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连新:“高分”战疫答卷如何写就
2020-06-18黄柳
文/本刊记者 黄柳
院内救治、院外驰援等“必答题”,以临床科研成果贡献“硬核”力量的“加分题”,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都出色应答,这家百年老院在战疫中如何赢得“高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执行院长刘连新
新冠肺炎疫情中,“科大新医学”绽放夺目光彩。
2019年10月,以推进“理工医交叉融合,医教研协同创新,生命科学与医学一体化发展”、夯实“双一流”为目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中国科学院临床研究医院(合肥),该机构主体设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仅仅数月,在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理念、新机制下成立的机构运行就结出硕果。中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魏海明教授与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徐晓玲教授牵头的联合攻关团队科研成果——“托珠单抗”免疫治疗方案被列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向全国推广。
贡献抗疫“硬核”力量
医院执行院长刘连新向《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介绍,疫情发生以后,中国科学院就迅速启动“新型冠状病毒应急防控”专项攻关,在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合肥)成立中科院应对疫情科技攻关联合指挥部,将研究力量集中到合肥,在病毒检测、流行病学分析、感染免疫机理与新治疗方法等方向重点攻关。
在此过程中,魏海明教授和徐晓玲教授联合攻关团队通过对33例新冠肺炎患者血液的30项免疫学指标进行全面分析,初步发现和认识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致重症肺炎“炎症风暴”的关键机制,IL-6(白介素6)是引起炎症风暴的关键因子之一。研究团队进而发现现有抗IL-6受体的单克隆抗体类药物“托珠单抗”能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免疫功能的过度反应,阻断新冠肺炎炎症风暴。
刘连新回顾,为了让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尽快惠及临床,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同意后,中国科大附一院迅速制定“托珠单抗+常规治疗”的免疫治疗方案,在集中收治确诊患者的感染病院区率先为重症患者开展了探索性治疗,同时也指导省内其他4家定点收治医院开展相关治疗。
2月15日,中科院副秘书长周琪院士应邀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该方案;这一硬核抗“疫”成果继而挺进重点疫区武汉。
2月下旬,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统筹部署和中国红十字会的大力协助下,由医院党委书记刘同柱带队的专家组兵分四路赶赴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武汉协和医院等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定点收治医院进行对接,在必要的使用培训和患者知情同意后在临床采用该方案治疗重症和危重症患者。
3月初,经专家严格评审,“托珠单抗免疫治疗方案”被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式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
截至3月23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统筹部署和中国红十字会的大力支持下,医院专家组共指导武汉14家医院为505名患者实施了该方案进行治疗,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有效提升了武汉地区重症病人救治的成功率。
夯实院内救治“大本营”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作为人口大省安徽省的龙头医院,中国科大附一院在院内救治及对省内外重点疫区的支援方面同样“给力”,充分彰显了百年老院的责任担当与“仁术济世、求实创新”的品牌内涵。
医院选派多位专家作为安徽省级救治专家组成员参与省内多地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3月,随着海外疫情加重,医院成为国内少有的派出专家前往两个疫区国家执行支援任务的医疗机构。
院内救治方面,刘连新向记者介绍,医院在疫情期间收治了合肥市数量最多的确诊患者,医院还成功救治了安徽省唯一一例器官移植后合并新冠肺炎的患者,省内最高龄患者(93岁)和合肥市最低龄患儿(4岁)均从医院感染病院康复出院……
刘连新回顾,1月16日,医院即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并下设10个工作组,分工协作,从院级层面统筹安排疫情防控、患者救治和资源调配;两天时间不到,医院腾空主院区一栋单独的住院楼,改建成标准的发热门诊,一楼全部改为发热门诊,2~8楼设为隔离病区。院内预检分诊流程、发热患者就诊流程、疑似和确诊患者就诊流程设置完毕并稳步运行。一天不到,医院感染病院区120张床位全部腾空。21日,医院感染病院区收治首例确诊患者。
刘连新介绍,疫情期间,院内救治以感染病院区为“大本营”,医院副院长黄强任医院医疗救治组组长,每天坐镇感染病院,医务处处长、副处长全程驻守,做到各项资源统筹安排。坚持“集中病例、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抽调各院区ICU、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感染病科、药剂科、康复医学科等科室精锐骨干,并配备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等常见慢病科室专家,组建了新冠肺炎救治多学科协作诊疗团队,做到“一人一方案、一人一团队”,对重型患者院内专家组每天2次病情讨论;对危重型患者院内专家组每天3次病情讨论。
2月13日,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137名医务人员集结,前往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整建制接管1个重症病区的患者救治工作。 (摄影/黄歆)
率先清零后 日门诊量稳步上万
院内救治成效显著,1月29日安徽省首批、合肥市首例治愈患者从医院出院,3月7日(周六)最后一位患者治愈出院,医院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清零”。之后的一周,医院门诊量稳步突破1万人次,正常医疗秩序几近恢复。
刘连新在采访中透露,至3月18日当天,医院门诊量已达1.2万人次。在疫情冲击下,一方面是患者的专业就医渠道亟待顺畅,另一方面是医务人员需要从疫情应急的工作状态中调整、恢复。但他同时介绍,疫情中,医务人员分批支援发热门诊和感染病院,实行14天工作轮休制,确保疫情防控工作高效、有序,“按正常排班上14天,休整(居家隔离)14天,大家对恢复正常工作充满信心!”
同样是为正常秩序的恢复做准备,医院作为2017年即正式挂牌的全国首家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线上教学、医学继续教育一刻未曾停歇。
医院在疫情之初,就开设互联网医院发热免费咨询门诊,百余位医生线上答疑解惑,满足患者咨询需求。同时医院以此次抗疫为契机,逐步扩大互联网医院专科门诊,22个科室开通互联网医疗,335位医生、药师、护师在线服务,患者在家就可以线上就诊、咨询。此外,医院还开通互联网医院药品配送服务,安徽省内首家实现药品冷链运送快递。当前,院区户外广场上一台台全功能自助服务设备,俨然成为疫情后最好的智慧医疗应用场景。
科技赋能战“疫”,刘连新特别指出,疫情中,医院以最快速度更新、安装了“非接触式电梯按钮”;作为中国科大的附属医院,受益于学校强大校友会的支持,以及海内外爱心人士等多方面的捐助,医院医疗物资在疫情初期最为紧张的阶段也维持着能够满足一线三天以上供应量的有序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