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外作业设置 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2020-06-15焦多浩
摘 要:我们认为,减负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师不应谈作业色变,将课外时间放任自流。在当前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优化课外作业设置,增强课外作业的灵活性、实践性、趣味性,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学习的空间或时间,也可以使学生更生动、积极地学习语文。笔者仅就如何重视“课”后延伸阅读、鼓励创作实践、引导关注生活谈几点认识。
关键词:优化;课外作业;减轻课业负担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9-010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9.053
曾有刊物以《减负之后怎么办》为题,连续报道了减负之后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实际情况,并提出问题: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减轻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到底该怎么安排才能不影响教学质量。如何优化课外作业设置,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成了当前新时期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教学。
一、重视“课”后延伸,营造一种阅读氛围
很多语文教师都有感触,让学生喜欢上文学,爱上写作的并不是语文教师课堂上讲授的语法知识,而是学生阅读过的书籍,这些书调动起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让他们受益匪浅。或者可以说,语文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平时都喜欢看书。另外,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从每一位学生的阅读中来的。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可将课外阅读作为切实减负、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这就启发了我们,学生的课外时间,在完成规定的书面作业之后,可提倡学生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书。那么,除了课内教师的阅读专项指导和培养阅读技能之外,如何落实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而使学生养成一种多读、会读、乐读的兴趣呢?
首先,当学生刚开始独立读书的时候,教师须注意学生的求知欲高、好奇心强等一系列心理特点,考虑到他们的兴趣和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一些适合的书籍,即挑选浅显易懂的、有趣的故事书,或优秀作品的通俗本,可分年级建立学生的阅读书目。在平时的教学中,可鼓励学生养成多读、勤读、精读的好习惯。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适时的“课”后阅读。由于在小学教材中大多数课文都选自于一些名家名篇,或者由一些古典通俗小说的白话文改编而来,教师如果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这些课文,学生肯定会对作家作品的创作背景或文章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同时也使得学生具备了进行正常阅读的内部条件(有了求知欲,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又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该类书的技能),这时教师可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作家的其他作品或原古典通俗小说的通俗本(形成学生阅读的外部条件),激发学生读书的动机。即通过这样的方式向学生布置类似的课外阅读作业,努力把学生的阅读动机转移到课外阅读中来,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设计阅读导语,加强整体阅读质量
对于教师来说,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如何设计语文阅读课的导语,对学生阅读课文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一些好的导语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吸引起来,同时使学生脑、眼、口并用,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如在教学《大海的歌》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你们都见过大海吗?哪位同学坐轮船在大海上航行过?今天老师就带你们登上轮船,去看看美丽的还会唱歌的大海。下面同学们可以快速阅读课文,想想大海为什么会唱歌,唱的又是什么歌呢?”如此一来,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和速度便大大提高了,他们一个个都争先恐后地想把课文读完再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随着学生阅读速度的不断提高和训练内容的不断积累,可让学生养成快速阅读的能力和技巧。
(二)设置疑问,让学生重点突破
教师巧妙地对学生设置疑问,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快速的状态,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快速阅读的技巧旨在让学生在短短的时间里完成较大容量的阅读和理解任务。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轼有着自己的治学方法和经验——“八面受敌,一意求之”,他主张集中优势兵力,一次次分割包围,一意求之,然后再作重点突破。所以为了提高效率,节省时间,教师可在课堂上设问,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确定好阅读的重点目标与任务,力求读有所思,读有所得,读有深得,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阅读的课文有一个整体印象。
(三)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指导技巧固然重要,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样重要。教师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有足够的决心和信心,排除快速阅读过程中阻碍成功的不稳定心理,树立坚定的信心,形成良好的速读习惯。
另外,在自由阅读时,教师要让学生按自己的步调阅读,不干涉,使学生愉快地读,体会到自由读书的乐趣。在这之中笔者始终关注学生的阅读,不时地与学生交流阅读体会,在交流讨论中提供阅读的技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判断能力。不管学生最终读得如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这过程中培养了他们对读书的兴趣,丰富了课外生活。如在学生独立阅读科学通俗读物之后举办知识竞赛,鼓励学生去探索、搜集各種资料,使学生体验阅读的意义,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几年来,笔者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给学生适量的阅读作业,以阅读日记贯串始终,并着力于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引导和形成,使他们会读、乐读,丰富了课外生活,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语文能力。
二、鼓励创作实践,激发作文热情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时,应当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学生兴趣的培养,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基于此,如何才能让学生领悟到写作的乐趣呢?
第一,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作文写作就是要将我们生活中的所见、所想、所感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也是学生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对于初次接触作文的学生,他们对于身边的人和事都有很强的认知欲望,但受限于自身的社会经验以及言语表达能力,为此教师引导学生写作时不能一味追求质量,而是应当开拓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引导他们自主想象和大胆构思,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不能刻意为他们画好条条框框,而是应当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作文题材的选择上,学生更加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或者自己熟知的事物,但是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以及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不同,兴趣爱好也有较大的差异。为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这种个性化需求,根据每个年龄段学生的成长特点来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
第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学生的写作水平需要依靠后天的学习和锻炼来实现,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参与的基础上的。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去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根据自己的所感来进行写作。为此只有发挥学生在写作中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未知事物的勇气和自信,进而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第三,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教师的职责不只是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如何去探索未知,指引学生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将创新教育理论引入课堂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教师在指引学生写作时应当扮演好教育引领者的角色。
第四,让学生乐写作文是让他们会写作文的重点所在。笔者认为,鼓励学生的创作实践,优化学生课外作文的设置是激发学生作文热情的重要途径。教师可在学校刊登学生习作,各班开办习作园地,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萌发后,获得他人肯定的心理使其能够自主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作文创作。在这种作文实践中,学生逐步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也吸取了失败的教训,更重要的是,在课外活动这块时间之中,学生逐步认识了作文的现实意义,自觉地有了写作的热情,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负担”为“动力”,丰富了课外生活,提高了写作能力。
第五,在创作的实践中,教师不能给学生过多的拘束,要使学生体验作文与生活、现实的联系,提高他们对现实的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用学习去干预生活”的作文习惯。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掘课外时间,还灵活了作文形式,鼓励他们创作实践,逐步使学生乐写、会写。
三、引导关注生活,增强社会感受
让学生关注生活,并使语文教学“生活化”。在这里主要指的就是教师除了要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中学习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为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情境式教学,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小学是学生思想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于未知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为此教师应当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需求,为其营造更多的情境式教学,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同时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不管是我们日常中所看的杂志、电视或者文学名著,还是我们游览过的山川河流,无一不是语文写作的题材来源。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身边这些可利用的资源,引领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索未知、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以此來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语言,更是离不开文化。作为教师,我们更要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种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会生活并磨砺人生!
总之,当前减负提质已是教育界的大势所趋,更是教师培养富有创新个性的新一代学生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必须要有“以人为本”的思想,优化学生的课外作业设置,减轻他们过重的课业负担,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语文教学的园地里真正的“能说能干”“会学会玩”。
参考文献:
[1]熊庚亮.优化作业设计,提高教学质量[J].新语文学习(教师),2011(1).
[2]杨小勇.小学语文课外作业优化设计策略[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3(16).
作者简介:焦多浩(1962.12— ),男,汉族,甘肃民勤人,中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