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面对学生自杀事件的干预处理方式
2020-06-15蔡裕聪
蔡裕聪
摘 要:面对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的情况,高校辅导员需要了解清楚导致大学生实施自杀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从而有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危机干预工作。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了解自身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网络中的角色与权责,辅导员才能确保在学生自杀事件的处置过程中严谨有效,推动危机事件的平稳解决。大学生自杀事件后对学生家庭以及学校的冲击影响,客观地要求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主动丰富心理学的专业理论与实操知识,增强自身心理素质,强化应激反应能力。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身心健康日渐得到国务院、教育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重视。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的频发,不仅刺痛人们心灵,而且对高校、社会以及每一个家庭亮起了警示灯,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作为学院工作的一线人员,更是需要按照高校危机干预的层级网络架构,知晓、掌握对学生自杀事件的干预处理方式,做到思路清晰、介入及时、处理得当、干预有力,有效避免二次危机、衍生危机的出现。
一、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1.社会因素。受到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影响,大学生需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竞争形势,对专业能力、学历层次、科研创新的要求加大了大学生学习以及寻找工作机会的挑战难度。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类型的新闻讯息、影视文化作品的宣传辐射面变广,导致大学生每天接受着大量的信息,部分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负向影响。
2.家庭因素。原生家庭对于大学生的性格、气质、能力、价值观念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乃至成人子女的人格、自尊、自我效能感、心理症状、行为问题、学校适应、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等个体适应与发展的众多方面具有显著的影响。[1]部分家长对大学生采用过度自由或过度专制的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挫折时,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家庭的经济水平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比普通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2]此外,父母关系是否和谐、父母婚姻状况是否稳定等都会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直接影响。
3.学校因素。大学生步入高校里最开始的一课,便是学会适应并做好从一名高中毕业生转换成一名在校大学生的角色,由于适应问题而导致的情绪焦虑、压抑、学习困难等情况并不罕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从心理普查、入学心理健康讲座等进行开展,但是并未能较好地关注并作用到特殊类别学生身上。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背后反映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滞后性以及缺乏分类性,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别的学生采取整齐划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或者危机干预方式,定然不能获得较好的成效。
(二)内部因素
1.性格问题。封闭孤僻、内向自卑、狂傲自负、自私自利、固执多疑、极端偏激等性格特色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会受到这类性格特点的负面影响。
2.躯体疾病。躯体疾病影响心理健康水平,除了慢性疾病,如慢性癲痫、甲亢等之外,诸如手脚骨折、脑部受伤或者躯体进行过手术而造成情绪方面的变动。
3.能力缺欠。由于缺乏较好的抗压能力与耐挫能力,部分大学生在遇到学业压力、生活压力、情感冲击时,产生深深的自我怀疑,陷入消极的情绪状态中。
4.心理疾病与精神疾病。心理矛盾和冲突的强度过于激烈,超出了主体的承载力,致使心理与生理机能出现紊乱,最终发展成为心理与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这类问题也是造成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内在因素之一。[3]
二、自杀事件的干预处理
高校辅导员身兼数职,除了需要兼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外,还需负责进行党建团建工作、学业学风建设、奖助贷工作等。由于在心理学方面的专业能力局限以及职责多样而导致时间精力的分散,使得辅导员在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实际的挑战,尤其是面对学生自杀事件时,更是充满了考验。
1.核实情况,及时汇报。自杀事件发生后,辅导员迅速稳定心态,通过多种渠道核实学生的个人信息,梳理基本情况后,及时向学院分管领导、学生处相关领导进行快速简要的情况汇报,务必说清楚现场情况、人员基本信息、是否报警处理、是否已告知家长等。
2.封锁现场,疏导人员。与学生处、保卫处、宿舍中心等进行及时沟通,安排安保人员、宿管人员封锁、保护现场,务必疏导围观人员,确保救护车、警车顺利到达现场。辅导员对目击现场的学生进行第一时间的集中心理安抚,心理中心老师到场后交由他们进行专业的心理疏导,避免产生潜在的心理危机。
3.备好资料,制定预案。学生家长到校前,辅导员要将已知的情况以及学生个人资料,包括学生在校基本资料、家长告知书、承诺书、危机干预报告、谈话跟进情况等现有材料进行迅速整理,以备学校部门领导与其他老师在工作配合过程中能够与学院所掌握的学生信息保持统一一致。学院主要领导、学生处分管领导、保卫处领导、心理中心老师、辅导员等进行沟通,决定后续处理预案。
4.安抚情绪,全程守候。家长到校后,辅导员首先要做好家长的情绪安抚工作,用情用心沟通,全程细心陪护,避免家长由于情绪过于激动而做出极端行为,对于不能准确给予回复或者未有明确决定的事情,绝不可随意讲述,尽力尽快地配合各方力量促进事件的解决。
5.明确权责,倾听诉求。辅导员认真倾听并记录好家长的情感需求与实际需求,将从学生家长处所了解到的情况如实汇报给相应领导,由领导根据客观事实以及法律层面进行合情合理,有理有据的权责划分,灵活调整后续处理方案。此类事件的出现难以与家长进行一次沟通成功,因此需要辅导员积极与家长保持畅通沟通,维持自身心态的稳定,充分明确家长的境地与学校的考虑,做好记录、协助沟通、促进家校双方达成意见一致的重要角色作用。
6.把握舆情,谨防恐慌。做好学生群体的舆情把握,安排学生干部多渠道进行舆论摸查,了解学生群体中是否有散布不属实、负面等言论,如有相应的情况发生,及时向上级汇报,同时拟好处置对策。对于自杀学生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生,如宿舍舍友、同班同学、目击学生等做好情况跟进,与心理中心老师一同配合做好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干预工作。
三、总结
高校辅导员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仅需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知识普及、心机调研普查、心理舞台剧、心理微电影等,还需要处理心理危机事件,肩负着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者、处理者、引导者的角色作用。学生自杀事件,考验的不仅仅是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是否强大,更是考验了这一群常年奋战学生工作最前线的人员是否具备良好、优秀的应急处理能力以及危机公关能力。要扎实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务必提高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操能力,增强对学校危机干预管理机制的理解,明确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角色与定位,同时加强学生心理委员队伍的建设,切实掌握心理高关怀学生的日常动态,做好年级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工作,分类别地对心理重点关注人员进行有效的跟进,提供切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帮助。作为危机干预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辅导员在面对此类事件时需要明确自身所处的地位与职责,不应逾越权限与规则,因个人的情感而做出影响事件处理的难以挽回的行为,具有良好的大局意识。同时,要避免过度自责、过度精神紧绷,不能将学生的自杀行为与结果归咎于自我身上,形成负性思维,要学会合理调适情绪,将精神集中于协助者、善后者的工作角色中。
大学生自杀事件对一个学生家庭的影响是沉重而难以估量的,对一所高校的影响同样是巨大而深远的,高校辅导员在参与处理此类事件的过程中既要保持高度的理性思维,推动危机事件的有效解决,又要展现良好的共情能力,理解家长的情绪与行为,成为事件后续处理中家校沟通的重要桥梁,促进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丽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3).
[2]胡洁,姬天舒,冯凤莲.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2002,10(1):16—17.
[3]史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和作用[J].学理论(8):149-150.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