觉分辨系统和自检纠错系统等也相应的一通百通了。
演奏时语气的表达,以乐句之间短瞬的“呼吸感”来划分,语义语气的韵律表达,需要弓子的力度的强弱及左手揉弦频率和振幅来作为载体和辅助。作品的情感表达,只有通过多种手段的实施,才能达到以作品风格需要所获取的语义色块和语气色彩。
作品语义与演奏语气共性的载体是“线条”。旋律情绪的起伏与线条的跌宕,是C.P.E.巴赫作品中极为重要的乐韵理念。对旋律的走向、乐句的划分有一层较深切的理解,才能使演奏在乐动的音流里展露线条美感。另外注重速度的变化,也是让线条在渐快与渐慢的歌唱中,达到连贯流畅的效果的重要方式大提琴独奏的主旋律是横式趋向,在多层声部的乐队协奏下,横向主旋律与乐队的纵向和声协奏,要互为丰富、补充和让步。横向主旋律与纵向乐队一并展示的,是一个“综合体”式的线条,呈现给听众的,最终是一个主旋律的“大线条”。所以说,中大型的协奏曲的整体声效的细化处理,同样是决定作品整体语义与局部语气乃至音乐风格的重要因素,包括在奏鸣曲中的大提琴与钢琴的双声部共同体现的旋律线条,同样如此。
在作品审美倾向上,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尤其是独奏作品和重奏作品,更为倚重语义与语气的表现。巴洛克时期的作品重空灵意境、重协和复调、重旋律装饰感、重技术华丽性。这是与长达三百年的文艺复兴时期传承下来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系所形成的音乐审美观是分不开的。
二、《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演奏技术解析
C.P.E.巴赫一生所处的时代,正处于巴洛克音乐风格向古典主义音乐的启蒙、变革之际,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巴罗克音乐的华丽,又融入了当时古典主义音乐初期追求理性、洗练的风格。
《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是C.P.E.巴赫弦乐类曲目中非常值得探究的一部重要作品,极其生动的音乐色彩与舒润的旋律结构与布局,以大提琴作为核心,细腻编织了一张张来自信仰意识却又是超越宗教概念的音乐网脉。我通过这部作品的演奏和教学,感受到C.P.E.巴赫创作思维的严谨缜密和对大提琴演奏技术的求异创新。
作品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适度的、有节制的快板。第二乐章:慢板,优雅旋律的行板。第三乐章:有活力的快板。整部作品展示了底蕴宏伟的精彩技艺,有棱有角的线条织体处理得浑然天成。
在第一乐章跳跃的快板律动中,伴着连续密集音型模进的乐队协奏,突出了大提琴极为诗化的舒润演奏,支撑性节奏赋予了旋律极为弹性的流韵,这是需要流畅的意念和娴熟技术来作支撑的,同时在力度布局上,也恰到好处地明确了旋律线条的语义属性与纵向和声中的主旋律位置。
声响平衡,琴弓力度的放大、回敛要做得十分得当,这是大提琴与乐队两个不同的声部相互协调,最需要控制的演奏意识。
演奏中弓法的量化分配,是需要演奏者默契的将主旋律的点与线突出得明显。以三连音分弓的短音型旋律中,付诸较重力点的弓段“staccato”(顿弓、断奏)演奏,对作品的弹性强化以有效的伸缩,这种更接近于控制性跳弓的、充分振动琴弦的技术状态和提高琴体共鸣的演奏方式,既能将作品的艺术形象诠释得鲜明生动,又会提升独奏炫技的可观赏性。
第二乐章是优雅抒情的慢板,把旋律的“优雅”激发出来,让“优雅”飞扬在弓弦与乐队的和鸣之间,是第二乐章演奏的核心。慢板的演奏,突出揉弦韵味、突出装饰音变化的“巴洛克”式的技术处理,就显得格外重要。旋律进行中丰富变化的力点和张驰裕如的韵律,对独奏者来说,首先要基于韵味的考量,继而还要达到内心歌唱与双手高度协调统一的要求。
第三乐章的速度,是整个作品的情绪奔腾暴发的标志。力度的变化在快板速度中,会显得更为重要,旋律也会在快板速度的推力下,显现出格外浓烈的对位效果,催发着大提琴独奏的激越张力和风驰电掣的速度。
大提琴的独奏旋律,从重音的位置以及连音之间的分界来看,体现了C.P.E.巴赫与其父J.S.巴赫同样精美绝伦的复调意识和多声部的卡农语汇。旋律的收放,始终围绕调式形成的各级不同和弦的变化而上下进阶式拓展,这种倾向性极强的“调式”化的音乐,在巴赫家族的作品中,似乎是已经成为运用得得心应手的旋律格式和“巴赫式”炉火纯青般的曲风。
从作品结构简析,三个乐章均含有近关系调转调、三个乐章均有Cadenza乐段,这在古典弦乐类的协奏曲中较为鲜见,说明在那个历史阶段,对演奏技术的炫技展示是非常崇尚的,这种作曲技法,也是小巴赫区别于老巴赫作品结构的特色之一。给予演奏家以自由发挥的华彩空间,同样也是作曲家本人艺术思想之骏的不羁驰骋。
《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在触弦、运弓及力度变化时,与同期其他的大提琴作品的演奏风格许多不同。在演奏非连弓的密集音型时,用较短的、有集中力点的短弓演奏,以轻俏、富于弹性效果的方式比较准确。在舒缓或抒情歌唱性乐句中,则要突出前臂或腕部的力量,使琴弓的运行平稳而富于变化。保持音色的圆润,把握力度的控制,这样才能突出主题声部并获得古朴典雅的效果。总的来说,《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的演奏技术形态,强调的是乐韵美饰、意境诗化,节奏利落、速度炫技。
我校俞明青教授为学生们讲解古典音乐时指出,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在演奏上属于室内乐形态,在审美上有理想主义和唯美主义的理念,华丽跳跃的旋法且富于装饰的复调,是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性。其作品的沿革轨迹体现了音乐史的纵深感和延续性,为建构近现代作曲理论及和声学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声效参考和应用谱例。正如俞明青教授所言,《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以精深明快的旋律语汇,同时展现了欧洲室内乐属性和理想主义的唯美蕴涵。C.P.E.巴赫作为一位虔诚的宗教信徒,他的作品还具有潜在的宗教文化意识,我们在作品丰富多彩的技术形态中,能够感受到C.P.E.巴赫虔诚企望心灵自由、平安喜乐的信仰情结。
三、结语
巴赫家族的作品,呈现的精美精深和散发的醉人芳馥是跨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作为巴洛克时期标志性曲目的独特样态,矗立起一座座指引后辈音乐家前行的里程碑。
音乐是具有仪式感的艺术,也是人类信仰仪式感的具象与外化。C.P.E.巴赫内心深处的仪式感,通过《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境地,构筑了C.P.E.巴赫在大提琴早期作品创作中辉煌的范本。
学习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有益于全方位解读古典音乐的本质,增进高品位的鉴赏修养。如本文《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中关于“语义语气”和“演奏技术”两个方面的解读辨析,就是我在教学中的探索实验。通过演奏和教学,这份探索实验获取了有效可行的积极效果。
《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不仅适合教学,同时也适合学生们参加舞台演出。协奏曲体裁的作品,以它综合性的技术,对于乐队训练和针对个体性的独奏训练,有着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我通过《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教学、演奏的实践空间,获取了感性与理性的双重理解,进一步领悟了古典音乐的精髓。我会将其中所汲取的欧洲古典弦乐艺术的丰厚营养,转化为大提琴教学的积累蕴藏和前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