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大流行形势下对糖尿病诊疗的思考
2020-06-17应纪祥冉兴无
应纪祥,冉兴无,钟 莉
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内分泌科 (成都 610041);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龙泉医院 内分泌科(成都 610100)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发肺炎疫情爆发,迅速向我国多个地区蔓延、流行[1-3]。由于其具有发病迅速、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病情变化快等特点[4-6],已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在新冠肺炎大流行形势下,我国多个地区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7]。目前研究[8]已经明确,该病毒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主要是通过飞沫、接触传播,也可能通过粪口和气溶胶传播。医院是感染新型冠状病毒重要场所,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一篇最新的回顾性临床研究[9]指出,由医院相关性传播导致的新冠肺炎,占所报道病例的41.3%(57/138),感染者中医护人员占29.0%(40/138),住院患者占12.3%(17/138)。截至2020年3月13日13∶30,我国确诊人数81 003例,死亡人数3 181例,死亡率为3.9%。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病、多发病,2013年流行病学调查研究[10]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10.9%,患病人数高居全球第一。1型糖尿病以儿童发病常见,2型糖尿病以老年人居多。新冠肺炎人群普遍易感,而感染者中以老人和儿童为主。糖尿病往往合并症多,有时并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昏迷、糖尿病足等严重并发症,需及时诊治。在新冠肺炎大流行形势下,防疫压力巨大,如何合理有效地诊疗糖尿病相关疾病,值得内分泌科医生思考。本文就这一问题,结合目前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糖尿病患者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管理建议》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等指南,做一些思考及探讨。
1 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下降,加强院前宣传、教育
1.1 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下降的可能机制
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可使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下降,CD3+T细胞减少、CD4+/CD8+T细胞比例下降,T细胞分化成熟障碍,应答能力下降,中性粒细胞功能减退,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减少,抗氧化系统受到抑制,体液免疫应答紊乱[11-12]。高血糖可抑制淋巴细胞、巨噬细胞释放白介素-10,使多形核白细胞的流动、趋化及吞噬作用减弱。高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免疫球蛋白糖基化程度增加,可损害抗体的生物学功能[13-14]等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免疫力降低。
1.2 糖尿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密切相关
2003年SARS,糖尿病患者收入ICU及需要机械通气的治疗率、死亡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0~3.3倍,而且糖尿病或/和高血糖是SARS患者发病及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15]。2014年爆发在中东MERS-Cov感染中糖尿病患者比例达50%[16],糖尿病是发展成重症病例的高危因素[17],而且明显增加死亡率[18]。糖尿病患者在此次感染新冠肺炎患者中比例为5.3%,死亡病例占19.7%,粗病死率为7.3%,是非糖尿病新冠肺炎患者的8倍[19]。
1.3 疫情期间应做好糖尿病院前宣传、教育
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和健康人相比要差一些,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更大,一旦感染则更难控制,更容易出现危重情况。在国家卫健委颁布的每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里,都提到“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20]。新冠肺炎流行形势下,全国各地很多城市居民小区、村庄都实行封闭管理。目前5G网络已然在普及应用,内分泌科医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络、报纸、杂志、医疗APP等形式进行糖尿病院前宣传、教育[21-22]。在疫情期间物资相对匮乏、劳动量及运动量下降情况下,教会患者:1)调整糖尿病饮食,合理膳食,均衡营养;2)在室内做适当运动,可以效仿武汉方舱医院跳广场舞,也可以进行原地踏步、打太极拳、做瑜伽等低强度运动;3)增加监测血糖频率并记录,观察血糖变化;4)调整心态,避免在疫情期间害怕、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造成血糖波动,影响治疗效果[23-24]。如果接触了外来人员,有发烧、咳嗽、咽痛、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2 优化糖尿病疾病就诊流程
对疫情期间确实需要来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应严格优化就诊流程。倡导采用网上预约,预约时告知就诊流程,必须戴口罩到医院就诊。医院设置单项流动,医务人员与患者进出通道分开。加强预检分诊,实行分诊台、门诊诊区护士和诊室医生三级预检分诊模式。一旦发现有发热的、和/或有新冠肺炎流行病学史的患者,立即由护士陪送到发热门诊就诊筛查[25](图1)。
图1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龙泉医院内分泌科“抗新冠肺炎”糖尿病就诊流程
3 根据糖尿病患者病情分类诊疗,做好血糖管理
3.1 调整开药剂量,减少就诊次数
对病情稳定、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特殊疾病门诊及普通门诊定期随访、开药的病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减少医务人员和患者暴露,根据目前疫情期间医保政策调整,可一次性予以开3个月药物,减少此类患者来医院就诊次数。
3.2 开展多学科讨论,决定住院时机
对于需住院治疗,但住院时间可以适当延缓的,如在门诊进行充分药物调整后血糖仍控制不佳、低血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出血需激光治疗、糖尿病肾病等,建议开展相关科室进行多学科讨论,是否可以待新冠肺炎疫情稳定后再住院治疗。
3.3 规范急危重症诊治,避免医源性传播
对于病情紧急,需及时住院治疗或抢救,否则可能有生命危险的,包括糖尿病高渗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昏迷和糖尿病足需紧急切开、开窗引流等情况,应尽快、准确地判断病情,及时抢救。而在这些急、危、重症患者中可能合并有肺部感染,伴有咳嗽、发热、乏力等症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要提高警惕,注意筛查,避免新型冠状病毒在病房传播、扩散。如在发热门诊就诊的糖尿病足患者,有高热、血压下降、感染性休克征象的,发热门诊医生应积极抢救,双通道补液扩充血容量,抗休克。同时,应详细询问新冠肺炎流行病学史,除发热外有无咽痛、咳嗽、咯痰、腹泻等相关临床症状,急查血常规、炎性标志物(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血沉等)和胸部CT。对于符合新冠肺炎筛查标准的,查鼻咽或咽拭子或深部痰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20],无论糖尿病足严重程度如何,直接收入“隔离”病房。由内分泌科足病治疗团队提供技术支持,通过网络会诊指导“隔离”病房医务人员进行创面处理;对于糖尿病足病情重的,存在骨、肌筋膜室综合征等可能危及生命的肢体坏死的,需急诊清创手术的,建议由内分泌科、呼吸科、骨科、感染科、院感科等组成多学科会诊团队,评估手术利弊及可能风险,由有经验的骨科医生在负压手术间行清创手术,患者回“隔离”病房后,继续抗感染及足部换药治疗。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新冠肺炎专家团队商定可以解除隔离后,转内分泌科治疗。足病患者住院时间一般较长,在住院期间若再次发热,可请呼吸内科、感染科会诊,以鉴别新冠肺炎。
3.4 做好新冠肺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
糖尿病合并感染的患者,血糖波动增加,可导致死亡风险明显升高[26]。因此,应重视做好住院新冠肺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现参考《糖尿病患者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管理建议》[1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27]及《中国住院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28],针对新冠肺炎合并糖尿病患者,根据病情血糖控制给予个体化原则及分层管理:1)对于轻型新冠肺炎,年轻、糖尿病病程短、低血糖风险低的人群,应严格控制血糖:空腹血糖4.4~6.1 mmol/L,餐后2 h血糖6.1~7.8 mmol/L;2)对轻型新冠肺炎,高龄、存在器官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一般应为:空腹血糖6.1~7.8 mmol/L,餐后2 h血糖7.8~10.0 mmol/L;3)对于重型或危重型新冠肺炎者,血糖控制目标应放宽,空腹血糖7.8~10.0 mmol/L,餐后2 h血糖7.8~13.9 mmol/L。强化治疗会导致低血糖风险增加,死亡风险升高[29]。
4 加强医务人员个人防护
在疫情期间,医务人员是阻击新冠肺炎的主力军,所有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均应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医用口罩等[30]。在诊疗中,有发热、需住院的患者,可先到发热门诊筛查,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查血常规、胸部CT、核酸检测,排除新冠肺炎后才能收住入院。对于糖尿病急、危、重者,需紧急抢救的,疑似新冠肺炎患者,应该严格经过新冠肺炎专家团队的会诊程序,尽快按规划路线转运患者至“隔离”病房,按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要求做好防护。糖尿病足需及时清创、开窗引流的,医务人员应采取三级防护措施:使用医用防护N95口罩、防护服、双层乳胶手套、防护面屏和/或护目镜、鞋套等[31-32]。较大清创应在有负压条件的手术室内进行,使用防止渗漏的一次性防护手术单、衣服等[33]。操作过程中动作轻柔,避免误伤,防止血液及体液污染医务人员。手术用品及医疗垃圾做好标记、分类和隔离处理。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仅2月余,离科学认识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所造成的肺炎,可能还有相当长时间[34]。文章遵循糖尿病防治指南、诊疗常规和新冠肺炎诊疗指南进行总结,提出了疫情期间对糖尿病疾病诊疗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以供参考。希望在疫情期间让糖尿病疾病得到合理诊疗的同时,尽量避免新型冠状病毒在诊疗过程中传播。因时间紧迫、无先例可循、疫情不断发展变化等,本文阐述难免不足,希望在未来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