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处处皆文章
2020-06-15古象珍
古象珍
【摘要】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小学生习作应以生活为本,从生活中发现素材,体验情感,从而激发写作灵感。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引生活之源,以“活”习作之“水”。
【关键词】习作教学;生活化;观察体验;实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从字到词,词到句,句到段,段到篇,每一个阶段都是学生写作的必经之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發现学生一上习作课就“头大”,多少学生面对作文本“两眼无神,发呆”。而纵观学生作文,雷同、“死水”般的情景不少,如,“我扶起摔倒在地的小弟弟,公共汽车上给老奶奶让座,扶着双目失明的叔叔过马路,在路边捡到东西主动交给警察叔叔,等等”,以及简单重复的情感表述,导致出现“学生怕写作,教师怕看文”的现象。面对学生干瘪、假话连篇的作文时,笔者不禁思绪万千:习作天地应是学生的自由思想世界,应该是百花齐放、五彩斑斓的,是不是我们的教学让学生进入了一个模式套路而失去了自己的本真呢?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在习作中获得自由与快乐,创作属于自己的作文呢?笔者认为,习作训练是外延,让学生走进生活,把生活与习作结合在一起,做生活的有心人才是内在动力,“写自己想说的话”,才能让习作有灵魂,有活力。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需要长期积累的,从阅读中摘抄好词好句,从日记中养成习作习惯,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逐渐养成“不下笔不为快”、易于动笔的习惯与能力。
一、观察自然,记实作文
大自然无奇不有,那奥妙无穷的日月星辰、变幻莫测的风云雨雪、诗情画意的亭台楼阁、四季不同的田园风光、丰润美丽的山川湖泊……自然之美尽在其中,人在大自然里怎能不陶醉,不动情?因此,我们要把学生带进自然世界,让他们闻见青草的清香、听见溪水的乐音、看见花开的曼妙,全身心地感受,才能激发他们内心的触动。心动则情至,有了真情实感,下笔行文就不再“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比如,在指导四年级的单元习作《校园一角》时,笔者特意选一节课带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以升旗台为中心,走向自己感兴趣的一角,对校园的某一角进行细微的观察,并随着所见进行记录,然后再回到教室里进行作文。此番观察给学生的习作提供了直观的素材积累,令学生有物可写。因此,引用自然之美,让学生学会观察,是学生写好作文的第一步,观察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物,用心感受,及时记录,下笔成文,记实作文就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二、回归集体,体验作文
意动而心动,笔者认为,要引发学生想写的动机,可以将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集体活动引进作文课堂。如,为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见识,老师可引导学生组织参加校园体艺节目,倡导参与家庭劳动,了解风土人情,关注社会团体。通过参观、访问、调查,采用多种途径积累集体生活中的素材,并把获得的信息资料进行筛选、整合,让学生尝试记录“生活随感”。这些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集体活动不仅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动、有所知、有所感,同时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活水”。如,笔者在指导五年级期末测试卷的“记一次深刻的活动”习作时,恰逢学校刚举行了元旦文艺汇演,笔者就让学生在试卷发放后,重新就元旦文艺汇演为素材进行作文,有前面的集体活动体验,学生写起来就有话可说了。因此,针对学校定期开展的各种活动,笔者都会提前让学生们注意观察、用心感受,以增长见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家庭劳动,亲身体验,积累作文素材,再顺势让学生们记录下自己在集体生活中的感受与体验,将所见所闻、真实感受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逐步明白作文来源于生活。尝到生活的“甜水”之后,学生写作自然轻松愉快、下笔有神而不再烦恼。
三、踏入社会,实践作文
生活实践是写作的源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一天都可能会有不同的事情发生,即使是同一片叶子也会有所变化,每个人也有不同的心路历程。因此,笔者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想尽办法扩大学生的生活面,让他们不仅接触同学、老师、家人、校园,也让他们有机会走进社会,如,走进大街小巷去接触街坊,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可以写出《街坊一日》的作文;请一些诗人作家来校园讲座,通过交流学习,可以写出《我眼中的作家》;带学生走进企业、工厂去参观学习,可以写出《我不知道的世界》……如此,学生的见识面就更广了,感受也更丰富,作文之“水”将更活。记得笔者在教学五年级的单元习作《观察日记》前,提前发给学生一撮黄豆,让学生将黄豆带回家,试着种豆,进而将黄豆破土、发芽、生长的全过程记录下来,形成观察日记。又如,六年级的单元习作《调查中的小插曲》,我鼓励学生走出家门、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对大街小巷中出现的错误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现象进行调查、纠正,如此一番实践,既增长见识、丰富生活,又获得亲身体验,在实践中进行创作,此一举两得之事,何乐而不为呢?
四、再塑情景,想象作文
作文离不开想象,而学生的想象力有时候超过教师的预料。没有想象力是写不好作文的,而学生的想象力来源于生活情景的再创造。因此,在学生的习作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些有情趣、有亮点、有吸引力、内容丰富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诱发其想写作的欲望。比如,笔者在教学五年级单元习作《二十年后再相会》时,先为学生播放了一个常规的同学聚会场景,让学生从现实出发,通过想象,将自己二十年后可能会达到的成就代入刚刚的场景,再加以丰富,使之成文。如此一来,来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一篇想象文就构成了。再如,在教学六年级《卖火柴的小女孩》后,笔者针对“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的课后练习,结合课文内容,将又冷又饿的小女孩大年夜仍在外流荡的情景假设至身边,此举既激起了学生的同情心,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创设的情景中联系生活实际,加以想象,如此一来,学生的一篇想象作文便跃然纸上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若想习作这一池水长清,生活之源不能断。总而言之,习作教学生活化,就是要让学生观察自然、回归集体、踏入社会、情景再塑,进而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记录生活,并发表对生活的不同看法,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长此以往,通过日积月累,学生就不难写出好作文。
参考文献:
[1]王丽霞.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3.
[2]赖全玉,李春燕.实施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措施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
[3]马凤亮.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J].学周刊,2015.
[4]李楠.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赤子,2015.
[5]席琳.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