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判定滑坡滑动面的方法及实际应用
2020-06-17江学中
江学中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福建地质勘查院 中化明达(福建)地质勘测有限公司, 福建 福州 350013)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运动的岩(土)体称为变位体或滑移体,未移动的下伏岩(土)体称为滑床[1]。滑面是指滑坡滑动和堆积过程中的底界面,即滑动剪出过程中形成的滑动面[2]。滑动面通常是上陡下缓,近似圆弧形。一个滑坡的滑动面可能不止一个,故可分为主滑动面和分支滑动面。
滑坡广泛的发生于山地、高原及丘陵地带,一旦产生滑坡,将会对山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危害。近年就是由于连续的强降雨,福建省三明市多个县市都发生了滑坡灾害,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所以对滑坡防治一直以来都是重中之重,在滑坡治理过程中,滑动面的确定至关重要。滑动面的位置不仅关系到治理方案的确定和设计参数的选取,也关系到工程费用的高低及滑坡治理的成败[3-5]。所以研究判定滑坡滑动面的方法在实际中是有重大意义的。
1 滑动面的判定方法
由于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滑动面的识别与判定就变得十分复杂且难度很大,一般来说,目前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1)观察法,通过现场观察到的变形迹象进行推断,例如找到后缘裂缝,前缘隆起,剪出口等,并根据产状综合推断出滑坡滑动面的位置。
(2)监测法,根据监测手段,主要通过深层水平位移(测斜)的变形趋势,一般在一个断面上布设3~4 根测斜监测点,找到突变点所在的深度,从而找到滑动面的位置。
(3)综合勘探法,结合勘探、物探及地下水位测量,并采取岩(土)样进行室内试验,根据试验成果判定滑动面。
(4)理论法,通过有限元分析,数值模拟,找到最危险滑动面,这种方法更适用于找到潜在的滑动面。
2 实际工程案例
三明市位于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之间,境内以中低山及丘陵为主,北西部为武夷山脉,中部为玳瑁山脉,东南角依傍戴云山脉。峰峦耸峙,低丘起伏,溪流密布,雨量丰富,每年都发生多起滑坡事件,危害严重。现以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后门山滑坡为例进行分析。
2.1 工程概况
该滑坡位于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后门山林金智等屋后斜坡,据现场调查访问,2008年6月,斜坡后缘开始出现裂缝,且近几年受强降雨影响,裂缝有明显扩大变形。2016年3月至4月受强降雨影响,滑坡后缘及两侧均已出现裂缝,后缘(标高约180m)裂缝与右侧裂缝已贯通,裂缝宽约3~20cm,下错高度约3~30cm,深度约5~50cm,后缘裂缝延伸约30m,下切角约70°,右侧裂缝延伸约100m,左侧裂缝断续延伸约100m,裂缝宽约2~10cm,下错高度约2~5cm,深度约3~15cm;滑坡中部水渠沟(标高约155m)侧壁出现鼓胀裂缝,中部水池发生渗漏(标高约163m)及倾斜,倾斜度约18°(标高约169m),倾斜方向约SE125°;前缘坡脚标高约146m处,林金智屋后边坡多次出现崩塌灾害,方量一般约20m3,最近一次崩塌为2016年4月发生,方量约50m3,且坡脚标高约146.2m处(林金智房屋右侧)水泥地块出现拱起现象,拱起高度约10cm(剪出口),滑坡左侧林瑞彪房屋出现向外开裂、挡墙出现鼓胀现象,下方林金涛房屋后侧挡墙出现明显外错开裂等变形迹象。现滑坡周界已基本形成,滑坡方向约98°,潜在滑坡体主轴长约150m,宽约120m,厚约7m,面积约18000m2,体积约126000m3。威胁坡脚44户216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危险性、危害性均较大。其滑坡勘查平面示意图如下图1。
图1 滑坡勘查平面示意图
2.2 场地地形地貌特征及气象、水文条件
2.2.1 场地地形地貌特征
调查区属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地貌单元,滑坡位于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后门山,斜坡自然坡度约20~30°、局部达35°以上,高差大于100m。
斜坡微地貌呈“缓-陡-缓”型展布,斜坡上部缓坡段坡度约20~25°,植被较发育,主要为松、杉木;斜坡上下两缓坡之间的陡坡坡度约50~60°,陡坡相对高差约30~40m,现状形态呈“圈椅”状,凹凸坡坡面植被发育较少,见基岩出露,主要以碎块状强风化岩为主;陡坡下方缓坡为本次滑坡区,坡体植被发育一般,主要以毛竹林、灌木、杂草为主,坡度约20°~25°,且毛竹林中部有两~三级高约1~2m、坡度约55~70°的小陡坎,为早期村民修建民房及耕地形成,斜坡中部(标高约156m)有一条水渠,该水渠修建于1960 年代,水渠宽约80cm,深约80cm,未硬化,局部渠沟侧边有简易护面墙支护,据调查访问,受人为因素影响,2011 年该水渠被堵,雨季时水流不通畅。中部设有2 处蓄水池(标高约165m),斜坡坡脚为村民聚集地,房屋基础为浅基础,坡墙距约1.5~2.5m。据村民介绍,坡脚林上庭宅前北东侧原为一条冲沟,现已被人工夯实填埋,标高与周边地形齐平,坡面种有杉木。
2.2.2 气象、水文条件
尤溪县气候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9°C,夏季最高气温40.5°C,冬季最低气温-8.0°C。年降雨量变化幅度为1460~1809 毫米,年平均降雨量1655.4 毫米,降雨多集中于5~6 月,7~9 月多雷阵雨,11 月至次年2 月雨量稀少,蒸发量大于降雨量,此时气候较干燥,年平均相对湿度80%。风向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夏季多为东南风,冬季多为西北风。早霜始于12 月中旬,晚霜至于次年2 月下旬,无霜期约300 天。
勘查范围未见有明显的溪、沟、河、池塘等地表水体,也未见有地表水对坡体明显冲刷作用。场地所处微地貌为凹坡~斜坡地段,凹坡易于地表水汇集,汇水面积约为0.26km2,降雨对现状边坡坡面冲刷影响较大。
2.3 场地地层岩性及地基岩土层特征
2.3.1 地层岩性
根据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情况,场地地层较为复杂,各岩土层特征自上而下为:
①老滑坡堆积体:灰黄、灰褐色,湿,含水量较高,松散~稍密,可塑。主要成分为含碎石粘性土、石英片岩残积砂质粘性土,为老滑坡堆积体,主要分布在现滑坡体中下方表层,其中分布厚度1.00~4.80m。
②坡积含碎石粘性土:灰黄、灰褐色,稍湿,稍密,可塑~硬塑。主要成分为坡积粘性土,不均匀含有碎石,为早期坡积成因。分布厚度0.40~4.20m。
③石英片岩残积砂质粘性土:灰黄、灰褐色、灰黑色,稍湿,稍密,含水量较高,呈可塑~软塑状,稍有光泽反应,主要成分为石英、白云母、绿泥石等矿物组成,浸水易软化崩解,分布厚度1.10~13.70m。
④全风化石英片岩:灰黄色、灰红色,密实、稍湿。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白云母及少量暗色矿物,原岩结构基本破坏,但尚可辨认,干钻可钻进,长石及暗色矿物大部分已风化成粘土矿物,岩芯手捏易散,浸水易软化崩解。分布厚度1.90~5.10m。
⑤砂土状强风化石英片岩:浅黄色,灰白色、灰黑色,散体状,原岩结构清晰。本层干钻较困难,底部钻进进尺缓慢,浸水易软化崩解。分布厚度0.90~1.30m。
⑥碎块状强风化构造角砾岩:灰白色、青灰色、灰色、浅肉红色,碎裂结构,锤击易碎,遇稀盐酸起泡,主要成分由白云石构成的岩石,具碎屑结构,块状构造,混有少量方解石等,分布厚度0.50~11.00m。
⑦中风化白云岩:灰色、青灰色、浅肉红色,角砾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经区域动力地质作用,发育破裂和粉碎,并胶结成岩,主要由角砾及胶结物组成,岩石裂隙发育一般,岩体完整程度为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级,揭露厚度4.90~10.80m。
勘查区地层较复杂,主要为沉积变质岩,变质岩主要为动力区域变质作用形成,通过野外调查及钻探岩芯判断,地灾点上覆风化地层为新元古代龙北溪组石英片岩(即石英片岩残积砂质粘性土、全风化石英片岩、砂土状强风化石英片岩),下部基岩为新元古代龙北溪组白云岩(包括碎块状强风化及中风化白云岩),两地层之间受地质构造作用影响,上覆石英片岩与下覆白云岩间夹有构造角砾岩(受区域动力地质作用影响)。
2.3.2 地质构造
据1/5万福建省尤溪幅地质矿产图,灾害点所在勘查区域内有活动性断裂通过,区域内地质构造作用较强烈。本次对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进行了1:5000地质调查及测绘,根据野外踏勘,工作区内褶皱构造不发育,未发现大褶皱构造,主要发育断裂构造。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结合钻探情况分析,主要发育构造线有北东向走滑断层F1断层和呈弧状环绕半山村分布F4断层两组,如图2所示,各断层特征如下:
F1断层:性质为左行走滑断层。分布于工作区北部,工作区内分布长100多米,往北东延伸至工作区外,往南西被F2断层错动。半山村北部公路边D011点处断层迹象明显(见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1/5000地形地质图),出露断层带宽4.0m,断层面产状145°∠65°,擦痕产状230°∠10°,断层面发育阶步,指示上盘运动方向为北东,判定该断层为左行走滑断层。断裂带内出露含构造角砾岩、石英大理岩,滴稀盐酸起泡。带内岩石碎裂,泥化强烈,风化呈土状,含少量构造角砾。
半山村及后山斜坡位于F1断层的上盘,F1断层的存在容易导致该村尤其是村北部地区,沿断层面往北东方向发生位移,诱发滑坡地质灾害。
F4断层:性质为正断层,呈弧状环绕半山村分布,属新构造断裂。工作区的地层产状按倾角大小,沿D007、D008、村西陡坎一线,可明显分为两套:F4断层外侧地层产状较缓,倾角一般15-20°;F4断层内侧(即半山村一带)地层产状较陡,倾角一般50~80°。该断层处于活动期,断裂带外侧的地层产状较稳定,倾角为低角度;断裂带的岩石不断崩落垮塌;断裂带内侧的地层产状倾角变化较大,倾角多为中、高角度。
半山村位于F4断层的断陷带内,推测该村滑坡地质灾害明显与此地质背景有一定的关系。
图2 地形地质图
2.4 判定滑动面
本次我们选择典型主滑2-2’剖面进行分析判定滑坡滑动面的位置,确定滑坡体的厚度以及滑坡体的体积,从而为防治设计提供依据。现我们分别用上述四种方法进行滑动面的判定。
(1) 观察法
通过现场的调查测绘,滑坡后缘的裂缝延伸约30m,下切角度约70°,右侧裂缝延伸约100m,走向约95°,坡脚水泥路面有明显的隆起迹象,假定滑动面为一个圆弧滑面,通过对滑坡后缘及前缘的位置和产状的量测,可通过简易的作图法推算出滑动面。简易作图法如图2示。
假定A、B分别位于滑坡后缘与前缘,根据滑坡后缘及前缘的位置和产状的量测,分别可确定出AC与BC两条线并交于C点。作AC与BC的垂线,则可发现相交于圆心O点,以OA或OB为半径,则可确定滑动面的位置。根据此方法,推测出来的滑动面如图7所示。
图2 作图法
(2) 监测法
根据滑坡勘查平面布置图可知,现场我们在2-2’剖面上分别在上、中、下部各布设一根测斜孔(CX2、CX3、CX4),用于滑坡深层水平位移的监测。根据2017年3月14日-2018年5月4日的监测情况,从而得到该滑坡的变形规律,如下图3所示。
从监测结果可以发现,CX2位于滑坡周界外,数据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而CX3、CX4三根测斜管分别于6.0m及4.0处发生位移突变,后期更是由于过大的变形导致直接破坏。根据位移变形的规律,可以推测出滑动面如图7所示。
图3 CX2~CX4 深层水平位移变化曲线图
(3) 综合勘探法
现场在主轴2-2’剖面上总共布设了6个钻孔及2个调查点,并选择4段进行面波及电法的测试。结合电法资料基本确定地层走势,取面波a-a’段分析结果对比钻孔资料后发现面波分层结果基本符合,在白云岩残积砂质粘性土内,频散曲线明显出现转折段,这就意味着其连线很有可能是滑动面,结果如下图4、图5所示。
图4 电法分析结果
图5 a-a’段面波分析结果
以此类推,再分别取b-b’、c-c’及d-d’段分析,判定各段的滑动面,则可相连出一条完整的滑动面,结果如图7所示。
(4) 理论法
通过理正岩土软件对2-2’剖面进行稳定性分析,根据勘探的地层条件,输入相关参数,在一定范围内自动搜索最危险的滑动面。结果如下图6所示。
图6 边坡稳定性计算结果
根据计算结果,最危险滑动面主要位于碎块状白云岩段,且安全系数达到2.779,处于稳定状态。这也间接说明该边坡在正常状态下应该是处于稳定阶段。根据现场调查,现场出现很多泉眼,地下水十分丰富,汇水面积大,说明本次滑坡主要是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原因,这样对之后针对性的设计治理提供了依据。
3 结论
现将四种方法判定的滑动面绘于一起,进行对比。如下图7 所示。
(1)从图上可知,监测法判定的滑动面应该最接近于实际的滑动面,综合勘探法与监测法判定的滑动面比较接近,说明在实际判定过程中,综合勘探法得出的滑动面是可以作为治理设计的依据的。
(2)观察法判定的滑动面就相差较大,主要是由于它假定滑动面是圆弧状,这与实际是不符的,实际的滑动面是不规则的,所以观察法只能作为初步判断,不可直接当作后期治理设计的依据。
(3)理论法更适用于寻找潜在的滑动面,它可判定最危险滑动面的稳定性。但是假如采用圆弧搜索可能会与实际造成大的出入,建议滑动面先利用监测法与综合勘探法判定,再将判定后的滑动面导入理论计算,这样结合后的成果更可靠且具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