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施护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0-06-16王明花
王明花
脑卒中具有较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病情发展迅速,严重威胁着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1]。中医学认为正气亏虚是脑卒中急性期发病的基础,指人体正气不足时,导致脉络空虚,邪风趁虚而入,使经脉闭塞导致中风[2]。脑卒中出现正气亏虚一方面由于机体脏气不足,阴精得不到生化,脑脉络失去濡养,精明失主,症状轻者表现为头晕目眩、口舌麻木,症状重者表现为肢体瘘废不用;另一方面机体正气不足,血液运行不畅,体内气血运行逆乱,导致痰浊、淤血阻塞脉络等。脑卒中常伴有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吞咽功能、语言功能及心理情感障碍等,不仅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思想负担和经济负担[3-5]。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中医辨证施护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干预效果,以期为进一步提升该病治疗效果提供参考和借鉴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急诊收治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急性脑卒中诊断标准;经我院头颅CT确诊为局部梗死病灶;急性起病且存在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无脑出血和其他器质性病变;症状和体征持续时间在3 h以上;家属自愿参与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脑出血;合并有心、肝、肾及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者;有精神疾病史或认知功能障碍者;既往存在脑卒中史且后遗症较严重者;因心脏病、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引起的脑栓塞者;参与过类似研究者。按照整群便利抽样法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56~78岁,平均 (67.28±5.46)岁;病理类型:气虚血瘀证9例,风痰淤阻证7例,阴虚风动证10例,风痰火亢证6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55~78岁,平均 (67.92±5.63)岁;病理类型:气虚血瘀证10例,风痰淤阻证7例,阴虚风动证8例,风痰火亢证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饮食护理。以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保持合理搭配,增进食欲。(2)情志护理。根据患者个人爱好、兴趣及性格,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干预,使其保持良好心态,树立信心。(3)用药指导。遵医嘱严格用药,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4)病情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准确记录两便颜色、量及性质,保持会阴部干爽清洁,预防并发症发生。观察组给予中医辨证施护,严格按照辨证论治原则,查阅相关文献及咨询专家建议后,确定症型分类,以中医护理理论为框架制定脑卒中急性期辨证施护护理方案。具体如下:
1.2.1 气虚血瘀证 症状表现:胸胁胀满、舌质暗淡有淤点、情志失调、血运受阻。施护原则:活血化瘀、缓解眩晕。饮食指导:以温热、益气及健脾通络食物为主,如莲子粥、木耳、赤小豆、鸡肉、桃子、萝卜及橙子等,严禁进生、冷食物。穴位按压:取足三里、三阴交、神阙、关元、内关、天枢穴、膻中及中脘穴,每穴位按揉100~150次,早晚各1次,以局部产生酸麻感为宜,同时采用中药浸泡方式改善手足肿胀部位,每次30 min,每天3次。情志护理:指导患者听喜爱的音乐、看书、看电视等,保持心情愉悦、情绪稳定,多给予关爱,耐心陪伴和倾听。艾灸疗法:取患者患侧肾俞、脾俞及肝俞等穴位,将点燃的艾条置于穴位上,调整温度后固定,每处穴位艾灸1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
1.2.2 风痰淤阻证 症状表现:头昏目眩、呕吐、视物模糊。施护原则:利湿清热、疏经通络。饮食指导:指导患者为进大豆、梨子、枇杷、香菇、冬瓜、苦瓜等清热食物,严禁进燥热、麻辣食物,如狗肉、火锅、辣椒等。穴位按压:取神阙、足三里、太冲、照海、天枢、风隆、血海及阴陵泉等穴位以化痰祛瘀通络,同时指导家属协助按压肝俞等穴位,每穴位按压100~130次,早晚各1次,以局部产生酸麻感为宜。情志护理:给予患者情感支持,鼓励诉说内心感受,使其情绪逐渐恢复稳定。艾灸疗法:指导患者取仰卧位,选取神阙、天枢及关元等穴位,将点燃的艾条置于穴位上,调整温度后固定,每处穴位艾灸1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
1.2.3 阴虚风动证 症状表现:苔白细腻、脉弦或细、情绪变化不定。施护原则:疏肝解郁、温补气血。饮食指导:以养阴清热、理气食物为主,如山药、小米、砂仁、麦芽、百合莲子薏苡仁粥、甲鱼汤、黄瓜、芹菜等,同时可配合饮用玫瑰花和茉莉花等疏肝理气,严禁食用油炸、辛辣等食物。穴位按压:取三阴交、足三里、天枢、神阙及中脘等穴位,同时指导家属协助按压胆俞、肝俞等穴位,每穴位按揉130次,早晚各1次,以局部产生酸麻感为宜。情志护理:多与患者情感交流,开导郁结,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产生孤寂落寞的感受。艾灸疗法:选取太溪、风池、大椎及曲池等穴位,将点燃的艾条置于穴位上,调整温度后固定,每处穴位艾灸10min,每天1次,每周5次。
1.2.4 风痰火亢证 症状表现:肝火旺盛、情绪暴躁。施护原则:平肝泻火、熄风通络。饮食指导:以清然泻火食物为主,如绿豆、冬瓜、黄瓜、山楂、橘子、菊花等清热食物,严禁进羊肉、葱蒜、浓咖啡、辛辣刺激类食物。穴位按压:取涌泉、神门、足三里、三阴交、内关、阳陵泉、解溪等穴位,指导家属协助按压曲池、合谷及太冲等穴位,每穴位按压120~140次,早晚各1次,以局部产生酸麻为宜。情志护理:为患者播放舒缓节奏的音乐,同时配合深呼吸放松训练,缓解急躁等不良情绪。艾灸疗法:选取涌泉、太冲、太溪及合谷等穴位,将点燃的艾条置于穴位上,调整温度后固定,每处穴位艾灸10 min,每天1次,每周5次。
1.3 观察指标 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定两组患者干预后1,4,8周运动功能,该量表包含上肢和下肢2个维度,共计25个条目,采取4级评分法,总分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运动能力越好[6]。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两组患者干预后1,4,8周的日常生活能力,内容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等10个项目,总分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强[7]。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定两组患者干预后1,4,8周神经功能,总分0~42分,得分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8]。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干预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FMA评分比较 干预后1,4,8周观察组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FMA评分比较(分,
注:干预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FMA评分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干预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比较 干预后1周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4,8周观察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干预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比较(分,
注: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干预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 干预后1周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4,8周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干预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分,
注:干预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脑部组织损伤的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急性期是指发病小于2周内的一组疾病。根据有关研究显示[9],在全球范围内60岁以上死亡人群中,因脑卒中疾病死亡人数位列第2位,仅次于心血管疾病,而在我国,脑卒中是60岁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脑卒中发病因素较多,如饮酒、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发病突然常表现为面部或肢体麻木、语言障碍、意识模糊及吞咽困难等症状,是急诊常见的疾病之一[10]。在脑卒中发病急性期内根据病史、症状及相关检查明确脑卒中诊断及类型,采取积极有效地治疗和护理,可有效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发生。
中医护理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强调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生理上具有相互协同的作用,在病理上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同时探索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11]。中医辨证施护则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思想,严格遵守辨证施治的原则,有效结合疾病的具体症候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12]。有研究显示[13],穴位按摩结合情志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中医学理论认为,艾灸疗法能够有效温益脾肾、补气助阳,调节脏腑机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黄小洪等[14]报道中医辨证施护可有效改善中风病急性期的临床症状及神级功能缺损状态,提升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疾病预后。
本研究将中医辨证施护应用于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中,根据不同症候、体征及临床资料以中医辨证理念为指导,将其分为气虚血瘀证、风痰淤阻证、阴虚风动证、风痰火亢证4种证型,并配合不同穴位的艾灸疗法,促进疾病症状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结果显示,干预后1,4,8周观察组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4,8周观察组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4,8周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黄珍珠等[15]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施护能够显著提升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