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2020-06-15张刚
张刚
【摘要】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环境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行业对广播电视编导人才所具有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为了能够推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适应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以及市场人才需求,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对育人环境的变化以及市场人才需求等作出全面、深入的认知,而且有必要在育人工作中强化创新理念、开展创新实践。本文在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优化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现状;问题;优化对策
1.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从当前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養现状来看,育人工作的调整并没有能够完全适应信息传播环境以及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具体而言,一方面,部分高校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没有能够意识到开展创新变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导致教学体系陈旧、教学方法滞后,进而难以培养出与信息传播环境以及市场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虽然认识到了信息传播环境以及市场人才需求变化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带来的挑战,并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做出了较多的创新,但是在育人工作目标的调整以及育人方案的制定中却欠缺科学严密的论证,这导致了教学体系呈现出了跟风调整、杂乱无序的问题。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调整。当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与信息传播环境以及市场人才需求呈现出了不适应性,具体而言,当前许多院校所开展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教育工作仍旧局限在艺术教育与技术教育两个层面以及广播与电视两个领域,显然,这并不能够适应多元化媒介的发展特别是难以适应媒介融合发展趋势。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导致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综合素养难以适应当前的市场人才需求,而且也严重限制着广播电视编导人才未来的就业方向,即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不仅难以胜任电视、广播平台之外的编导工作,而且也难以适应电视、广播平台转型发展对编导人才所提出的需求。由此也可以看出,现代化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工作不仅需要重视开展艺术教育与技术教育,而且需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推动人才输出方向与多元化媒介所具有的人才需求实现良好对接。
其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方向欠缺明确性。由于不同院校所具有的优势资源、教师专业素养、合作用人单位等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过程中,专业发展方向也各不相同,如一些高校所开展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偏向于新闻人才的培养,专业发展方向包括“采编+记者”以及“编辑+导播”两类,也有一些高校所开展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偏向于影视人才的培养,专业发展方向主要为“编剧+导演”。事实上,在行业不断细化的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不仅需要重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且需要促使学生在某一领域中的技能得以突出发展,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在特定领域中的竞争力,而且也能够有效强化专业发展方向与学生兴趣之间的契合性,但是许多院校缺乏特色优势资源或者没有充分发挥出自身特色优势资源所具有的作用,导致了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方向方面呈现出了缺乏重心与欠缺特色的问题。
再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个性发展受到明显限制。当前,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存在的同质化问题严重制约着广播电视吸引力的提升与品牌构建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这一问题的存在更是威胁这广播电视媒体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以及生存发展空间的拓展,而在这一问题的背后,则隐藏着广播电视编导人才欠缺创新能力以及欠缺个性的问题。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来看,广播电视编导教育应当是个性化的教育,这无论是对于提升广播电视编专业人才所具有的艺术素养还是技术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事实上,当前许多院校中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都存在着教学安排以及教学内容“一刀切”的问题,学生对学习所具有的个性化需求以及艺术生群体的特殊性被忽视,与此同时,过高的师生比也导致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难以估计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在此背景下,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的建构中处于被动学习与被动思考的地位,这不仅导致了学生欠缺创新能力,而且也导致了学生难以形成具有个性化的艺术气质。
最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发展受到限制。广播电视编导行业中的理论、技术、设备等都呈现出了极快的更新速度,为此,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避免教学内容呈现出滞后性,而且需要通过不断更新教学基础设施来满足学生开展专业实践的需要,从而有效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然而,虽然许多高校都围绕广播电视采、编、播、录购置了相应设备并建设了非线性编辑室、摄影摄像师等,但是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受到资金限制的高校仍旧无法做到对教学基础设施进行实时更新,这导致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实践课程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当然,高校也可以通过与用人单位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实现资源贡献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部分高校却欠缺合作育人的意识以及合作育人渠道,这则限制了学生理论实践化的实现以及专业实践能力的建构。
2.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优化策略
当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着新的环境与新的要求,而在认识到这些新环境、新要求的基础上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则是推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以及人才供给满足社会需求、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与此同时,高校以及教育工作者还需要针对育人体系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对育人实践进行持续的优化,确保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都能够适应现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要求,进而有效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首先,高校需要依托“大传媒”视野,做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工作。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需要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思维的限制,特别是需要将人才输送领域向广播、电视平台之外的媒介拓展,这无论是对于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力还是推动广播电视人才供需对接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高校以及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新时期用人单位的拓展以及用人单位对广播电视编导人才所提出的要求做出调研,从而为育人工作的调整提供依据。另外,虽然“大传媒”视野要求高校能够面向更多的用人单位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同时需要重视学生复合型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但是这并不代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能够忽视制定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为此,高校需要重视挖掘自身优势资源,集中力量做好特定方向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工作,从而促使广播电视编导人才专业学生能够成长为可以适应不同平台需求的专业化人才。
其次,高校有必要重构育人体系,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而言,鲜明的个性不仅有助于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人才所具有的艺术气质与个人魅力,而且也有助于在开展积极创新的基础上,有效规避节目制作所具有的同质化问题,由此可见,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对于提升广播电视编导人才所具有的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学生个性的发展要求高校能够从多个方面、多种要素入手提供保障。如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高校不仅需要围绕专业定位、人才输送方向等做好必修课设置工作,而且有必要围绕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学习需求等对选修课体系进行持续优化。与此同时,高校有必要重视在育人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为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提供校园文化支撑。另外,高校不仅需要重视降低降低师生比、依托小班教学为个性化教育创造良好条件,而且有必要通过开展教师培训来提升教师对个性化教育的重视以及个性化教育能力,从而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保障。
最后,高校需要推动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对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与岗位胜任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也是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成效做出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高吸扫需要关注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一方面,高校需要重视优化实践课程设计工作。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重视强化不同实践课程之间的关联,推动实践课程体系呈现出系统性的特征。与此同时,不同课程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强化合作,如《剧本创作》《脚本创作》《影像艺术》《剪辑艺术》教师可以共同要求教师拍摄一部作品,并从不同环节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另一方面,高校有必要在提升教学设施投入的基础上,积极与用人单位共建合作育人关系。这要求高校能够与用人单位强化沟通与交流,共建利益共同机制,从而提升双方参与合作育人的积极性,进而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助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人才需求之间呈现出了一定的不适应性,为此,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进行适当调整,依托“大传媒”视野做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工作、重构育人体系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良好條件、强调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发展并为专业实践教育创造良好条件,从而为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工水平的提升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唐永勇.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3):20-21+23.
[2]李国伟.融媒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策略[J].科技传播,2020,12(01):73-74.
[3]高毓.“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传播,2020,12(01):85-86.
[4]郝翠云.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记者摇篮,2019(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