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矛盾冲突与消解

2020-06-15辛晓荣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矛盾冲突高校学生管理

摘 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也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冲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存在一些矛盾冲突,要消解这些矛盾和冲突,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符合新时代现实发展状态的高校学生管理体系,以促成学生的长远发展为依托,实现立德树人的具体目标。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 矛盾冲突 矛盾消解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高校学生管理自高等教育产生以来就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内部運行机制和外部反应机制无疑会受到时代变革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基于此,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在新时代条件下衍生出一些新的矛盾冲突亟待消解。

1新时代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冲突的表现

1.1管理理念的矛盾冲突

2018年始,第一批“00后”陆续成年,经历普通高考后迈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也逐渐以“00后”为主体,作为迎接学生的第一道防线,高校学生工作者是否真的了解“00后”学生呢?

2018年,腾讯QQ携手中国青年报发布了《00后画像报告》,该报告以问卷调查和QQ平台大数据为分析基础,对“00后”群体形象进行了整体描述:“00后”出生不久,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其生命的黄金时期覆盖“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是担负民族复兴重任的“强国一代”。他们个性十足,口称“佛系”实则锐意进取,他们对未来乐观,认为学习不仅为了将来的“饭碗”,也是为了提升自己。①“00后”可以称得上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放、自信、早熟却又理性。结合工作实际,我们不难发现,年轻的“00后”确实是自由的、富有个性的。这样的他们又处于青春叛逆期,渴望新鲜感,不愿意被陈规教条所束缚,而学生工作队伍的管理理念却仍然停留在教师自身理论学习的阶段。人们常说每3岁产生一代沟,我们无法保证学工教师永远处于青年,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管理理念的“年轻化”。网络上最近流行一句话:“90后走上工作岗位,逐渐接过了支撑社会的大旗,一切都变了。”讲的就是崭新的管理理念在适应时代,破浪前行,这些理念运用在实际中更加人性化,也更加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1.2管理手段的矛盾冲突

本文所讨论的管理手段按照是否强制性分为刚性手段和柔性手段。新时代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业压力较大,尤其在面临就业、升学等问题时,容易产生心浮气躁的情绪,再加上承受能力有限,心智水平不足,这些问题容易在学生内心积压,造成极大隐患。反观此时,学生管理手段如果仍然停留在低年级时的刚性手段显然是十分不合理的。入学伊始,学生对大学生活不了解,尚处于适应阶段,因此普遍较为“听话”,此时的学生工作开展也较为顺利,学生按部就班的充当着“被管理者”。但是到了高年级时,学生逐渐适应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在个人安排与集体安排出现冲突时,容易抱有“无所谓”的心态,钻“制度的空子”,无视管理工作甚至反抗,此时,一些强制性的管理手段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刚性手段和柔性手段如何有机结合,成为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任务。

1.3管理人员素养的矛盾冲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学生管理也是其中一方面。从规模上看,我国高等教育如今已经处于大众化时期,高校学生人数日渐增加,学生群体的结构、特点都不断呈现出新变化,这也要求高校管理人员也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除了要做好基本的、日常的管理工作,更要努力管出水平、管出成绩,管出花样,减少学生对日常管理的怨言和不满。因此,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队伍也进入了扩招期,这使得学工队伍的活力不断增强,但也出现了岗位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够等问题。随着科技发展水平的提升、高校开放程度的增强以及大学生自身心理变化的多样,高等教育内部环境的复杂性愈发增大,这就要求高校的学工专职教师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不落窠臼,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人格魅力,为顺利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保驾护航。

2新时代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矛盾消解的方式

2.1由“强制管理”向“以人为本”的方式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生管理是一种“他管型”、“强制型”的管理模式,在学生事务通知中常见“某某会议必须参加”“某某比赛每人都必须提交作品”等字样,仿佛很多活动的举办停留在“为了活动而活动”的层面,而非吸引学生为了提升技能、开阔视野去主动参加。自由为何物本不应在这最好的年华被发问,但这般的强制管理却使得很多大学生忙于学业、忙于应对各种不得不参加的活动而心力交瘁。如今,“00后”作为自我意识强、法治观念强的一代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已经开始召唤更加“以人为本”之措施,高校学生管理只有向此方向不断转变,才能精进,才能革新,才能给学生广阔的展示、创造和翱翔的舞台。这里的以人为本,绝不是完全顺应学生想法,而是指在教育工作者宏观管理的前提下、学生通过自我管理的方式,表达合理诉求,然后由管理者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出反应,这既有利于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学生个性发展日益多样化的需要,也有利于减轻高校学工队伍在学生管理中的压力,常言道:堵不如疏。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即学生工作者要注重引导,而非强制管理,运用和谐管理的思维,做到以人为本。

2.2实现“事无巨细”与“大张大合”的平衡

在我国的大多数学生工作岗位上,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设置的辅导员的基本职业能力不难看出,辅导员与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等息息相关。这就很容易导致有的辅导员事无巨细,过度推敲每一个细节,严防死守,引起学生反感,使得学生缺少独立思考能力,事事等待他人的安排,毕业后不利于融入社会。而较高工作范围和强度也可能导致部分辅导员视日常工作为无物,大张大合,除非领导指派或者学生主动联系,否则消极怠工。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如何运用管理的艺术,平衡好“事无巨细”与“大张大合”的关系,是解决学生日益独特的个性化、自由化需求同日常管理工作务必落到实处之间的矛盾的重要任务。

2.3由“非专业”向“专业化”的方式转变

高校学生管理的专业化,首当其冲的应该是管理人员的专业化。以美国为例,1913年,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率先开设了学生事务管理专业课程,并于1914年第一次颁发了学生事务管理的文科硕士学位。到2005年,依据美国学生事务管理者协会的报告,全美已有186个大学或学院设有学生事务管理课程,而且所设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理论性也越来越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人員的培养也在专业化方面不断努力和探索,但专业化水平还不够。在各高校的辅导员招聘简章中可见,辅导员岗位的专业要求是思政类学科或者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背景的人员,有的甚至不限制专业,这样的规定是十分笼统的,其他招聘条件以思想政治素质和学生干部经历为主,辅导员工作繁琐,工作对象又是十分复杂的学生群体,从这一角度看,这样的遴选显然是不够专业的。

3新时代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中矛盾消解的措施

3.1更新管理理念,做到与时俱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时代在变化,时代在进步,没有不过时的管理思想,有的只是不断同实际相结合的管理案例。如今高校学生群体向“00后”一代过渡,为高校学生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管理理念作为一种指导管理实践的思想意识诞生于一定的文化土壤之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成长土壤与“00后”一代的成长土壤存在一定差异,但国家培养出人才需要时间,因此这样的错位是客观存在且难以消弭的。要想缩小二者之间的沟堑,重点在于理念的更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不能一味用陈旧、顺手的管理思维面对学生,而应努力顺应时代节奏,把握学生特点。改革的过程总是存在阵痛,这也正是高校学生管理所要面对的机遇挑战之所在,如何在更新管理理念的同时,完成管理实际的落实,做到与时俱进,是当下高校学生管理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3.2着力构建高校学生自我管理平台

高校学生管理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权利,充分调动学生作为成年公民的自我管理能力,着力构建高校学生自我管理平台,这既是落实高校学生管理活动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措施,也彰显着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人文情怀。具体来讲,第一,可鼓励学生自行制定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及校规校纪的小范围公约,明确学生在学院、班级、宿舍内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准则,例如实验室公约、宿舍文明公约等等,让学生建立遵规守纪的意识,以自我管理为主要手段,与同辈群体互相监督。又如,搭建和完善网络平台,赋予学生相应的管理权,提高其参与自我管理的能力与意识,此举不仅有利于学校形成民主化的管理氛围,也有助于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实现成长和独立。

3.3运用对话式的管理手段消解矛盾

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方式通常采用批评式的训导方法,对于学生的不规范行为,采用批评教育、记过处分等方式勒令改正,让学生抵触和反感。虽然在部分教育领域的法律法规中,有明确规定出的学生如何提出申诉的机制,但如果不是涉及退学等重大处分,一般无人申诉,就算存在隐情,也会有学生选择低头认错、写个检查应付了事,避免事态恶化。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逐步渗透,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应引入平等对话式的管理机制,听取学生意见,尤其在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要弄清楚学生面临的困难,学工教师才能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根源处解决这类偶然性的问题。对话式的管理手段重在隐形和匿名,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有时不愿意将自己的难处暴露于人前,因此,学生管理人员要开通多种对话式管理渠道,线上与线下、匿名与面对面的手段结合运用,给予学生发言权。

3.4优化学工队伍结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呈现出巨大的复杂性和差异性特征,学生工作的手段与方法也在不断创新,这些状况对学工队伍构成提出了多样化要求,对学工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具体标准。一些高校把学生工作视为“什么事情都要干,什么人都可以干”,这实际上忽视了学生工作者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例如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障碍的学生或者抑郁症学生,如果学工教师不具备一定的专业心理健康知识,很有可能会使学生情况恶化,走上迷途,因此,优化学工队结构也是消解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矛盾冲突的重要措施,其重点在于优化学工队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学工教师在招聘时要着重考察其知识和能力,运用多样化的考察方式确定人选。

作者简介:辛晓荣(1997.1-)女,汉,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注释

① 《00后画像报告》

参考文献

[1] 武巍.新时期我国大学生管理中的矛盾冲突与消解[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249):64-66.

[2] 叶爱珍.中美高校学生管理手段差异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2(32):80-85.

猜你喜欢

矛盾冲突高校学生管理
家庭伦理剧中的叙事模式与类型分化
大数据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推进的促进作用分析
解决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矛盾冲突的有效策略
着眼细节,促进学生“四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