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人才供求匹配差异与人才培养创新
——基于珠三角地区的问卷调查研究
2020-06-16李景睿姚宇航
李景睿,姚宇航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520)
近年来,全球银行惊现大规模裁员潮引发了金融业人才供求矛盾的反思。从日本瑞穗金融集团、北欧最大银行北欧联合银行到全球最古老的银行意大利第三大银行西雅那银行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裁员。国内四大国有银行也加入裁员之列。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发展给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高校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1]。
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行业的“颠覆”带来对人才需求方面的变革[2]。基于珠三角地区的金融企业人才需求和金融专业人才供给现状,着力分析金融行业人才供求匹配差异,探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优化方向,显得尤为重要。
一、珠三角金融行业人才需求趋势
珠三角金融行业体量持续扩大,对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珠三角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经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在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综合金融服务、自贸区建设等业务推进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平台作用。
在此背景之下,珠三角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数量和需求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既需要培养熟悉融资、结算、清算、理财、投资及其衍生品业务的高端专业人才队伍,又需要建立一支能跨时区、跨国家、跨币种提供国际结算、贸易融资、投资理财、利率汇率避险等“一带一路”综合金融服务的专业人才梯队,还需要为自贸区企业提供财务顾问、上市辅导、债券承销等专业服务以提升自贸区金融人才服务的市场化、专业化和精细化[3]。
金融行业劳动力供求不匹配,现有从业人员难以满足实际的需求。从需求的角度来看,粤港澳湾区经济一体化建设及“一带一路”战略,助推产金融合。创新驱动发展,催生科技金融、融资租赁等金融新业态。创新型企业的知识产权运营、创业孵化、上市辅导、基金运作、项目评价,急需科技金融复合人才。
从供给看,金融行业由于工作体面、高薪、优越等特征,吸引了大量的经济、金融、财务等专业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但是学校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毕业生学用脱节、缺少实战技能与经验等问题使得金融人才的培养与现实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高级金融人才缺乏,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2018年初全球专业招聘顾问公司Michael Page所发布的《2017中国薪资和就业报告》显示,我国金融科技人才缺口达150 万人[4],如何解决目前金融人才紧缺、实现传统金融人才向金融科技人才的转变是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金融专业一直是培养金融行业人才的摇篮,如何让金融专业的培养方案迎合金融企业的人才需求趋势是高校培养方案优化的方向和目标。为了调研金融企业的人才需求趋势,聚焦珠三角地区,调查范围为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和其他企业。发放两类问卷,第一类问卷供企业的人力资源部或者管理层填写,代表用人单位;第二类问卷由有金融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填写,代表从业人员;主要采用了问卷调研和面对面访谈方式,第一类问卷发放50份,收回48份,有效问卷48份;第二类问卷发放200份,收回185份,有效问卷180份。
二、金融行业人才供求匹配差异
根据金融企业的人才需求特征和金融专业毕业从业人员的工作体会,从知识构成、课程设置和人才结构三个方面探讨金融行业人才供求匹配差异。
(一)知识构成
关于面试时企业更看重下面哪个方面(学历、实习经验、行业证书、比赛获奖)的问题,金融企业和毕业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对企业来说,简历上的学历排首位,得分为3.55;其次为实习经验,得分为2.77;而对毕业生来说,认为实习经验更重要的占53.64%,认为学历更重要的占33.64%,具体见图1。
图1 金融企业和毕业生对面试时知识构成重要性的态度
对于竞争激烈的金融行业而言,学历起到了重要的人才筛选功能。尽管丰富的实习经验可以使毕业生脱颖而出,但相对于正规的学历教育,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还需企业来鉴定。在学历平均水平偏高、备受毕业生青睐的金融行业,学历已成为一块重要的敲门砖,学生不应过度强调实习经验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在校生除了寻找实习机会锻炼自己,提高学历水平是提升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当然,企业不仅仅看重毕业生的基础技能是否扎实,同样强调毕业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当被问及具有哪方面的专长让自己保持在该岗位上的竞争优势时,37.27%的毕业生选择“较长的从业时间与丰富的从业经验”,而35.45%的毕业生选择“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能力”,只有17.27%的毕业生选择“广泛的人脉圈子与稳定的客户资源”,具体见图2。显然,专业技能和从业经验是金融行业从业人员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
图2 哪方面的专长让毕业生保持在该岗位上的竞争优势
(二)课程设置
关于毕业生大学所学专业知识是否满足工作的需要,企业认为基本满足工作需要的比例为50%,一般满足的比例为36.36%。而毕业生认为大学所学知识对现在的工作有一点帮助的占56.36%,较多帮助占29.09%,具体见图3。不难发现,大学专业课基本上可以满足毕业生工作的一般需要,如果要进一步拓展工作的深度,还需要继续充电。
具体而言,毕业生普遍认为计算机模块和金融学模块应该在大学的课程中受到重视和得到强化。根据学历细分发现,本科毕业生中认为金融学模块的知识应强化的占32.14%,认为计算机模块的知识应强化的占23.81%;而在硕士毕业生中,认为计算机模块的知识应强化的占42.11%,具体见图4。通过访谈企业,推知可能是硕士生与本科生所接触到的专业知识以及从事岗位不同造成的。
图3 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是否满足工作的需要
图4 毕业生认为大学的课程在哪个学科板块应该强化
(三)人才结构
当前的金融行业的发展广泛受到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影响。68.18%的企业和62.73%的毕业生认为互联网金融处于发展期,未来所需要的人才数量有很大的上升空间,18.18%的企业和27.27%的毕业生认为互联网金融处于发展期,但业内人才相对处于饱和状态,不会有较大的增加;可见互联网金融发展潜力的巨大,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高校设有互联网金融专业或者相关的课程。
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对企业来说,最需要的营销类人才,占63.64%,但是认为营销类人才发展前景好的毕业生仅占25.45%。尽管毕业生对营销不看好,但企业看重的依然是员工在业务上的能力;大部分毕业生进入金融行业后往往从营销开始,只有踏踏实实地提高业务绩效,才会有机会往更高层次的职位发展。对毕业生来说,认为IT类技术人才发展前景最好,占73.64%;而需要IT技术类人才的企业仅占31.82%。如今IT行业和金融行业均属于比较热门的行业,有IT技术的人在金融行业可以有独特的优势;对企业而言,可以实现跨行业跨企业合作,许多金融企业可以把相关IT的项目交给IT公司完成,对IT技术类人才需求相对没那么强。而企业和毕业生都看好大数据类人才和产品设计开发类人才;需要大数据类人才和产品设计开发类人才的企业分别占50%和54.55%,认为大数据类人才和产品设计开发类人才发展前景好的毕业生分别占69.09%和44.55%,具体见图5。
对企业来说,只有加强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才跟得上趋势。而在大数据时代,掌握处理数据的能力以及编程能力是在校生应着重培养的,特别是有意愿将来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在校生,更应该培养数理能力和计算机能力。虽然风险防控类人才没有排到前三,但在访谈的时候,企业也表示金融行业风险较高,企业容易积累过多的坏账;因此,银行最近在不断地吸纳风险防控方面的人才。
图5 企业和毕业生对金融行业各类人才发展前景的看法
三、金融行业人才培养创新
为了满足珠三角金融人才需求的新趋势,打造面向金融新业态,深度对接区域创新驱动发展与产金融合需求的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及新型金融智库,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做出对应的调整与优化。
(一)知识构成——重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
以上分析表明,从知识构成的角度看,企业招聘时最看重的条件主要是学历和实习经验,说明学历在金融领域被相当重视。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专业技能和从业经验是金融行业从业人员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
高校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深造,并增加实践性环节的比重。在课堂教学方面,安排增加金融投资类实训性课程的比重;在课外讲座环节,邀请金融企业从业人员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在社会实践领域,着重拓展校外金融企业实习基地;在科研探索方面,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等。依托金融机构与投资公司实践教学基地,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全方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金融人才。
(二)课程设置——强化计算机与数学课程比重
从课程设置的角度看,企业和毕业生都认同学校所学知识在工作中的应用价值。高校应着重加强的教学板块是计算机、金融学和数学,金融学是基础,计算机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数学建模是金融专业发展趋势。
金融学板块应该增设公司财务、股权投资、建模、估值等课程,计算机板块应增设Java、Linux、Python等程序语言课程[5],而数学板块应增设数学建模、数据挖掘等课程以满足金融行业辐射力的持续扩大,细分领域的不断丰富,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等人才技能需求的转变。另外还可以增设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相关课程或考证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参加CFA协会全球投资分析大赛。依托金融机构及投资咨询公司等实践教学基地,培养洞悉金融新业态的高级数理金融人才。
(三)人才结构——培养金融与科技复合人才
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力度逐渐加大,服务产业转型发展功能逐渐完善,新型业态的不断涌现,对人才的需求也显示出了“高精尖缺”的特征。从人才结构的角度看,金融公司最需要的三类人才类型分别是财务类人才、IT技术类人才和大数据类人才。既精通金融业务,又有IT技能,还能进行数据分析的复合型人才受到企业的青睐。
2018年发布的《金融街金融人才发展报告》指出,未来1至3年,金融机构的紧缺急需人才类型中,排在首位的是以金融科技人才为代表的复合型人才,占比高达70.83%,显示了金融机构未来将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对转变经营模式、拓展金融服务的驱动作用[5]。
面对金融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新趋势,学校一方面可以在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当中挑选部分对金融专业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开办金融科技创新班,培养双学位或双专业复合型人才;还可依托科技企业孵化器基地,以实务项目为载体,“产学研政金创”跨界协同,培养科技金融创新人才。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跨学科考研,培养具有坚实数理基础的金融科技人才。
四、结论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综合金融服务,自贸区建设等业务的推进对珠三角金融人才的知识构成提出了新的要求,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金融科技以及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给珠三角金融人才的技能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让金融专业的培养方案迎合珠三角金融企业的人才需求趋势,是高校培养方案优化的方向和目标。通过对珠三角金融企业和在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企业和毕业生对金融行业人才需求的看法既存在部分差异,又有一致的地方。未来高校金融专业的培养方案在知识构成方面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强化计算机与数学课程比重,在人才结构方面应致力于培养金融与科技复合人才。
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强化学科团队建设;加强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的合作,提升学位点研究实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深度对接业界需求。
总之,经济全球化和金融科技的发展给金融业带来了失业的恐慌,金融行业通过新型技术应用以控制成本进行裁员的同时,也将创造新的工作岗位。高校在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中,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抓住科技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