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主体治理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转型分析
2020-06-15周颖
周颖
摘 要 当前,在面对当今社会多元化参与治理的趋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因此,基层党组织需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作出转变,以更好地建设美丽新农村。基于此,介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历史变迁以及参与农村治理的多元主体,总结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
关键词 农村;基层党组织;多元主体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06.048
我国非常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当前,党在农村基层的事业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由于多元主体的参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面对治理主体多元化发展的当前,基层党组织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寻求建设转型来有效协调农村社会,从而提升治理能力[1]。
1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历史变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大革命的惨痛失败,中国共产党重新认识了中国国情,全面正确认识了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农民成为革命的主力军,构成党员的主体部分,党在加强组织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思想和作风建设,大力开展思想建党。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激发农民的抗战激情,党对农村的政策转变为停止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减租减息。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认识到要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扩大与发展。在抗战过程中,我党坚持注重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动员工作,发动广大党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意识地主动宣传党的抗战主张、解释党的政策,激发农民的主体作用,支持保证了抗战的胜利[2]。
抗战胜利后,党组织在农村的主要工作转变为土地改革和建立民主政权。为了实现“秘密建党”到“公开建党”的历史过渡,党依据不断变化的革命形势,密切结合了三项工作,即公开党的支部、整顿农村党干部、平分土地,要求农村各级建立健全党委组织,实行党组织的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定期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听取群众的意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密切联系群众。
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的生产关系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基层民主政权,把基层党组织作为农村建设的重要巩固和保障力量。同时在整党基础上挑选干部,逐步恢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为接下来的经济建设打好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党组织的功能面临着转型,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包揽一切工作的行政力量回到政党本身,为了适应农村的结构变化,党支部组织形式改为依据行政村来设置。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强调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这样的转变,源于党对现代化社会建设发展的深刻认知和调整以及所面临的历史任务要求。
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有所变化和调整,但党的中心工作和基本宗旨没有变,仍旧是组织农民、教育农民、引导农民进行自治与发展生产;实事求是制定中国特色的农民政策;把农民放在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主体利益,实现农民的自我管理与服务;在密切联系群众的基础上进行政治动员[3]。
2 多元主体参与农村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村民自治的不断完善,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农村社会也在发生变化,实现了从管理迈向治理的超越。多元主体参与农村治理强调的是即使群体间利益不同甚至冲突,仍能相互调和联合行动,其主要特征就是主体的多元化。农村社会治理主体顺应社会向着多元化发展,这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2.1 乡镇政府是农村治理的指导主体
乡镇政府是国家基层的政权组织,是连接中央和基层的纽带,具有传达和贯彻中央及省市县各项政策的作用,也是农村社会建设的“领路人”。乡镇政府为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等给予了大力支持和保障;同村民一起,以各社会组织为中介机构进行协商合作,整体规划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发展、政治发展、生态发展,乡镇政府发挥了核心指导作用;在农村社会的管控上,乡镇政府应把握好分寸,确保村民自治的主体权利,掌控好大方向[4]。
2.2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治理的协调主体
作为连接政府与村民的桥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发展的领导核心,是平衡个人意愿和整体大局发展的关键组织。在处理农村治理问题和基层矛盾上,农村基层党组织运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文化教育手段、道德教化手段等多种方式来调和农村各方利益和冲突,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2.3 村委会是农村治理的建设主体
村民委员会的功能是方便农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与自我监督,是由村民选举产生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委会的职责除了联系群众管理村中公共事务、调节村民纠纷冲突之外,还担当着一定的党委责任,通过宣传法规政策来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通过教育和支持村民来促进本村经济发展,是农村各项事务的组织者、执行者和推动者,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2.4 村民个人和民间社会组织是农村治理的支持主体
农村中绝大多数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是普通的村民,他们是农村的主体和主要受益者;另一小部分则是在农村具有一定声望的精英,他们在某些方面有比较突出的才能,有一定的农村社会影响力,关心村庄事务,能够调节矛盾纠纷、表达社情民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基层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决策和管理[5]。新兴发展的社会组织如农民合作组织、农村专业协会、公益慈善组织等,承担了部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功能,能够沟通党与人民群众,并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3 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
3.1 从管理到服务的思想转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而加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就是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农村基层各处,根据农民的现实诉求切实解决农民的困难,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从农民的需要角度出发,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整合凝聚社会多元主体等各界力量,把握农村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种民生问题,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引导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提高其为民服务的思想,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建立合理有效的上下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6]。
3.2 从强制命令到协商民主的方式转变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立开放、灵活的组织机制来提升农村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效能。传统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的一把手,实施的各项政策均由党内讨论制定或上级制定,上行下效,缺乏灵活开放的多元主体有效参与,属于强制的行政命令,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农民的质疑。组织机制的转变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探索新的社会多元主体的党员指导方式,由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派出各自的党员代表参加会议讨论,与党组织相互沟通,拓展和深化党的组织机制,为基层党组织的决策贡献一份力量,发出自己的声音。除此之外,党内的协商也很重要,要加强党内代表与基层党员的紧密联系,强化党内代表的角色意识,倾听党员、群众的呼声,为民解忧。
3.3 基层党组织的具体功能转变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应对社会结构的多元变化时,组织功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党员群众政治归属的体制性特征淡化,主体意识的自我性特征突顯,有助于党组织内部管理和决策民主化;2)党组织的政治示范作用体现在组织活动和党员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能够有效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自发产生服务意识;3)组织凝聚功能,共产党管理的有效性得益于其强大的政治意识形态,基层党组织依靠政治意识吸纳群众、企业、社会组织,凝聚力量,攻坚克难[7-8]。
4 结语
我国基层党组织发展至今,经历了从集中到民主的建设历程。随着乡村振兴的提出、社会结构的变化,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基层党组织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道德感,在面对多元主体的参与下,应明确党组织自身的角色定位,引导企业、社会组织促进农村健康发展,增强企业、社会组织对农村社会的服务能力,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的困难,协调农村与基层党组织、社会组织与党组织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李强,王莹.社会治理与基层社区治理论纲新视野[J].新视野,2015(6):26-31.
[2] 范和生,李三辉.论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J].广西社会科学,2015(1):149-153.
[3] 陈怡.基层党组织在社区多元治理中的功能转型及实现路径[J].求实,2010(11):18-21.
[4] 王久高.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村级组织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 肖纯柏.党在农村的服务群众工作体系探析[J].党政论坛,2009(4):22-25.
[6] 陆益龙.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现实基础、主要问题与实现途径[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5):101-108.
[7]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8] 孙大伟.加强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J].紫光阁,2014(1):71.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