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镜微创术治疗脑出血患者对其术后恢复与认知功能的影响分析
2020-06-18林国诗谢达华郭爱顺蔡维平林瑞生
林国诗 谢达华 郭爱顺 蔡维平 林瑞生
脑出血是当今临床中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急症,该疾病占据全部脑卒中的20%~30%,其发病率为(10~20)/10万,常见发病原因主要是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微血管和微动脉瘤等,同时还存在脑血管畸形或淀粉样脑血管病等[1]。根据相关临床医学中研究表明,我国当下脑出血发病率为(60~80)/10万,与西方国家和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较高[2]。临床中脑出血疾病有着起病急和进展速度快的特点,该疾病急性病死率高达30%。临床中治疗脑出血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就是手术治疗,随着当今微创技术的发展,促使神经内镜技术得到极大应用[3-5]。基于此,本文选取本院在2017年4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神经内镜微创术治疗脑出血患者对其术后恢复与认知功能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7年4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脏等重大基础疾病患者;患有精神类疾病患者;合并颅内动脉瘤引发水肿患者。所有患者脑血肿体积均>30 ml,且所有患者在本院检查均确诊为脑出血。利用分组研究法将患者分为参考组与研究组,各40例。参考组患者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62~78岁,平均年龄(71.58±3.20)岁。研究组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62~80岁,平均年龄(72.87±3.6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家属已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且本次实验已经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认可。
1.2方法 参考组患者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主治医生在给患者进行手术时需要避开脑功能区域和血管区域,在距离患者血肿头皮最近处做一切口,切开硬膜后沿着患者脑回方向切开头部皮质,在显微镜下进行方向调整,最大程度清除患者血肿,清除完毕后止血,放置引流管之后进行常规关颅。
研究组患者采用神经内镜微创术治疗,医护人员帮助患者取仰卧位,根据CT检查实际结果确定患者颅骨钻孔位置。避开患者头部功能区做一3~4 cm的直切口,颅骨钻一1.5 cm的骨孔。切开硬膜后,医护人员需要避开患者皮层血管,使用脑针穿刺患者血肿腔,建立微创手术通道,在内镜监视下使用显微吸引器对患者血肿进行清除。清除完毕后使用止血纱覆盖,留置引流管,骨孔填明胶海绵,进行切口常规缝合。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各项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ICU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变化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治疗满意度量表进行评估,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各项指标对比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参考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变化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3个月,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参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治疗总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满意度100.00%高于参考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临床各项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各项指标对比(±s)
注:与参考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变化情况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变化情况对比(±s,分)
注:与参考组比较,aP<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总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脑出血是一种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的血管疾病,该疾病会对患者家庭以及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通过采用外科手术对患者脑部血肿清除能够改善患者局部缺血现象,从而减少患者脑部炎性反应释放各种毒性物质,减少对脑部造成的继发损伤,提升患者生存率[6,7]。近年来,随着我国临床医学水平的提升,促使神经内镜技术得到发展和应用,该种手术方法具有时间短和创伤小的特点,故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小,治疗效果较高[8]。
综上所述,神经内镜微创术治疗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与认知功能的改善,患者临床各项指标良好,且治疗后NIHSS评分降低,故值得在临床中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