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域下提升大学生自我宽恕心理品质的策略
2020-06-16刘贤敏刘爱楼
刘贤敏,刘爱楼
(1.常熟理工学院师范学院,江苏常熟 215500;2.湖北师范大学学工处,湖北黄石 435002)
现代心理学中的“宽恕”(forgiveness)一词来源于西方,心理学界对宽恕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国内外心理学家在宽恕的概念界定、结构及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有益的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20 世纪90 年代以后,中国学者将宽恕概念引入国内,关于宽恕的研究呈蓬勃发展之势,但总体来看,国内宽恕研究尚处起步阶段,宽恕研究本土化尤为欠缺。“宽恕”作为舶来品,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方式一直备受关注,因为中国人所谓的宽恕具有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1]。大学生是青年主力军,然而在时代飞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变革的历程中,他们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大学生不仅存在人际冲突引发的心理问题,也存在自我内心冲突引发的心理问题。有些大学生缺乏宽恕的品质,不能正确对待他人的过失和错误,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所犯的错误,常常因为小问题自我伤害甚至自杀。因此,借鉴国外“宽恕”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开展大学生群体宽恕心理的研究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恕”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和“恕”都是针对人际关系的,很少论及对自己的容忍宽恕问题,人们很容易将“自我宽恕”与“自我开脱”混淆起来。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不仅存在自我宽恕的观念,而且“自我宽恕”和“自我开脱”之间有着比较明显的分野。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严于律己”“克己复礼”。从表层意义上看,自我宽恕与这些伦理思想是相矛盾的,有些研究者据此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存在自我宽恕。但是,与国外宽恕研究一直强调无条件宽恕不同,作为崇尚集体主义的社会,中国社会的宽恕思想有独特的内涵和文化根源,不可照抄照搬国外自我宽恕的理论观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道德修养为核心的人本主义文化体系,非常重视个体人格的完善和道德修养的提高[2],主张自我宽恕的目的是重新认识与接纳自我,维护个体身心健康,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一个能认识到自己错误并努力寻求改正方法的人,更容易被人接纳和原谅,会有更好的人际关系。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内,“自我宽恕”必须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并以反省自身为前提,与孟子所说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要求是一致的。“负荆请罪”的典故中,蔺相如宽容大度,而廉颇敢于担当、知错就改。从某种意义上说,冒犯者廉颇寻求蔺相如的宽恕的过程,就是他自我宽恕的过程。廉颇羞辱了蔺相如,是对他人格的冒犯,但廉颇最终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勇于承担责任并寻求蔺相如的宽恕。可以想象,廉颇负荆登门请罪时是非常羞愧的,而蔺相如的宽恕让廉颇放下了心理负担。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提倡有条件的自我宽恕。
当然,自我宽恕并不意味着自我开脱。自我开脱指冒犯者为自己找借口,不需要经历情感的挣扎就能达到内心的平衡,这与自我宽恕有本质的区别(见表1)。李兆良指出,区分自我宽恕和自我开脱的关键在于当事者是否有责任担当[3]。Michael 认为只有对价值观的再确认才能使个体承担责任,达到真正的自我宽恕[4]。那么,如何确定当事者是否积极承担了责任呢?首先,当事者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冒犯了他人。由于个体认知的差异,对“冒犯”的认知也因人而异。对于某一行为或话语,有人认为是对自己的冒犯,有人则认为并非冒犯。因此,个体要以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为行为准则,建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冒犯事件一旦产生,当事者必须敏感地察觉自己的言行失当之处,这是承担责任的前提。其次,当事者接受自己因做错事、说错话而产生的消极情感。情感是重要的行为动力,当冒犯行为发生后,当事者只有感受到“我承认做了错事,我的体验很不好”,并接受自己的悔恨、懊恼等消极情感,才能为了摆脱不良体验而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和途径。最后,当事者要为个体冒犯行为造成的矛盾寻求解决方法。当事者只有努力弥补过错,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即使被冒犯者选择不宽恕,当事者也可以接受不被宽恕的事实,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我和他人。
表1 自我宽恕与自我开脱的差异
二、自我宽恕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
(一)可以帮助大学生摆脱消极情绪,保持身心健康
自我宽恕与身心健康存在高度相关性,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积极作用。Maltby 等人发现,自我宽恕失败的人更容易陷入抑郁和焦虑[5];Wohl 认为自我宽恕的干预可以减轻压力,提高生活质量[6]。因此,大学生如果形成正确的自我宽恕观念,就能从因错误言行导致的愧疚心理漩涡中走出来,重新认识自我,实现心境的转变。此外,高校对大学生的自我宽恕干预也可以增强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效果。
(二)可以帮助大学生完善人格,促进人际和谐
良好的自我宽恕可以使大学生重新认识和接纳自我,以更加积极、热情的态度对待生活,以更加乐观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而那些善于自我宽恕的大学生因为有正确的自我认识,在与他人交往中往往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客观的眼光看待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因此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欢迎。此外,自我宽恕还能使大学生推己及人,认识到人无完人,更容易对他人所犯的错误报以积极的情感回馈,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可以帮助大学生以己度人,有利于社会稳定
以大度兼容,则万物兼济。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着如何对待自己的问题。善于自我宽恕的人不仅可以提高自我的关注度,重新获得自我接纳,而且更容易适应社会生活,获得主观幸福感和自我价值感。梁媛的研究表明,个体的自我宽恕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7]23。自我宽恕水平高的大学生不仅能直面自己的过失,采取正确的方式减少损失,而且会因为自己犯过错误而更容易原谅他人的错误,从而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这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友善诚信的交往氛围,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提升大学生自我宽恕心理品质的策略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让自己获得幸福的品质和能力,而自我宽恕就属于能够帮助大学生获得幸福的品质和能力。高校采取适当的策略进行自我宽恕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自我宽恕的心理品质。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宽恕
一般来说,一个人犯了错误就要受到惩罚,但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不承认犯错是当事者最直接的逃避惩罚的方法。自尊心强的人不允许自己犯错误,也不轻易承认自己的错误;自卑心重的人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也不容易承认自己的错误。因此,提高大学生自我宽恕的心理品质不仅可以帮助他们维持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而且能使他们勇于承认错误和承担责任。首先,高校要为宽恕教育提供合适的理论归口,将宽恕教育纳入德育工作内容体系。长期以来,宽恕心理及教育被列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但就其意义和价值来说,宽恕教育应该属于德育范围,德育课程中应将宽恕道德作为学生的道德品质来培养[8]178。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恕”“仁”中均蕴涵宽恕的思想,高校可以通过德育渠道对大学生进行“忠恕”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宽恕的能力。其次,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和自媒体等传播渠道,宣传自我宽恕的价值和意义,使大学生认识到勇于承担责任是自我宽恕心理的基石,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宽恕观念,认识到自我宽恕不等于逃避和为自己找借口。最后,高校要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让大学生认识到自我宽恕对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让大学生亲身体会到自我宽恕带来的积极情绪转变。
(二)强化大学生的主体责任感
既然区分自我宽恕和自我开脱的关键在于当事者是否有责任担当,大学生自我宽恕教育就必须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所谓责任感,指的是主体对自身、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负有应有之责的自觉意识[9]。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大学生要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辩证看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自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个人价值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具有强烈的主体责任感的人能认识到国家、社会和个体的关系,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具有这种观念的人会主动承担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断审视自己的行为,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自我宽恕。高校可以通过营造富有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激发他们积极的自我宽恕心理;高校可以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使他们明确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宽恕的意义和内涵;高校还可以利用榜样引领效应,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强化责任感,反思自己的错误言行,积极寻求适当的自我宽恕途径。
(三)培养大学生切合时代需要的宽恕心理品质
时代在变迁,人的价值观也随之改变。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是完善大学生人格,提高他们的人生境界,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通过自我宽恕教育使大学生辨是非、知荣辱,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内在追求和处世准则。首先,高校要将自我宽恕教育的主题和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灵活、教学形式多样的优势,使大学生乐于接受自我宽恕教育,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整合,构建价值观体系。其次,高校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他们的日常生活进行自我宽恕教育,在尊重青年学生的个性品格和理性思维的前提下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关注自我,并探究自身内心世界的真实需求和价值追求。最后,高校要利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对他们进行宽恕教育,使他们从具体的错误事件中获得启发,将自我宽恕恰当运用于学习、工作和生活。
(四)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
由于价值观念和思想性格的不同,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冒犯他人,甚至犯下较为严重的错误。当冒犯事件、错误事件发生后,大学生能否发现自己的错误至关重要,而发现错误的关键在于自我反省。曾子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杜威主张的培养“能知能觉”的人,都在强调反省的价值。基于自我宽恕的反省可以分为三步:(1)反省言行是否得当,在人际交往中是否伤害了他人,做了不该做的事情;(2)如果发现有不当之处,就应查找造成不当行为的原因,避免再犯;(3)思考如何弥补自己的过错。因此,高校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反省能力,应该让大学生认识反省的价值并使他们坚信可以做到自我反省,帮助大学生养成反省性思维;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反省的空间和宽松的环境,使大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把反省的自觉性、主动性还给大学生;要为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真正学会反省,并使他们在反省的基础上“践之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