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营地教育的高校体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2020-06-17宁丽娟蔡云燕
宁丽娟 蔡云燕 方 新
(铜仁学院大健康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自2001 年启动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至今已有十八年的时间,但是体育课程改革收效甚微。我国青少年的体质连续二十多年持续下降。这主要是由于落后的教学模式、变相的应试教育、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健身的缺乏等原因导致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是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健康教育是体育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新型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迫在眉睫。2004 年,我国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开始快速发展起来。户外体育活动营地的建设为新型健康教育课题体系的构建创造了条件。健康教育课程在所有的课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整体质量及改革进程。因此,在课程设置中,我们要加强健康教育课程的质量建设,推进我国学校体育的长远和持续发展。
1 健康教育兴起的背景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在高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大部分高校还在以1993 年颁布的《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作为指导健康教育工作的政策指导,其中很多理念和措施已不合时宜。传统的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主要是简单传授健康知识,缺乏对学生正确健康观、生活观的意识培养。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中,明确提出“一践行三学会”毕业要求,注重学生健康行为方式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也是健康教育课程必须要完成的目标。
关于课程概念,目前尚存在着诸多纷争,主要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本课题指的是狭义的概念,特指基于户外体育营地的健康教育新型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模式、课程管理五个方面。
关于健康教育。1989 年,WHO 界定的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所谓健康教育,是通过对青少年健康观念,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进行干预,达到健康的最终目的。
关于营地教育。借鉴陆晔等人在《学会改变——上海青少年营地建设的探索》中对青少年营地教育的界定:“青少年营地教育指青少年为营地教育相关活动的主体,目的为青少年的个性与终身发展提供必要的活户外教育资源(包括场地、住宿、餐饮等),并通过由多方位的、以户外体验式活动,达成营地教育目标。”
2 基于营地教育的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我国营地教育课程的探索刚刚起步。本文对铜仁市目前户外体育营地开展的基本情况及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后续课程体系的构建做铺垫。
2.1 目标设置
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目标是从宏观上概括而非具体分析,主要集中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未能从健康四个层面具体分析。另外一方面,健教育课程目标未能充分考虑学生和社会的需求,理论目标居多,未能充分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具体的实践目标,使得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
2.2 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课程内容体系表现在课程设置的内容与人才培养体系中毕业要求脱节,没有形成体系化。部分高校加大营地教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的联系,但联系不紧密。营地教育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学生素质拓展,团队教育,但生命安全相关的教育相对较少。另外,课程内容与目标对应性不强,很多营地往往先设置了内容,再来设置目标,不能很好的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
2.3 营地教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结合、并行
营地教育与健康教育融合方面,营地教育将《体育与生存》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融入到课堂当中。课程主要包括生存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传授学习,运用模拟、探究、实景演习、竞赛活动、观察讨论、磨难训练等手段,通过组织游戏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掌握逃生、避灾、抢救等知识技能。 按照不同的学生水平来设置内容的难易程度。从水平一到水平四,将体育运动中安全、自我保护、运动损伤、健康知识合理的融合到健康教育课程中。但营地教育与健康教育融合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并没有实现很好的融合。
营地教育与健康教育结合方面:要将卫生保健知识、适应环境的能力、学生的意志、情绪、合作团队等知识与营地教育相结合,目前内容是团队建设,其他涉及的较少。
营地教育与健康教育并行方面:常见意外伤害处理、溺水急救、人工呼吸、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并行。目前,营地教育未开设相关课程内容。关于课时方面,融合教育、结合教育、并行教育分配不合理,大小单元设置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2.4 健康教育课程考核方面
学校将健康教育与营地教育相结合,目的是了解企业的需求,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的综合性人才。好的评价体系应该能够接受市场的考验,社会的考验。健康教育课程的考核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主体的评价较少。体育专业学生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直接决定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参与评价,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应该掌握的技能和能力。但实际上在评价的时候,学生参与度比较低,甚至没有参与。社会的满意度也是课程考核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无论是课程目标的设置,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等都应该以社会的满意度作为重要的考核目标。
3 基于体育营地的体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我们根据健康教育课程所蕴含的“四位一体”知识结构特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充分考虑学校体育的环境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采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线下课程、线上课程互动发展,确立健康教育培养目标结构,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道德健康”四个维度,4 个课程体系指标(背景分析,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分层次构建体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3.1 课程目标
在健康教育培养目标结构中,课程目标主要指标体系包括以下3 个方面:一是生命健康教育方面;二是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育层面;三是道德健康教育层面。
生命健康教育层面的课程目标强调运动参与意识的渗透,使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锻炼,并能深刻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于生命健康的促进作用,通过野外生活体验和户外运动,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和人格的完善[1]。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育层面的课程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运动习惯,强调理论与课程实践并重,使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实践,并切身体验到体育运动对生存技能的提高作用,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运用“从做中学”的体验教育手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道德健康教育层面的课程目标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强调运动习惯和运动技能是实现健康生活的重要途径,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对生活教育的显著价值,并能使大学生具有健全人格、熟练的运动技能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3]。
3.2 课程结构
3.2.1 身体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身体健康教育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体能三个方面的特点与规律,促进身体更好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的概念内涵不断丰富。身体健康是健康教育的第一个层面也是体育内涵最初的界定——Physical education(对身体的教育或通过身体的教育)。身体健康教育是基础,只有身体健康才能有能力去感悟生命,有机会去适应自然、适应社会,有条件回馈社会。
表1 身体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3.2.2 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生命健康类体育课程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通过体育运动技能的传授,以生命健康引导为主线,让学生去感悟生命、领悟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重新诠释生命的价值,进而对学生进行生命健康教育。这类课内容主要以野外生存为主,包含了山地户外运动众多项目,主要依托自然环境。具体内容如表2。
表2 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3.2.3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育课程内容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育课程的内容主要围绕一系列拓展类课程展开,主要开展的内容包括拓展类低空项目、高空项目,团队协作类项目,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民族民间特色体育活动,使学生学会情绪管理与控制,学会处理心理危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提高人的社会化水平,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表3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育课程内容
3.2.4 道德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道德健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合作、毅力、意志、忍耐、服从、团结友爱、组织性、纪律性、拼搏、竞争的品质。健康教育课程目标要对这些思想和行为品质培养内容的“打包”。教师是学生情感体验、品行教育的引路人,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责任人。教师在健康教育课程中可以开设拓展类课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升华健全人格,脱离低级趣味、毫无营养价值的生活方式,为走上社会实现必须掌握的合作与竞争的意识。道德健康教育贯穿整个健康教育的过程。
3.3 健康教育课程实施
健康教育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部分。
3.3.1 课程理论授课
生命教育缘起、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体验活动、健康生活方式、不同人群心理健康教育与身体健康教育的关系等。在实践授课中很多环节也包括理论知识点的传授,如在课堂开始部分环节的传授、课的开始部分的有关讲解、准备活动中的解说、技术讲解中的传授、素质锻炼中的传授、游戏中的传授、总结的传授等。
3.3.2 课程实践授课
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主要采用课内体验式教学、课外活动课程、实习实践三种方式进行。体验式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反思体育实践中的一些生命的感悟、教师总结、对学生进行生命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教育和道德健康教育。户外体育营地一般是建在野外,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参与各种活动,体验生命的价值。课外以项目化课程的形式开展,由学生自主开展项目化课程,教师引导。课内课外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实习课程方面,体育教育专业强化了实习平台的建设,邀请了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前往实习平台与学生一同研究满足基础体育教育改革需求的教学问题,加大实践课程经费投入,延长实习实践,将实习环境当做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以提升大学生的教育质量与社会竞争能力。
3.4 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
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即兴展现体育教学模式。
3.4.1 含义及指导思想
即兴展现体育教学模式是以体验式教学为主,模拟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掌握健康教育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提供教学效率。即兴展现体育教学模式也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
3.4.2 课程实施程序
即兴展现教学模式是通过多种要素的综合性变化创建起来的,它包括改革课的结构、营造环境与气氛、揭示课堂教学特点、设计即兴自我展现的内容、实施即兴自我展现的评价等几个方面,如图1。
3.5 课程管理
健康教育课程在评价方式上,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成绩=20%生命健康模块+20%身体健康模块+20%(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模块)+20%道德健康模块+20%(课堂表现+项目化课程)。
图1 即兴展现教学模式
4 “四位一体”体育专业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策略
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本研究对框架的各部分进行内容充实,提出“四位一体”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并对该体系的适用性、不足之处及优化策略进行阐述形成课程的讲义。本研究将开发出来的课程内容进行一学期(36 学时)的教学实验,以检验课程的实施效果,并针对教学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4.1 更新观念,注重课程目标设置的全局性
首先,课程目标要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其次,学校要根据自身状况来定,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教学体系来定,形成特色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目标。第三,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设置课程目标。第四,学校根据健康教育课程本身的特点,按四个模块分别设置课程目标,注重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的紧密衔接。
4.2 优化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体系化
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满足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构建健康教育课程模块化,本研究将课程分为四个模块:生命健康模块、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模块、身体健康模块、道德健康模块。所有模块按一定形式、比例、内容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首先,我们要注重分层次课程体系,将户外营地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融合、结合、并行,并根据内容的重要程度,按大小单元排列,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融合项目作为户外营地必须具备的基本课程内容,占60%课时,包括常规拓展训练,露营,野外生存技能训练等;结合项目占20%,包括户外运动,军事训练,身体自护等;并行项目占20%,可增设地方特色项目,如常见意外伤害处理、溺水急救、人工呼吸、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并行等项目。第二,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要体现本土特色,让青少年在体育活动中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民族民间特色体育文化,学习传统生活方式,培养体育素养和情操。第三,教师在体育活动中增加资源保护的知识,提高青少年道德情操,弥补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不足。
4.3 将体育营地监督评估体系和课程评价体系相结合
目前,营地服务标准以《休闲露营地建设与服务规范》为依据,但在体育营地运营过程中,真正可以达到标准的很少。营地监管、评估体系不完善,使得青少年营地活动训练缺乏系统性、准确性、实用性以及安全性等一系列问题。学校增加企业评价、社会评价、学生评价的力度。学生评价主要是主要是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通过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提高评价科学性。学校对教师实行分类管理,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和企业社会之间的联系,可以进行不同学校教师之间的主动交流,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得到历练,增加其教学水平,丰富其教学方法。另外,我们提高营地管理水平,增强营地造血功能,吸引更多社会力量投入,促进营地教育可持续发展,促进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和实施。
4.4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组织的创新性
健康教育课程要创新教学方法,将传统教学方法与新型教学方法相结合,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以及管理游戏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知识的运用能力,让学生不仅要听更要做,在做中学,学中做,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4.5 积极构建网络教育平台,打造大学生健康教育品牌项目
信息化时代要积极构建网络教育平台,打造大学生健康教育品牌项目,通过QQ、微信、微博等公众服务平台,宣传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意识和公众的健康认知水平,实现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共享。
5 结语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创新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对于体育与健康人才的培养以及校园健康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营地教育的基础上,本研究将营地教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相结合,对我国现有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做出完善和探索,从健康教育课程的构架出发,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健康教育课程中进行分层次分模块教学,着眼于生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道德教育的渗透,对培养学生体育的兴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