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意识·个性化
2020-06-15胡荣锦
胡荣锦
1
翻开胡永红的长篇小说《我的影子在奔跑》,读了前面的《自闭症,离“上帝”最近的人》,以及附在集子后面的《艾斯伯格症候群里的卓绝天才榜》,心情难免压抑。觉得这将是一次压抑、沉重的阅读之旅。
涉世之初的小朋友,自从有了独立的人格和进步的渴求,就有了强烈的批判现状、批判现实的愿望。对一些不公正、看不惯,甚至不合其意的事情,都有可能有一堆的言论和意见。他们在“愤愤不平”中成长。
《我的影子在奔跑》的小主人公修直,就是这么一个“愤愤不平”的人。
我知道,作者写小主人公修直的成长,不可能让他在“愤愤不平”中归于平庸。她会交给他什么样的“灯火”?
我执在手中的灯
同更远的大路上的黑暗为敌
诗哲泰戈尔《渡》所说的“灯”,一般来说,小朋友不容易凭借自身的能力获得,它更多的应该是来源自长辈的关爱、教导。
《我的影子在奔跑》的作者如何让小主人公修直经历成长的波折,从而拥有自己的晨光?怀着兴趣,我开始了阅读之旅。
2
《我的影子在奔跑》中的小主人公修直是个早慧的男孩,整本小说,就是写他“不一定”的“见识”与这个世界的碰撞,是一部孩子与母亲大战的“成长史”。
我们在修直的世界里,除了极个别的人物外,很少发现有其他光源照射他。
与他碰撞得火花四溅的,就是母亲田桂芳了。
田桂芳是修直的“单源光”,一直笼罩着他的天地。
成人世界的种种善与不善,都成了神经纤细的修直思考和抨击的对象。
而妈妈田桂芳也是一个奇人,为了照顾修直上幼儿园,她竟然暂停自己的工作,免费到幼儿园做清洁女工。
在我看来,写幼儿园的部分尤为精彩,“怪兽母亲”和“怪兽小孩”的形象得到了集中的表现。田桂芳“花钱买难受”的情节,全为传达作者写作这本书的极致意识——母爱无处不在。
这就是小说的封面提示语“爱,如影随形”的核心意识。
更加能具象表现这种意识的,还有一个感人的细节:
田桂芳带修直去参加一个宴会。大人忙于种种人际的应酬,留下修直无人理会。
“天花板开始转动了,吊灯晃动得厉害,我碰到了什么,还好我手快扶住了,但是我抓到的是一块桌布,糟糕的是桌布没有拉住我,我顺势却将桌布拉起来了,然后桌布垫在了我摔倒的地上。”
在一片碎玻璃中,田桂芳将修直“一把抱起来,她将我的手掌一个个张开。田桂芳要打我的手掌了,但是没有,她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没割到就好。这样说着,她突然就变脸了,她狠狠地打了我屁股两巴掌,然后她严厉地对我呵斥。‘这是寿宴,修直你要听话。”
孩子摔倒,妈妈紧张的不是其他,而是孩子。见孩子没有受伤,才开始对他进行教育……
由此体会到作者对生活琐事、孩子成长种种的体悟和表达能力。
掩卷沉思,奇异的细节、情节触动我们的心灵,抑或唤醒我们心灵中的一丝安眠。
贾平凹先生曾强调写作需要“现代意识”,他说:“现代意识是人类意识,也就是说我们要关怀的是大众在想什么、干什么……它的任务也绝不是明确什么,它不在乎你写到了多少,而在于你在读者的心灵中唤醒了多少。”
小说最后,作者写出了《我的影子在奔跑》中的母子彼此都不是對方的梦魇,他们是缘分的天空上两颗被露水浸洗过的星辰,以热情的辉芒,亮耀彼此的心头。
母子之间,“爱,如影随形”,这足以让读者心里一阵发暖。
3
小说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叙事文学,它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为基本特征。
小说写作是一项比较有难度的工作,它需要写作者有高超的虚构能力和想象能力,有精细的描绘能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的“个性化”是个大话题。
小说的首要描写对象是人。人物的个性特征越是鲜明,就越是不可代替;越是不可代替,生命力就越强。德国伟大的文学家歌德宣称:“描写个别是艺术的真正生命。”写作小说,避免人物描写的脸谱化、模式化是我们的追求。
《我的影子在奔跑》在写作的“个性化”写出了独特的趣味。
修直4岁时,有一回病了。妈妈带他去医院看医生。
医生在给他打针时,他怕痛,用眼睛找妈妈,原来她被护士推搡到外面,只能隔着玻璃看他。
“她是被吓哭的,我想。
田桂芳那天给我的印象扁扁的,湿乎乎的,像一张等待冲洗的菲林。没贴多久,玻璃上湿的相片的田桂芳就滑了下去了。”
田桂芳给修直的印象“扁扁的,湿乎乎的”,应该没问题,但后面的比喻(还是旧式的摄影暗房技术),觉得应该是成人的视角。一般而言,把它们摆在一起,当成一个4岁孩子的艺术感觉,并不适宜。
但考虑到修直是一个早慧的小孩,4岁就能认2000个字了,有特殊的才能,所以形成这样的感觉,也似乎合理。
明白这或许就是作者刻意追求的“个性化”叙述,所以,对整本书充分发挥修直的艺术直觉,就不出奇了。反倒是能欣赏到一些富有语言特色的句子,如:
“田桂芳那天让我看起来:很高,也很硬,就是印在墙上的影子那么高、那么硬的样子!”
作者用关键词作为章节的标题,而且还有文章中出现关键词的地方都将文字标以深色,以示“关键”,并引导读者注意。这种表现手法,运用在小说中,并不常见。而且妨碍阅读的流畅性。不过,考虑到作者所写的,是一个“每事问”,又早慧,熟悉天文地理的神奇少年,就一点也不觉得奇怪了。
修直与妈妈的对话、发脾气的声口、讨论问题的腔调神情,都有着“艾斯伯格症候群”的男孩的说话特点,作者用奇特的表现方式来处理,达到“说一人肖一人”,使人有“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艺术特点。
具有个性的、独特的人物,来自作家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感受。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之间,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以种种原因而互相区别。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其外貌是绝不会重复的,其内心世界也是绝不会雷同的。《我的影子在奔跑》从生活出发,从作者的真情实感出发,敏于观察,善于发现和表达,找到人物的“个性化”,描写人物时避免了雷同化、概念化。
《我的影子在奔跑》确如心理学家马宁所说:“感谢这本书的作者,把这样的人群,一个如此经典的故事呈现给我们,让我们有机会再次洗礼和致敬于生命与爱的循环。”
关于“艾斯伯格症候群”,作者的宏旨是希望读者通过阅读,关怀这些我们身边独特的生命,并能施以理解、关怀,让他们能燃起一盏盏无畏的心灵之灯,扯碎黑幕的纠缠,让生命透进晨光,从而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