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的临床效果及药理分析
2020-06-18赵广华迮隆岑
赵广华 迮隆岑
糖尿病系代谢紊乱性疾病,可随病情进展累及全身组织器官,造成组织器官的损伤,已成为危害严重的公众卫生问题之一。研究发现,>80%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肥胖或超重人群,说明其二者间呈正向相关[1]。格列美脲作为第3代磺脲类降糖药物,可在降血糖的同时调节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素抵抗,效果显著[2]。本文即针对其在2型糖尿病伴肥胖病患者中的具体应用及效果展开研究,并作药理分析,详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46例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观察组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41~69岁,平均年龄(56.8±5.3)岁;病程2~9年,平均病程(4.3±1.6)年。对照组中男14例,女9例;年龄42~68岁,平均年龄(57.1±3.4)岁;病程1.7~10.0年,平均病程(4.6±1.9)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者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制定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BMI>24 kg/m2;患者均知情同意研究。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不全;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发作期;精神性疾患;恶性肿瘤;药物禁忌及妊娠者。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血脂调控、饮食及运动指导等对症处理。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饭前口服格列吡嗪缓释片治疗,5~10 mg/次,1次/d;观察组患者口服格列美脲片治疗,2~4 mg/次,1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15周。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FPG、2 h PG、FINS、HbA1c)、血脂 指 标(TC、TG、LDL-C)及BMI。分别以自动生化分析仪、电化学发光法、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对患者血糖、血脂指标进行检测。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PG、2 h PG、FINS、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PG、2 h PG、FINS、HbA1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及BMI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TC、TG、LDL-C、BM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TG、LDL-C、BM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水平比较(±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及BMI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及BMI水平比较(±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3 讨论
当前居民膳食结构随着生活水平改善而发生着诸多变化,蓄肉类饮食增多,蔬菜及纤维素消耗量则在大幅降低,油脂的过多摄入使肥胖及超重人群越来越多,为糖尿病的病发亦埋下隐患[3,4]。因肥胖者本身体脂代谢合成已为紊乱状态,血清中过高浓度的游离脂肪酸可对胰岛细胞功能产生抑制作用,减弱其受体敏感性,使糖尿病呈阶梯式恶化,终造成不可逆损伤。因此需及时采取治疗干预,以控制病情、改善预后。
格列吡嗪为第2代磺脲类药物,作为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可刺激胰岛素适量分泌量增加,从而降低血糖浓度。格列美脲则为第3代磺脲类长效抗糖药,进入人体后,可与位于胰腺β细胞表明的磺酰脲受体相结合,并促使与之藕联的敏感性钾通道关闭,以使细胞膜去极化,遂促使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处于开放状态,以令钙离子内流形成,进而阻断肝葡萄糖合成,加速胰岛素分泌,同时可使心脏对葡萄糖摄入量的增加,以进一步增强降糖效果[5]。有资料示,格列美脲具有非常高ATP敏感性钾通道(KATP)亲和力,且对心血管作用较低,因此在服用后不会诱发心血管反应[6]。当患者服用后,其可迅速与受体结合,2~3 h内达至血药浓度高峰,且药效可维持8 h以上,降糖作用安全且持久。从本文结果看,治疗后,观察组血糖指标(FPG、2 h PG、FINS、HbA1c)、血脂指标(TC、TG、LDL-C)及BM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格列美脲对血糖、血脂指标控制及体质量减轻确有显著疗效。考虑格列美脲抑制肝葡萄糖合成作用,可促使外周肌肉及脂肪组织增加对外周葡萄糖的摄取及利用,于体重控制而言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以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可使患者血糖及血脂水平得以有效控制,同时可减轻其肥胖程度,具较高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