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加持深度分销
2020-06-17策划彭春雨刘春雄
策划:彭春雨 刘春雄
主持:刘春雄
撰稿:刘春雄 刘 昭
牛恩坤 朱朝阳
深度分销这个概念在中国的营销界已经走红20年,借助深度分销,很多品牌如宝洁、可口可乐、康师傅成功地在中国收获了市场,树立起了巨无霸的品牌形象,让人艳羡不已。
如今,在消费能力不断提升的下沉市场中,深度分销更是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威力,变成了所有大品牌不得不去使用的利器。
这20年来,深度分销在不断地进化着。
从商业进化角度来看,终端碎片化在进一步加剧,从大一统的供销系统到个体夫妻店、批发、商超、电商……企业的销售管理系统里面终端分类越来越复杂,这对于业代的能力要求及销售体系的涵盖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也意味着成本不断飙升。一旦产出变低,成本越过红线,人员效率变低,管理效率也拉不起来时,深度分销则必然陷入泥潭。于是2010年前后,就出现了大量深度分销过时论、深度分销淘汰论的观点。而随着手机APP管理软件的兴起、4G及千元智能机的普及,深度分销进入了第二春。然而其依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
然而令人振奋的是,2019年,深度分销的第三春开始出现了,这次遇到的贵人是:AI人工智能。对于尚未开始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来说,可能无法体会它带来的数字价值。但是对头部企业而言,一个新的机遇已经展现在眼前……
美国有1000万+推销员,中国有8000万+业务员。推销员面向C端,业务员面向B端。
美国面向B端的业务员群体极少,因为大型渠道商就那么几家,都是长期合同关系。品牌商做传播(认知),大型代理商做分销(交易),分工明确。
中国面向C端的不叫业务员,而是导购员、促销员、营业员、服务员等。这是一个与业务员等量的群体。只有面向B端的渠道从业人员被称为业务员。
8000万+业务员,这么大一个群体在干什么呢?
首先,中国的渠道链是人链。中国渠道以县为基本经销单元,渠道碎片化。同时,中国渠道层级多,需要深度分销。因此,中国需要巨量的渠道人员。中国的渠道,与其说是分销链,不如说是深化渠道关系的人链。这种渠道特点,决定了中国渠道呈现典型的人海战术特征。
其次,业务员在渠道不仅仅是完成分销,而是深化关系,建立认知,然后完成分销(交易 )。这就是业务员在渠道职能的“三位一体”。
中国有大量中小企业,品牌认知力不够,需要人员通过深化关系建立产品或品牌认知。即便是有一定认知度的知名品牌,由于推新品的速度非常快,同样需要深化人际关系建立认知。
业务员在中国营销体系的价值,相当长时间内难以替代。人海战术或许有阶段性,但人链体系将长期存在。
深度分销作为过去一二十年的最佳中国营销实践,其人海战术的招式一定会进入历史,但深度分销战术没有替代手段。以互联网为赋能手段,加持深度分销,提升深度分销效率,是渠道运营大方向、大趋势。
认知篇
深度分销现在面临两大困境:人海战术无法持续,销量封顶增量难觅。互联网与深度分销结合,恰恰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用高效方法替代人海战术,用增量解决存量困境。
互联网加持深度分销:从“人海战术”到“精准爆破”
文 | 刘春雄
深度分销没有替代手段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形成了两个相互独立的商业系统。一是城市现代化的大型商超系统;二是广大农村、低线城市,以及城市缝隙的小型门店。与之相对应,中国营销形成了两大体系:一是应对大型商超的终端销售;二是应对中小型门店的深度分销。
深度分销被称为近20 年来的“最佳中国营销实践”,就是解决中国约600 多万家门店的供应链问题。供应链问题表现为两点:一是中国的代理商格局是“以县为经销商主体”,经销商规模普遍偏小;二是门店高度分散。
深度分销的本质是,通过厂商一体化,通过厂家的组织力与商家的客情和配送力,抵达终端,完成终端高覆盖。
大商超+小门店,这样的商业生态短期内无法改变。因此,无论深度分销有什么样的问题,都不能放弃,而是进化。进化有两大方向,一是渠道与互联网结合,形成高效深度分销;二是从终端通过社群、直播、云店等直达C 端,形成BC 一体化。
人海战术不可持续
中国渠道,本质上是人链。没有客情关系,一切免谈。深度分销,分销之前先做客情。这就是中国商业的特点:客情深化关系,关系降低认知门槛,认知形成交易。
中国商业的这个特点与终端高度分散结合,形成了深度分销的基本特征:人海战术。
确实,高频率、高密度的拜访,人力消耗量极大。因此,人海战术、吃苦耐劳,成为基本特征。早期,我们总结为“四千四万”精神:踏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
人海战术在增量、人力供给充足、人员管理相对简单的时代,确实有效。但是,增量有空间、人力低成本、人力好管理,这些基础条件现在都不存在了。
既然深度分销目前没有替代手段,同样深度分销的人海战术又不可持续,那么,深度分销何去何从呢?
从“四合一”模式看到新曙光
近几年,在行业整体氛围不佳时,今麦郎却一直呈现快速增长的状态。今麦郎逆势增长的秘诀就是2011 年开始的“人、车辆、片区、终端机”的“四合一”模式。
“四合一”模式有两大亮点:一是激活“小工”,通过“人、车辆、片区”的组合,把“小工”变成一个利润单元,类似于“包干制”,调动“小工”的积极性,让“小工”为自己干而不是为老板干;二是通过“终端机”带来的数据化,提升分销效率。
终端机就是今麦郎互联网化的高效深度分销体系。甚至可以说,正因为终端机,激活“小工”才更容易带来增量。
今麦郎终端机的价值是什么?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深度分销可视化。总结起来就是:1.将渠道和终端场景数据化;2. 网点可视化;3.费用管理透明化;4.沟通管理实时互动化;5.经销商管理移动化、库存管理一体化。
“四合一”模式,终端机是一个平台,“小工”是利润单元。这不正是互联网时代的“平台+单元组合”模式吗?
“小工”成为单元组织,解决了“小工”愿意干的问题。终端机构成的赋级平台,解决了“小工”能干好的问题。两者的结合堪称完美。
正是互联网平台为个体赋能,再次激活了深度分销。
互联网是深度分销的“千里眼”
我每年要花大量时间走访终端,感觉终端仍然机会多多。今麦郎在行业封顶的情况下仍然逆势增长,就是终端仍有机会。
早期,深度分销是战略性机会,只要做了深度分销,就等于抓住了机会。现在,只能在深度分销过程中发现战术性机会。
增量深度分销时代,只要按照深度分销的规范去做,就能抓住增量机会。存量深度分销时代,只有挤压竞品,才能抓住机会。
机会在组织边界,在终端,在一线。但是,机会导向的思维,恰恰不是一线人员普遍能做到的。这是一对结构性矛盾:高层能发现机会,但高层不在一线;基层在一线,但基层缺乏机会思维。
今麦郎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我将今麦郎“四合一”终端机的价值概括为“可视化”,可能很多人不解。高层尽管不可能长期在一线,但通过终端机最终实现了渠道的“可视化”,把渠道、终端、人员等深度分销的要素置于“可视”环境,相当于高层可以天天到一线。
一线人员通过终端机,把一线环境“可视化”。高层通过“可视化”的数据、图片,发现终端机会,进而指导一线人员开展工作。
用“精准”破人海战术
早期深度分销是苦活、累活,是无差别拜访的,俗称“盲拜”。这种无差别的例行性拜访,频率高、密度大,需要大量人力。有事,无事,都要到终端“走一遍”。有些企业最后形成了“例行公事”。
讲一个精准深度分销的案例。
2001 年,我在江苏的一个县级白酒经销商处调研。该老板一开始亲自下市场送货,所有数据都装在老板的脑子里。规模扩大后,业务员下乡送货。但业务员肯定没有老板的客户管理能力,因此,他就在仓库张贴了几张表格,每天业务员送货返回,一定要把每天的客户送货情况填写在仓库几张大表格上,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终端客户,表格是送货量和品种。
老板告诉我,隔几天就要站在大表格前看一看。通过连续几次的送货数据,就能大致判断每个店的进货周期和进货数量。应该进货的没进,说明可能有问题;不该进货的时候进了,同样也可能是有问题了。
无差别拜访,有事,没事,走一遍。精准拜访,有事则去,无事则罢。
那么,什么叫“有事”,什么叫“无事”?正常叫无事,不正常叫有事。也就是说符合预期叫正常,不符合预期叫不正常。
精准拜访,就是解决“不正常”门店的问题。正常门店,可以减少拜访频率。
早期的深度分销,业务员在拜访中发现正常或不正常等现场问题,一切问题都可在现场解决。但这样的拜访方式,必须高频拜访。同时,大量拜访是无问题拜访,浪费时间,效率很低。或者,业务员只能发现层级较低的问题,很多问题靠业务员的能力是难以发现的。
精准拜访则不同。先根据数据和图片提供的信息,由专业人员发现问题,发现规律,然后指导业务员精准拜访。拜访之前,问题和解决方案已有预案。因此,精准拜访,就是“精准爆破”,精准解决问题。
当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通过数据和图片发现,因此,无差别拜访仍然需要,只是频率要低得多。
精准,就解决了深度分销人海战术的低效问题。
有数据才能精准
前面讲过的经销商通过数据判断门店是否正常的案例,给我很大启发:1.连续的数据,可以发现规律;2.与规律不一致,可能不正常;3.找到不正常的原因,就找到了解决办法。
2010 年以来,SaaS 系统在中国广泛应用。2014 年以来,B2B 又在中国大力推行,推动了中国品牌商的数据化。现在AI 与B2B 结合,更带来了渠道实时数据。
数据的最大价值是发现规律,发现规律就可以预测未来。比如,销量数据与图片对比,可以发现某个终端因为陈列位置的变化,销量增加或减少了,那么,找到终端的最佳陈列位置并加以调整,就可能增加销量。
数据有纵向数据与横向数据,两者各有价值。纵向数据是自己与自己对比,横向数据则是自己与竞品或关联产品对比。比如,可以通过发现竞品(或关联产品)在相同终端的销量变化,从而发现自己的问题。
过去,获取横向数据很难。但是,AI 技术在渠道的应用,可以通过照片快速抓取和识别自己产品、竞品在终端的数据,包括陈列面的变动和销量的变化。因为AI 技术已经有了快速识别品牌、计算陈列面,以及以此推算销量的能力,只需要抓取数据的周期适当即可。
如果说纵向数据的主要价值是防止好终端变差的话,横向数据则能够 发现有潜力的好终端。
无论横向数据还是纵向数据,只要有数据意识,几乎可以应用在所有方面。比如,现在各厂家都在进行产品结构升级。那么,什么门店推新品能力强,什么门店能推什么价位的产品,这些都可以从数据中找到答案。
渠道数据在营销的价值,一是标签化;二是预测。
比如,某门店推高端新品能力强,这就是标签化。标签化有利于精准开展工作。
比如,通过数据预测,某门店应该什么时候进货,进货量应该是多少。如果进货量不符合预期,那么,说明存在问题。找到问题后,就可以精准开展工作。
比如,市场费用的投入,到底是投入好市场有效,还是投入差市场有效,其实是凭感觉的。如果数据能支撑,就可以有的放矢。
精准开展工作,就可以提升效率。深度分销是人海战术,效率不提升就难以坚持。
精准深度分销要有“后台”
一直以来,业务员基本上是“跑单帮”状态,除了品牌支持、费用支持等平台支持外,在日常业务中只有靠个人能力。
现在的SaaS 系统功能很强大,SaaS 的利用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考勤系统,记录业务员的行程;二是订单系统,线上订单;三是利用数据为业务员赋能。
赋能这个词,不讨传统营销人喜欢。其实,传统营销中同样有赋能。一个人的业绩,来源于两种能力:一是业务员个人的能力。因为个人能力有差异,所以个体之间的业绩也有差异。二是来源于组织(平台)的赋能。比如企业的培训、管理,以及标准化、模式,都能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让平凡的人成功”,就是组织赋能。优秀的企业之所以优秀,并非人才济济,而是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这就是组织赋能的结果。
SaaS 在中国应用已经很广泛,但为什么只有今麦郎比较成功?数据本身没有价值,依据数据实施管理才创造价值。
谁来分析、利用这些数据?普通一线业务员,多数做不到。因此,就需要数据“后台”或“中台”的专业人员,分析数据,用数据指导业务员做“精准营销”。这就是数据赋能。(刘春雄,本刊高级研究员,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副教授)
AI打开深度分销又一春
文 | 刘 昭
AI技术的出现不仅是深度分销的又一春,还是具有产业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深度分销这个概念在中国的营销界已经走红20 年,借助深度分销,可口可乐、康师傅成功地在中国收获了市场,树立起了巨无霸的品牌形象,让人艳羡不已。如今,在消费能力不断提升的下沉市场中,深度分销更是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威力,变成了所有大品牌不得不去使用的利器。白酒行业还将深度分销进一步演进成为了“盘中盘”的营销模式。
在现在这个时间点回过头去看深度分销,实际上是ROI(投入产出比)相当高的一种营销方式。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首先能让终端市场多进货,推动销量;其次还让产品在更多的终端市场上架,陈列出来让消费者看到,形成非常好的广告效果。
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广告方式,比如在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投放视频广告,投入产出比其实不高,收视率高的时间段广告价格居高不下,甚至竞价过程中产生了不理性出价的市场行为,大多数企业无力竞争。而非黄金时间的广告收视率又极低,影响力低下,只能用于给经销商讲讲故事,对消费者辐射效果不佳。
近年来电商广告的投放,可以让品牌精准地计算出广告投入的ROI,但现实残酷,公开的竞争让广告点击价格一路飙升,最终让大部分品牌无利可图。而深度分销的模式,在货架上陈列出自己品牌的商品,再配合生动化的POSM(物料),消费者在逛店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大量的page view(浏览),虽然支出了人力成本以及给终端的陈列费,但整体广告成本处于低谷。这也是深度分销模式为何能够走红20 年的根本所在。
可惜的是,这么好的营销方法,却不是所有品牌都能够玩得转,特别是覆盖全国的大范围深度分销。
大多数品牌仅能够在本埠市场做深度分销。因为深度分销的管理非常复杂,大量的人员、地理位置分散、费用杂乱,管理起来难度极大。能带领千军万马,打造铁军的领军人物,更是稀缺资源(不少有如韩信带兵多多益善实力的高级管理者,很多都流入了互联网行业,打造出来如阿里、美团、滴滴、饿了么等知名企业)。
所以,只要人力成本稍微一上升,很多管理水平不高的品牌就开始玩不起深度分销了。于是2010 年前后,就出现了大量深度分销过时论、深度分销淘汰论的观点。
深度分销的第二春出现是因为手机APP 管理软件的兴起。特别是2014 年前后4G 的普及,千元智能机的普及,让所有品牌都瞬间有了鸟枪换炮的机会,纸质的一图两表(线路图、客户明细表、客户进货表)被手机APP 取代,人员管理效率大幅提升。SaaS 模式的手机APP 软件,更是让企业初次使用软件的成本降到可接受的水平,大量地方二线品牌借助IT 工具迅速崛起。手机APP 不但能管理外出拜访的销售人员,还能够变成一线市场数据收集以及公司促销政策下达的利器!这也让经营管理能力强的企业迅速进化到了数字化经营的阶段。
2019 年,深度分销的第三春开始出现了,这次遇到的贵人是:AI人工智能。
大家熟悉的人工智能技术一直在人脸识别、自动驾驶领域发挥作用,很少有人注意到AI 给消费品行业带来的改变。人工智能中的神经网络算法,有一个分支叫做目标物体检测,可以很精确地检测出一张照片中所摆放的货品。
对于尚未开始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来说,可能无法体会它带来的数字价值。但是对头部企业而言,一个新的机遇已经展现在眼前:
1.真实的铺货率数据唾手可得
厂家派出业务员跑终端,下的订单由经销商发货,由于数据不通、不一致的问题,厂家几乎很难拿到一线终端真实的铺货数据,很多厂家都需要业务员手工上报门店的铺货情况,但是真实性相对较差,并且如果SKU 数量过多的话,一个个门店上报给业务员造成了极大的工作负担。
AI 的出现,让业务员拍一张照片就能自动记录门店陈列的SKU 数量、排面。不但节约了业务员的精力,还让整个数据的真实性大大提升。
2.竞品情况首次能够收集到位
一线打市场,所有管理者都知道PK 竞争对手有多重要。但是对手的真实情况如何,往往只能通过各层级经理自己去跑市场摸情况,效率很低。竞品厂家多,竞品SKU 数量更多,缺乏数字化的手段来统计竞品的铺市情况。大品牌商依靠尼尔森等调研公司来获得这些数据,但是数据获取不及时,成本高,也难辨真伪。AI 技术的出现,让业务员对竞品拍照,即可得到真实的竞品铺货率情况。对建立竞争对手分析,及时制定调整市场策略,有巨大的帮助。
与主编交流
3.自动给(完美)门店打分
完美门店,是对大型终端门店,特别是KA 店进行深度分销、精耕细作的一种管理方法,目的是让合适的门店分销合适的商品,摆放在合适的位置,占据足够的货架,运用正确的陈列和促销工具。督促销售团队去打造完美门店,是对KA 店进行深度分销的基础动作。
以往完美门店的评分工作极其复杂低效,后台的评分人员和前台的销售人员也经常产生纷争,确实因为业务员拍照在前,检查打分在后,检查者经常会根据照片无法判断得分,或者给低分,让前台销售人员产生不满。
AI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可以让业务员在拍照以后立刻知道自己的门店得分,看自己负责的门店是否完美。
冰箱的竞争毫无疑问是饮料行业竞争的焦点。冰箱纯净度指的是厂家投放的冰箱中,厂家自身品牌产品占据了冰箱陈列位的多少。这个指标极其重要,但是一直以来缺乏有效的统计方法。要想在一张冰箱的照片中数出来自家产品,并计算出纯净度,要花十多分钟,并且极易出错,产生争议,给管理造成更多的麻烦。
让AI 人工智能技术计算冰箱的纯净度,只需要数秒钟的时间,同时识别出本品、竞品、空位,计算出纯净度指标,毫无争议。
此外,AI 还能够检查POSM 是否正确地在终端中陈列出来了,地堆是否陈列出来了,甚至连地堆的占地面积,都可以在照片中予以体现。
但值得注意的是,AI 技术刚开始在超大型品牌企业中开始推广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不同商品识别率有差异,不同规格产品包装差异小识别率低……但是这并不妨碍AI 技术的落地应用一路高歌猛进,在外勤365服务的企业中,有的已经达到一天识别照片数十万张。每年给企业节约的成本达到数千万,创造出的新的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有人会说,AI 技术的出现,会淘汰大量的劳动力。在笔者看来,AI是产业互联网升级的一个杠杆,企业通过AI 技术节约下来的成本,提升的数字化经营的能力,最后都会变成企业的利润,变成企业的竞争力。
而且新技术的出现会加速产业内部的竞争和整合,或许,这不仅仅是深度分销的又一春,还是具有产业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组织篇
数据分析是渠道数据化的灵魂,中台机构是渠道数据化的支柱。
快消品数据中台:算出渠道看不见的问题
文 | 刘春雄
看出问题与算出问题
深度分销专家方刚老师说,“我不太认同跑市场、看市场的说法,我认同‘算市场’,没有数据支持的观察都是感觉。”
方刚老师上述这句话,实际上说出了发现营销问题的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现场发现问题。这是一线业务员应该掌握的方式,“看出来的问题”一般是“显性问题”。
第二种方式是用数据发现问题,发现规律。这是营销管理人员应该掌握的问题,“算出来的问题”一般是“隐性问题”,在现场看不到的问题,甚至是规律性的问题。
2017 年6 月,新锐品牌消时乐用新营销的玩法,一个月时间就引爆一个县。方刚老师对此表示怀疑,派两个人按照他的标准做了一个“扫街”式调查,用数据支持了这个结论。在后来的招商中,方刚老师屡次用这个方法,先做数据调研,再招商,最后用数据支持市场启动。
第三种方式是洞察问题之外的问题。从一个问题洞察到更多问题、更高层次的问题、本质的问题。这种能力是洞察力。
“看出问题”,这是一线业务员的入门功夫,否则,不是一个合格的业务员。
“洞察问题”,这是高层管理者的能力,统称为“概念能力”。一个企业能做大,往往取决于高层的洞察能力。洞察能力只可意会,很难言传,要看高层的悟性。
“算出问题”,这不是所有人需要掌握的技能,而是一个专业技能。专业技能,在企业应该由职能部门掌握。比如,财务就是一项专业技能,由财务部门掌握,为其他部门提供服务。
想尽办法之后,还可以算出办法
该想到的都想到了,该做的都做了,销量就是上不去。这是很多营销人目前的感受。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要发现了问题,多半找到了解决方案。
该想的办法都想到了,不代表该发现的问题都发现了。发现了“显性问题”,不代表“隐性问题”也发现了。
在“2020 年新营销开年大课”上,我专门聘请了今麦郎“四合一”的辅导机构“魔利互通”的创始人曹崚讲数据分析。曹总对数据、图片的细节极其敏感,擅长从数据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但是,我也观察到,参会的高管们竟然多数“无动于衷”,没有感觉。
现场看到问题,这是低门槛的问题。你看到了,别人也看到了。
算出来的问题,这是高门槛的问题。别人可能已经发现了,解决了,你还一无所知。
举两个例子:老产品增量和新品推广的例子。这是两个常见问题。
老产品增量,一定要找到增量空间,特别是增量的门店。哪些门店有增量空间呢?首先要算清楚一个门店在某个时期的极限销量,凡是没有达到极限销量的门店都有增量空间。极限销量可以通过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对比计算出来。当然,达到极限销量很难,但至少可以知道哪个门店离极限销量更大。
早期用深度分销方法推广新品时,特别强调铺货率。但是,现在推广高端新品不能讲铺货率了,要讲精准铺货率。高端产品精准铺货要具备三个条件:1.门店客户中,高端产品用户比较多;2.老板有推广高端新品的能力;3.老板对新品有认知、认同。
如果凭经验,业务员也能找到一些部门,但要把符合上述三条件的门店尽可能找出来,用数据说话是最好的办法。
深度分销目前没有替代方法,那么,谁能用数据化发现更多的问题,找到更多的规律,谁就能够做得更好。
数据是死的,人是活的
不是数据有价值,而是人赋予数据价值。
即便是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照样有人通过小数据把营销做得有声有色。总有一些对数据先天敏锐、先知先觉的人。这类人,既有一线经验,也有数据意识,把感觉与数据结合得很好。但是,这类人总是很少,而且往往因为业绩好而身居高位。
数据赋能的大规模推广,不是需要先知先觉的人,而是需要熟练的专业人员。
我相信,阿里等互联网企业,并非因为有了充足的人才搞大数据,而是因为要搞大数据而招聘、培养了大批专业人员。
数据分析是一项可以传授的技能,是可以教会的。前提是至少有一颗懂数据分析的“种子”,然后“种子”分蘖出更多的分支。
如果公司内部没有“种子”,还可以从外部引进。阿里在做大数据过程中,就请了众多外部机构。
渠道数据化的三大困难
首先,最大的困难是高层认知不够。技术上的困难容易解决,认知上的困难不容易解决。当前,传统营销与互联网是两个圈层,跨界两个圈层的人极少。
解决认识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跨界,在另一个圈层受感染。2018 年,我们就提出传统企业转型的三句话:老板换圈子,内部换组织,重仓年轻人。这句话现在仍然适用。
其次是一线人员的抵制。SaaS系统最早的用途往往是考勤(行程管理),很多企业现在仍然在使用。因此,一线人员对数据的认知,不是赋能,而是监控。
最后,数据分析人员稀缺。搞渠道数字化的人,多数是搞互联网技术的,没有一线业务经验。目前缺乏既懂一线,又懂渠道数字化的专业人员。这种状况,与30 年前的会计电算化的推广极其相似。
中台数据赋能的支柱
组织是功能的固化。数字化,不能靠提倡,现在的营销组织框架也很难嫁接。
传统营销的组织架构,分为2C的市场部(后台)和2B 的销售部(前台),两者在运营上的交集不多。有的小企业的市场部,2C 功能比较少,是销售部的支持机构,比如促销政策的制订等,后台与前台可能交集。
欧美营销已经进入1P 营销,后台唱主角,前台弱化。中国营销,品牌与渠道双驱动,前台与后台同等重要。中小企业,前台可能更重要。
互联网平台发展出了中台概念,这是非常重要的商业演化。确实,现代企业需要在组织上有一个既在利益上一致,又在流程上交互的支持性机构。这个机构叫后台还是中台并不重要,但它与前台的职能和流程交织很重要。
中台与前台的关系,用数据与流程交织在一起。前台业务员每天的工作,必然获取大量数据和图片(甚至影像),这是数据分析的资源。
数据专业根据数据和图片分析,发现问题,发现规律,甚至找出办法,指导业务员“精准营销”。
精准营销,必然产生新的数据。数据可以印证方案方法是否有效,并用于修正数据分析方法和方案。
上述过程,中台与前台其实是一体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流程是相互交织的。
在互联网时代,因为前台不仅是“陆军”,承担渠道职能。同样也可以通过社群、直播等手段,承担“空军”的传播职能。根据新营销的逻辑,所有接触点都是传播点,所有推广活动都有传播价值。只要传播的价值通过数据体现出来,就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做得更好。
这样,中台就把内容生产的后台与前台打通了。深度分销是2B,传播则是2C。(刘春雄,本刊高级研究员,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副教授)
操作篇
人链、数字链、社群链这三链的组合,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要起化学反应,形成有效的组合。
互联网深度分销三链叠加:人链、数字链、社群链
文 | 牛恩坤
中国营销的一个重大特点,就是品牌与渠道双驱动。快消品领域,渠道驱动的表现形态就是深度分销。
传统深度分销是人链。人链的主要价值是深化和稳定渠道关系,并基于关系深化解决渠道营销问题。
渠道数字化形成了数据链。数据与中台组织结合,不仅能提升交易效率,还可以做精准化的深度分销。
社群已经成为商业标配,即社群渠道化,形成渠道社群链。通过社群,传统的营销层级组织,可能成为虚拟的扁平化社群组织。
过去的渠道链,有信息链、资金链、物流链,现在又新增加了三链:人链、数字链和社群链。每个链都能够与其他三链组合,从而增强渠道驱动力。
从单链到三链叠加
中国营销界一直有一个金句:营销决定企业成功,管理决定企业失败。企业的组织管理力,决定了企业的执行力。
在中国,不少品牌做得好的企业失败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渠道力不够。决定企业力的就是渠道人链的管理能力。
中国快消品行业龙头,有一个基本特点:强势的渠道管理能力。但是,我们在市场中发现,因为渠道人链的多层级,渠道管理仍然不尽如人意。
三湾改编确立了“支部建在连队”,从此改变了中国组织管理。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双线管理”。双线管理的战斗力,已经经过中国革命验证了。
过去深度分销只有人链,只有一条管理链条,渠道出现问题,发现就晚了。而现在有三条平行链,可以依托三条链条做好“三线管理”。
从三链平行到三链组合
三条平行链是叠加,三链组合,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要起化学反应,形成有效的组合。比如,人链与数字链结合,中台的价值就很突出了,否则,数字链无法自动赋能人链。正确的叠加方式应该是:人链+数据链+中台=高效、精准深度分销。
同样,人链与社群链的结合,就可以进入网络空间。因此,“人链+社群链”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组合,比如,“人链+社群链”+直播,“人链+社群链”+云店。
三链组合,不仅强化了厂商一体化,还是BC 一体化的天然路径。
从多层级链到扁平链
中国的渠道管理有一个结构性矛盾:
第一,中国的深度分销格局,“以县为经销单元,分销到终端”。因此,大型企业一般有大区经理、省区经理、城市经理、业务经理,至少四级管理层级,甚至有的是五级管理层级。这是中国渠道碎片化的特点与中国幅员广阔的特色决定的。
第二,中国企业的非现场管理渗透力只有二级。有些管理,如生产管理,是现场管理,管理渗透率稍微高一点。营销是非现场管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管理的渗透率就低一点。正常的渠道管理渗透率,以二级为最佳。
结构性矛盾是固有的,只能缓解,无法解决。但是,现在渠道有三条链条,除了人链是多层级的,数字链没有层级,所有层级共享数据,只要开放数据权即可。社群链虽然是依托人链建立的,但可以跨层级拉人,所以,社群链其实是可以扁平化的。
多层级的人链,通过扁平化的数据链和社群链,就可解决深度分销的管理渗透率的问题。同时,中台组织与前台在目标、组织流程上有关联性,可以通过数据与后台连接,是解决快消品渠道层级化的有效手段。
案例1
李渡:三链叠加
李渡酒以沉浸式体验为抓手,大约用了四年的时间,建立了三种社群:
第一种是企业层面上的粉丝群,以沉浸式体验的大C 为主,大约有10万人。
第二种是与销售关联的粉丝群,主要是经销商以及合伙人等。
第三种是终端用户的粉丝群,主要以终端店老板的核心用户和团购客户。
这三种社群的建立,主要还是围绕渠道人链来进行营销工作的,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深度连接用户,但是效率相对低,需要较长的时间成本。
李渡的两次渠道数字化,加速了其分销效率,激活了B 端力量,用增量提升了存量。
第一次数字化,也就是李渡数字化的萌芽期,通过小程序辅助,在B端推广了一次新品认购活动,28 分钟实现了280 万元的销售业绩。总经理汤向阳非常兴奋,他深刻感受到了在沉浸式体验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工具,B 端渠道发挥出的强大威力。
第二次云店模式布局,如果说第一次是小试牛刀的话,这次云店模式的布局,才宣告李渡渠道数字化的开始。
李渡酒在2019 年9 月份启动了云店模式,在酒厂所在地进贤县及附近的5 个县区开设云店的数量超过200家,按照公司规划,今年总体数量将达到上千家。云店模式与原来销售模式有所不同。原来店主靠赚取产品差价和陈列费用等,云店模式则是由终端店主担任云店舵主,进行产品推广,募集销售资源,消费者通过云店小程序下单,由经销商完成产品配送服务。一旦交易完成,经销商和店主便能从中获取提成。
云店模式价值在于通过数字化工具为店主赋能,店主对核心用户实现了连接和推广,核心用户通过发朋友圈和拼团等形式,实现了拉新、复购和裂变。
案例2
农资人链+社群链
农资行业的深度分销有三个特点:一是分销仅仅到了B 端;二是C 端的高度碎片;三是时间窗口期很短。今年疫情期间,农资圈马铃薯的引爆案例为我们找到了又一条新路径。
1.B端资源的聚合
从2 月11 日开始,连续做了十天的直播,积累了70 万的流量,之后开始将直播与传统招商会结合起来,推出了农资行业的首场线上订货会。
2.卡住“时间窗口”
马铃薯这一作物,种植时间为每年的4 月底,厂家一般在3 月份开展种苗、肥料、农药等销售工作,所以直播时间与马铃薯的种植准备时间刚好吻合。
为卡住时间窗口,制订了预热、启动、跟进和收官四个步骤:
第一步,会议前预热,写了20多篇文章连续推广,每篇文章的后面都有会议的信息和图片。
第二步,启动开始,持续写了40篇文章,继续搅动市场,每篇文章都附带有引流的二维码,可以扫码进群,并且要填报个人资料。这个环节就收集了7000 多份的准客户资料,并且这些资料都有简单的画像。
第三步,跟进环节,连续推送了60 篇文章+图片,通过分享推广大使的金句和观点,持续吸引业内人士的关注。
第四步,收官环节,开始在1500多个群内和杂志订阅号、公众号上共同推出大会倒计时最后三天的信息,并在群内发布直播链接通道。
3.千群共振的预热推广
在预热推广过程中,主要抓住了三块:第一个叫薯圈儿2020。就是每个作物都有个圈子,每个品类都有个圈子;第二个是找到了130 位推广大使;第三个叫薯圈征文,在马铃薯这个圈子里做征文活动。
其中一个关键动作就是借助130位推广大使和员工的连接势能,他们都是有专业影响力的意见领袖,要求每人建一个群。建群的过程中,有一个郑州万邦市场的销售商孙老师,拉来300 个马铃薯群,自己又建了50个马铃薯群,随后要求每个业务员拓展50 个群,有20 个业务员,加起来就有1000 个群,最终通过组建和连接的形式,实际共引来了1500 多个群。
通过这三个抓手,千群内的滚动传播使这次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和热度。从内蒙古到河北、山东、河南、云南、广东等地区,整个马铃薯圈的人都知道在3 月11 号,将在线上召开马铃薯招商会。
4.高密度有节奏的推广
在推广形式上,图片、视频、文章相结合。关键是要重复加强。图片的量要大,视频的量要大,文章的量要大。
为130 位推广大使每人都录了一个15 秒内的推广视频,制作了推广海报,然后高频率推送。除此之外,在11 天的时间里,写了将近100 多篇关于马铃薯的文章做推广。
5.做足现场的体验感
这次直播在呈现形式上,增加了现场感,就是把线下的产品招商会搬到了线上,租用了专业的摄影棚和场地来完美地进行会议呈现。
流程大致分为6 个环节:产品秀场、产品宝贝、干货分享、媒体背书、大咖出镜、领导贺词。请专业的礼仪小姐和模特做产品的展示和发布,并用了两组主持人来串场。第一个是整个会议的全过程客串的主持人,对这个主持人的要求就是大气、官方、正式,有大型的正式招商会的感觉。另外一组用了两个主持人,是在电视台做电视购物的这种风格。一男一女的搭配,做出了线下产品招商、产品发布的味道和感觉。
6.热度之后的持续跟踪
会后进行了大量的跟踪服务工作,主要有两块:
一是中奖人员奖品的兑现。赠送的奖品都是赞助商的产品。会后把这些中奖人员的资料和联系方式交到赞助单位,由他们寄送奖品。其中有一个企业,一共寄出去1700 份样品,满意度特别高,通过这种抽奖的形式,他们找到了1700 个意向客户。
二是后台客户资料的分类追踪。会后对前期收到的7000 多份意向客户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然后将整理好的资料交给广告商和赞助企业,他们再根据自己的属性、情况分类,从7000 多个客户资料里挑选出合适的客户进行跟踪。会后合作企业反馈,满意度非常高,超出了自己的想象。会后又写了6 篇盘点总结类文章,进一步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
通过B 端社群的关系链和直播,快速形成认知。通过交易形成了数据链,再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为B 端、C 端提供精准服务。
案例3
消时乐“人链+社群链”三阶段推进
消时乐的人链也就是渠道社群化,渠道社群化就是传统渠道的人脉关系,借助社群链的纵深推进,不但可以提高渠道效率,还可以打通与C 端的最后一公里。
第一阶段:依靠经销商网络,激活优质小B 端。
在运作前期,改变原来深度分销的高铺货率的做法,与经销商结合,精选当地30%的优质小B 端,通过定向铺货、场景化陈列、广泛体验和地推活动等4个动作,再配合线上群活跃、群传播、及时激励等4 个动作,实现了小B 端线上线下一体化,快速解决了传统饮品的动销问题。
第二阶段:为小B 端赋能,向C端延伸。
传统做法是解决了短期动销问题,就认为所有的销售工作完成了,新营销的做法是通过小B 进一步连接到C端。线上运用店主群+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互联网工具持续地开展传播活动。
有了社群之后,就可以实现对店老板的即时激励,并掌握动销数据。动销之后,店老板对产品有了信心,就愿意接受进一步向C 端延伸的做法。可以通过互联网工具+拉票评比活动,来影响店老板的朋友圈,因为大部分店老板的朋友圈和生意圈是高度重叠的。因为是朋友关系,所以比较容易建立信任关系,因为信任,所以推广的新品也比较容易接受。为进一步扩大产品口碑和向C 端延伸打下了基础。
第三阶段:加大小B 密度,扩大C 端广度。
实现快速动销的店老板可以将动销实时场景进行传播,同时也会带动其他的店老板;通过社群的有效连接,实现了对终端动销数据的掌控。通过定向铺市,先把30%有势能的店、能够产生动销的店,筛选出来,用这30%在社群里做示例去影响其他店主。
C 端社群的运营是店主粉丝群,也就是终端店主作为群主自建的社群。这是渠道粉丝链的延伸和发展,以终端门店的消费者为交互对象,通过常态化的粉丝交互沟通,强化粉丝的认知,促进首推向首选的转换。 主要分为5 个板块:终端场景放大扩散;定向传播强化认知;常态交互增强黏性;流量转化为客流量;培养铁粉做大销量。
人链和社群链的结合:第一阶段通过大B(经销商)与小B 端建立了连接,第二阶段是赋能小B 端,将小B 的人脉关系转化为产品的粉丝。第三阶段是通过小B 端群里的每日活跃+间隔性的传播活动,营造热销氛围,实现与小B 端朋友圈的C 端进行双向互动。重点店建立单线或双线沟通,提升产品动销,实现C 端口碑传播、拉新和裂变。
互联网加持深度分销,不是停留在概念化,而是实实在在渗透在深度分销的所有环节,不仅包括招商、铺货、动销和推广,还包括客情关系。
互联网全程渗透深度分销:招商、铺货、动销
文 | 朱朝阳
互联网+招商
过去招商不外乎两条路径:一是行业大会招商;二是业务员盲拜招商。这两种方式,不仅费时,而且效率极低。
3 年前,一家新品上市,采用了互联网招商模式。大致流程如下:
1.先在行业公众号或行业社群上发布信息,大致形成20 万+的阅读。
2.把对招商感兴趣的经销商导流到老板社群,大约有6000+经销商有兴趣。
3.老板在社群做知识分享,并经过业务员现场拜访,有600+经销商确定有合作意向。其中,公司一场对意向客户的招商大会,最终实现200多家客户合作。
4.有100+经销商全力投入,形成了优势市场。
招商过程,一般要经过几个环节:发现意向客户→反复拜访→客户考察→签订合作协议。按照传统方案,上述过程非常长。
用互联网手段参与招商,大大提升了效率:
一是行业自媒体广泛发布信息。
二是社群或直播,高频高效沟通,特别是高层或老板亲自参与沟通。传统招商过程是厂家业务员与经销商老板沟通,这是不对等的,因而成交率低。用互联网工具,让高层或老板参与招商,对提升招商效率很重要。
三是招商过程中,邀请意向客户考察是关键环节,但往往久邀不成行。通过“场景体验+直播”模式,有助于经销商快速成交。
互联网+铺货
新品上市,第一步是铺货。现在铺货并不难,站在门店角度,大不了“卖不动退货”。现在的终端环境,即便是大品牌,无理由退货也是常态。
现在的终端铺货,必须同时达到三个目标:1.(新品)门店进货;2.占据理想的货架和陈列面;3.店主“首推”。
店主首推,一是要对产品有信心;二是要对用户有信心。
信心从何而来?有一家企业在新品铺货时,通过店主社群,把门店销售的场景发布在社群,从而增加了其他门店店主的信心。
新品还没有形成C 端认知,但只要有动销,就能够通过互联网工具,把动销信心传递给其他门店。
互联网+动销
传统动销有推销和拉销两种模式。
推销,即店主首推。一般是因为新品毛利较高,有首推的积极性。但是,新品又不敢大面积首推,毕竟害怕用户不认同。
拉销,即通过品牌传播,让消费者主动购买新品。如果是厂家主推的大单品,拉销是有效的。但即使通过品牌传播拉销,仍然需要较长的时间。
推拉结合的新品推广,就是通过“导购+促销”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只能通过单店推广活动实现。
互联网+动销,有两种操作逻辑:一是单店逻辑,特别适合中心城市;二是区域逻辑,特别适合市县市场。
《销售与市场》杂志2020 年4 月上期的封面专题文章《立体连接:滚动策略和轰动策略》,提出了滚动策略的两种模式,一是单店滚动模式;二是区域滚动模式。
单店滚动的动销模式,就是通过“门店+社群+直播”模式,在单个门店迅速形成动销,并引爆传播。
区域滚动的动销模式,就是一个市或县的多店联动,通过“门店+社群+直播或云店”,不仅能迅速在一个市县市场打爆一个县,而且还能通过区域打爆,倒逼门店。
互联网+推广
自深度分销以来,形成了两种推广模式:一是推广做销量;二是推广激活门店。
推广做销量,推广成败以销量论;推广激活门店,核心不是销量,而是推广成功。比如,统一老坛酸菜在推广过程中,就确立了“以推广为中心的销售体系”,并且把“连续3 次精确有效打击”作为标准激活模式。
什么叫门店激活?传统深度分销的逻辑是:1.通过几轮推广,形成部分稳定的客源;2.通过终端动销,稳定店主信心。即使在没有推广的情况下,店主也会主动推荐。
利用互联网手段,激活门店的手段更多一点。比如,某品牌在激活门店过程中,通过“社群+直播”方式,引导门店之间的流量分配,从而形成门店的增量。正是因为有增量,才激活了门店。
案例篇
今麦郎是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深度分销模式进化的?
今麦郎“四合一”模式神在何处
文 | 朱朝阳
深度分销的固有弊端
深度分销以厂商一体化的姿态,打通渠道直达终端,但弊端也很明显。
厂家层面弊端 表现为:
1.人海战术。人力成本高,厂家业务访单做营的动作,经销商负责配送做销的动作。
2.费用浪费严重。费用使用不精准,监管难度系数大,实现不了全面数字化呈现。
3.二批商的稳定性差,墙上的草两边倒。
4.业绩导向。没有实现业务过程精细化管理,大部分都是业绩导向。
经销商层面弊端表现为:
1.人车成本太高,赢利水平弱;2.管理团队能力差;3.系统运营能力差。
深度分销落地过程的弊端表现为:
1.终端机形式的渠道管理软件,绝对是一个好工具,但大部分的结果不外乎:
其一,业务员认为是增加麻烦,初期推进过程中,业务员是很反对,抱怨声不绝于耳,会找各种如“这样会影响市场”“增加业务负担”等理由倒逼业务改革流产,中层一定程度上也是反对的。
其二,造假严重,很多的照片都是摆拍、翻拍,数据更是瞎编乱造,流于形式,我记得一个店老板跟我说过,这已经是今天一个企业的第三波人在来这拍照,原因是办事处就在这家商店附近。
2.区域承包制。
有点基础销量的市场,大部分都是上去直接用资源透支市场,抓紧赚几把钱,看着市场不能产生效益时,业务就不干了,赶紧撤,结果市场是一地鸡毛;没有一点基础销量的品牌,谈区域承包制,基本上没有业务接招。
3.车销模式。
由于管理不精细化,简单抄电表式拜访后,开着车瞎溜达,公车私用,卖其他产品,资源浪费很严重。
在增量时代,深度分销的优点被放大了。在存量时代,深度分销的弊端被放大了。因此,互联网环境下,深度分销模式要改进。
“四合一”的神奇
在增速放缓的食品饮料行业中,“四合一”模式,使今麦郎创造了连续8 个季度行业增长第一的佳绩。
“四合一”模式,是深度分销、渠道精耕、终端为王、车销模式、合伙人模式、渠道数字化等混合体。单个方法很多企业在之前都用过,是常态化手段,但很多企业到最后成了“四不像”,流于形式,不了了之。然而组合得好,就如同中药,几味中药配在一起形成一个处方,药效就明显不一样了。
单看“四合一”,确实平实无奇。但是深入研究,“四合一”的神奇之处,就是把“小工激活”形成动力,与渠道数据化形成高效深度分销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四合一”之后,深度分销解决了下列问题:
1.之前是厂家做营,经销商做销,做营的与做销的人二合一之后,同时降低了厂家与经销商的人力成本,厂商都乐意,厂家提供底薪支持,收编与改造经销商的团队,厂家赋能管理指导,由“土八路”变成正规军,同时,解决了经销商管理与运营能力的短板。
2.区域承包模式。
其一,分销商内部员工优先化,好处是专一、稳定性强、对于企业的忠诚度高、沟通方便、执行力强、市场风险性小,更容易精耕市场,解决了之前二批商不忠诚,市场风险系数大,不好管控等缺点。
其二,员工实现了老板化,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多劳多得,解决了之前的员工的惰性,管理员工的难度。员工主动性更强,会用心精耕自己的一亩三分田。
终端机,实现渠道数字化
其一,实现业务过程可视化管理、数据化管理。业务每天拜访多少家店、新网点开发数量、销售数据、关键动作数据(陈列、割箱、冰冻化)、店内的生动化情况、库存、品项分布、动销情况、竞品动态,可以一目了然。
其二,之前模糊的数据,通过终端机的使用,渠道终端数字化,数据变得更加清晰直观,方便提取。由从前凭感觉做决策变成数据理性分析、终端类型的分类、终端的销售数据、品项销售数据、动销数据、库存数据、关键执行动作的分类(陈列、冰冻化、割箱、堆头等)、终端网点的分布、终端网点的占有率、竞品情况等。
其三,数据真实是关键。数据只要真实,通过后台调取数据之后,分析数据,很容易发现具体的市场问题,及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高费用使用的精准度。
因为区域承包制,员工一般不会造假,真实数据更能反映市场问题,通过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来提高承包区域的销量,提升自己的收入。
“四合一”不是终点
今麦郎也面临增长瓶颈,芒顿小镇果味水快速增长期已过,凉白开又在农夫山泉与怡宝的夹击中艰难生存,优势不明显,城市市场回不去,虽不断推出新品,但市场表现不温不火。
目前来看,今麦郎的四合一实现经销商、终端的数字化,但并没有进一步触及C 端的数字化,实现BC 一体化,打通立体连接只是之前传统深度分销的改良,通过互联网工具加持,线上迁移,底层逻辑还是传统深度分销的逻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分销的升级。
打通立体连接,是营销环境变化、传统企业增长乏力、企业快速实现增量下的营销产物,具体做法有三:
1.做好线下体验和连接。
核心势能终端、销量终端、形象终端的选定,线下信任关系的建立,线下的推广活动,为线上社群的平移打下基础,进而打通线上,完成线上线下的一体化。
2.社群为桥梁,为连接,通过B端触达C 端,实现BC 一体化。
通过社群的连接放大,社群运作分为B 端社群与C 端社群,B 端社群主要用于开发新终端网点、做老终端网点的增量、活化终端网点,以此增强终端网点与品牌商黏性。
C 端社群两点:其一,B 端建立的C 端社群,帮助B 端做动销;其二,区域厂家负责建立的C 端社群,主要是造势,做传播;整合利用区域内与产品属性关联度强的社群,完成高效率的密度传播,充分放大,为线下终端动销赋能。
3.小区域引爆、击穿。
营销即是传播,互联网传播要求形成“集体围观,瞬间击穿”,传播在短期内形成信息的“交叉覆盖”,形成联动刷屏现象,传播密度=传播发起宽度×内容裂变速度×传播次数,除了内容裂变速度外,决定信息触达率的是传播发起宽度,这是品牌商可以控制的触达因素。
通过传播强化认知,认知产生感知,为产品动销赋能。KOL、KOC 种草、区域小网红直播、话题、事件营销等,在网络上继续放大,实现品牌在区域内集体围观,瞬间击穿。
深度分销的6次进化
自包政、施炜老师在2000 年前后提出深度分销,《销售与市场》2003 年开始成为深度分销推广的主阵地,在10 多年时间里,深度分销成为“最佳中国营销实践”,是快消品渠道驱动的标配。自2003 年以来,深度分销经过多轮进化,直到现在与互联网结合。
深度分销1.0:“八步法”版本之深度分销
早期拜访八步法包括:准备、打招呼、检查、出样、查库、补货、张贴POP、告别。
基本特征:客情即铺货,铺货即动销。
八步法包括三大基本动作:1.打招呼式的客情;2.外貌货,即补货、陈列;3.后期加上了促销(鼓励终端进货、占仓,后期演变成压货)。
深度分销2.0:“终端推广”版本之深度分销
当铺货无法动销时,一些优秀企业(如金龙鱼、统一)开展了终端推广(注意,不是KA 促销、导购)。
基本特征:深度分销从2B 行为,增加了点2C 元素(针对消费者推广)。基本目的是“激活终端”。统一老坛酸菜的渠道推广中,广泛使用了此种方法,通过三轮终端推广,激活一个门店。
深度分销3.0:强力挤压版本之深度分销
通过业务员严格的行程和动作管理,确保铺货率,把深度分销动作做到极致,从而挤压竞品。典型案例是劲酒、老村长、银麦啤酒等。
基本特征:通过数码相机等工具,严格记录业务员的行程和终端表现,把简单的深度分销工作做到极致,形成对竞品的强力挤压,形成了极难模仿的竞争力。
深度 分销4.0:访销版本之深度分销
早期深度分销基本上是“大篷车”,人车一体,车的效率决定人的效率。同时,因为没有严格定人、定线和拜访周期,效率很低。
2013 年之后,行业销量封顶,压货严重,终端进货周期拉长,理货周期与进货周期不同步。于是,一些大型经销商开始访单制,访单员负责客情、理货、订单,访单与送货分离。
深度分销5.0:渠道数字化版本之深度分销
深度分销的瓶颈是:严重依赖个人的自律与判断力。深度分销一般是业务员包片或包线,单兵作战。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解决不了,可以求助上司。然而,业务员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最大的问题往往是没有发现的问题。
SaaS 作为技术手段,通过数据化、可视化,让后台(或中台)和管理人员,即使不到现场也能发现业务员没有发现的部分问题。
作为把SaaS 系统应用得最好的企业,今麦郎还通过把员工变成独立的利润主体,激活了“小工”(业务员)的积极性,两者结合,效果更好。
现在AI 技术在深度分销中的应用已经成熟,可以快速抓取终端数据,为深度分销决策提出数据支持。
深度分销6.0:BC一体化版本之深度分销
深度分销,本质上是厂商一体化。深度分销的进化主要是方法的进化,厂商一体化没有变,未来也不会变。
厂商一体化,终端是终端。在互联网时代,当其他渠道都连接C 端时,传统渠道也要做到C 端。因此,通过“终端+社群+云店”模式,实现BC 一体化,就是必然路径。
BC 一体化虽然不属于深度分销的内容,但BC 一体必须建立在扎实的深度分销基本功的基础上。同时,做好C 端,能够倒逼B 端,深度分销工作就更好 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