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文化活动现状与对策
——以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
2020-06-13吴云珊
吴云珊
(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广西 桂林 541004)
1 引言
2017年2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1]。文化育人是育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校园文化活动则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形式。198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首先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概念[2]。随后,许多大学纷纷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表征,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3]。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4]。《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指出:“图书馆应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开展阅读推广等文化活动。”综上,笔者认为,“高校文化活动”指高校图书馆或其他校园团体组织,为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所开展的活动。
2 调查基本情况
本校从2003年开始举办“书香十月”单月文化活动。2014年升级为全年的“独秀书香”系列文化活动。在十余载的实践过程中,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大学生对图书馆文化活动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为客观了解本校学生对图书馆文化活动策划工作的满意度,明确今后提升工作质量的方向,有的放矢地提高大学生对图书馆文化活动的关注度和参与度,笔者利用问卷星平台和图书馆官方微信发布了“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文化活动满意度调查问卷”。
该调查问卷一共15题,其中个人信息题4题,开放式问题1题,其他均为单选或多选题,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①为找到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发设计方向,问卷设置了“喜欢的活动类型”“参加过和倾向参加的具体活动”“参加活动的收获”“活动时间和频率”等调查项目;②为找到今后发布活动信息和联络参与者的有效途径,问卷设置了“信息获知途径及联络方式”“是否向他人推荐”等调查项目;③为了解本校学生对图书馆文化活动的满意度,问卷设置了“全年活动数量评价”“总体感觉和建议”等调查项目。此次调查对象是本校的在校学生。其中文科学院包括: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育学部、外国语学院、国际文化教育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音乐学院、体育学院、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健康管理学院。理科学院包括:化学与药学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调查时间为2019年3月-2019年4月,历时两个月。共收到调查问卷830份,删除学院为空或其他的问卷,剩余有效问卷829份。829份样本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样本基本情况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活动类型倾向
总体来看,大学生最喜欢的活动类型排名第一的是阅读分享类活动,第二是知识竞赛类活动,第三是创新创意类活动(见表2)。
表2 读者倾向的活动类型
其中,女性大学生的活动类型倾向和总体倾向一致,男性大学生的倾向排位稍有不同。与知识竞赛类活动相比,男性大学生更倾向参加创新创意类活动。最热门top5活动(见表3),第一是读书知识竞赛,第二是真人图书馆,第三是名师导读。其中,真人图书馆和名师导读属于阅读分享类活动,参与人数合起来超过读书知识竞赛,基本验证阅读分享类活动是大学生最喜欢参与的活动类型。读者倾向的活动类型基本与图书馆在读者心智中的定位相符。图书馆是藏书的地方、是阅读的地方、是有很多数据库等数字资源的地方。“阅读、知识、搜索”这些关键词基本体现在图书馆组办的文化活动当中。“阅读分享类”“知识竞赛类”“信息素养类”活动成为读者最喜欢的图书馆文化活动类型正印证了这点。
表3 最热门的文化活动
3.2 信息途径倾向
由表4可知,同预想一样,81.18%的大学生都是通过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获取活动信息。但出乎意料的是图书馆门口的海报的占比和班级QQ或微信群的占比超过图书馆主页的占比,达到43.06%。微信朋友圈的占比只有14.23%,比预想的要低。社团QQ或微信群的占比也不及班级QQ及微信群,甚至还不及同学老师的口口相传。而与图书馆的联络途径(见表5),79.61%的大学生希望图书馆通过QQ或微信联络他们,57.42%希望通过手机短信方式与图书馆联络。最不喜欢的就是手机通话形式。当然这个调查是通过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因此参与调查的同学倾向这个途径是正常的。然而,表6中91.80%接受调查的同学表示会向同学推荐自己知道的图书馆活动,然而在表4中只有14.23%的同学喜欢通过朋友圈接收朋友推荐的图书馆活动通知。说明现在的大学生喜欢发朋友圈,却不喜欢看朋友圈通知,通知还是喜欢看官方微信发出的。信息途径倾向直接影响到图书馆和大学生的沟通效率。通过调查明显发现,大学生倾向收到可信度高的信息,因此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主页、官方纸本海报都是比较可靠的信息渠道。同时发现,大学生倾向即时接收信息,但不喜欢即时回复信息。因此QQ或微信、手机短信的方式受到大学生的青睐,而手机通话不受欢迎,E-mail也不经常查阅。
表4 获知活动信息途径
表5 与图书馆的联络途径
表6 是否推介给朋友
3.3 活动时间倾向
根据表7,学生比较喜欢周末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但同为周末,学生更倾向周六参加活动,尤其是周六的晚上,有52.47%的学生倾向周六晚上参加文化活动。周日白天也可以接受,最不愿意的是在周日晚上参加活动,只有21.71%的学生愿意。这和预期的差不多。参加活动的时间直接和学生的课程及管理相关。因为周日有些辅导员会清点到校情况,学生一般都不会请假参加活动。平时有课,无法参加活动。
表7 活动时间倾向
3.4 活动频率倾向
从表8显示看,45.24%的大学生倾向每年参加2-5项校园文化活动。38.48%的大学生倾向每年参加5-10项校园文化活动。本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方有图书馆、院系学生会、社团等。图书馆每年的文化活动大约控制在20-30项。作为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也不是越多越好,不能喧宾夺主。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和科研,参加校园活动是辅助性教育。通过调查也可以看出,课外活动就是应该在课外进行。参与校园活动的同学即便没有获奖,也希望图书馆开据参赛证明,这和学校的总评加分有关。因此希望每年参加各级校园活动达5-10项的同学占38.48%。
表8 活动频率倾向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喜欢图书馆周末尤其是周六晚上基于“阅读”主题开展形式新颖多样的文化活动;移动终端APP,尤其微信是大学生最喜欢的信息获取和联络方式。有鉴于此,高校图书馆要坚定不移地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在形式上和时间上更贴近大学生。调查问卷基本达到调查目的。
4 校园文化活动改进建议
基于以上调查,笔者建议从品牌体系、实践体系、学分体系、宣传体系4个方面思考高校图书馆文化服务工作的改进方案。
4.1 立体构建文化品牌体系
图书馆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文化育人的需要。然而,文化活动容易趋于零碎,因而难以坚持、不成体系,形式雷同、效果不佳。有鉴于此,笔者提出要紧密围绕学校中心任务,以文化育人为宗旨,以时间为纵轴,以感知为横轴,立体构建高校文化活动品牌体系。让校园文化活动主线明确、形式板块化。①以时间为纵轴。高校的中心工作有明显的时期性。例如,6月毕业生离校、9月新生入校等相对比较固定。围绕学校每个时期的中心工作,以月为单位建立主题纵轴,有利于进入读者心智,减轻宣传压力。以本校为例,除去寒暑假的3个月,限定全年9个月的主题:3月行走月、4月读书月、5月学习月、6月毕业月、9月迎新月、10月庆典月、11月文化月、12月古籍月。这9个主题构成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校园文化活动纵向的时间主轴。所有的文化活动都围绕每个月的中心主题进行策划。例如,“读行山水”活动放在3月,与“世界读书日”相关的活动放在4月,信息素养相关培训或竞赛放在5月等。②以感知为横轴。人是通过感知系统获得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来习得文化。[5]人的感知是文化传承机制和文化教育机制的依据。以文化育人为目的的校园活动也应依据人的感知系统板块化,建立以感知为主线的活动横轴,有利于规整活动类型,提升活动影响力,避免繁杂之感。立体的阅读,应该是眼到、嘴到、手到、脑到、足到,即阅、读、写、思、行五位一体。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将所有的活动分类如下:阅览类活动-眼、有声类活动-嘴、书写类活动-手、竞赛类活动-脑、运动类活动-足。以阅读分享会为主的阅读类活动占据大学生最喜欢活动类型,是图书馆经典的文化活动,完全符合图书馆在读者心智中的直接定位。以诵读、吟诵等为主的有声类活动生动活泼,与阅读类活动相得益彰。以征文、书画为主的书写类活动可以有效地辅助阅读类活动,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文化推广。以搜索大赛、知识竞赛为主的竞赛类活动,用游戏、竞技的方式激活大学生的大脑,充分发挥图书在信息素养等方面的引导功能。以户外游览为主的运动类活动,秉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进行一种动态的阅读。五大板块全面覆盖所有零碎的校园活动,以时间纵轴为主题主线将这五大板块串联起来,就是立体的校园文化品牌体系。(见图1)
图1 文化活动品牌立体构建
4.2 分类维护活动实践体系
所谓“实践体系”,指在立体品牌体系下,如何管理具体的活动。“分类维护”即将具体的活动分类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尽量把校园文化活动安排在周末或者晚上。利用好寒暑假结束后的3个月,提前了解其他组织的活动规划,避免活动时间冲突。尽管如此,有些活动适合定期举行,而有些活动不宜固定时间;有些活动适合频繁组织,而有些活动频率不宜太高……总之,在立体的品牌框架下,具体的活动还需进行分类管理。
①经典活动适宜定期举行,新创活动需要抓切入时机。经典活动,指连续举办多年,读者认可度比较高,以后还会继续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这类活动的品牌形象基本已经进入读者心智,不需要过多宣传,读者也会持续关注。本馆举办的“名师导读”“阅读分享”“真人图书馆”“读行山水”这些活动,时间宜相对固定,可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深度挖掘文化内涵,赋予传统活动新的形式。例如,“阅读分享会”主要形式是读者围绕一定的阅读书籍谈自己的阅读感受。这种经典的形式已经举办很多年,大家都熟悉,图书馆需要做的是将这种活动的覆盖面扩大。于是本馆将该活动升级为读书会分享活动,每周五晚上定期举办,每期人数不多,由图书馆协会的同学组织。新创活动,指从未举办过,读者不太熟悉,以后不一定还会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这类活动尚未进入读者心智,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才能引起读者关注。因此这类活动的举办要抓时机,时机抓好了,以后可以演变成经典活动。例如,借新中国七十华诞的契机,本馆举办了“千年华章颂祖国”诵读大赛,之前并未举办过朗诵比赛,在此期间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如果读者认同度高,以后每年可以持续举办不同主题的诵读大赛。
②现场活动不宜频率太高,线上活动可适当高频开展。现场活动需要参与人员(包括:选手和工作人员)都到场,很难兼顾所有人员的时间。笔者曾经多次组织现场活动,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原来说好有空来的,临时突然说有事不能参加。一场20人左右的现场活动,基本都会有2-3人缺席。如果正好遇到四六级英语考试等活动,无法到场参加现场活动的选手比例更高。另外,现场活动需要为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准备预案。这从活动策划伊始就要考虑到。因为活动的赛制或者流程会因参与人数不同而差别很大。如果临时出现人数不够或者换人的情况,活动流程都要变化。例如本馆曾经举办的配音大赛决赛,原来准备好的女声配音片段,因选手临时无法到场,让替补选手上,而分数靠前的替补选手均为男性,造成男生必须配女声的情况。线上活动参与人员不需要到现场,时间比较自由,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多开展。近年来不少线上比赛,例如:全民英语口语大赛、诵读大赛、某数据库搜索大赛、征文比赛都是在线举行,一般都有大赛组委会,图书馆不需要准备礼品,也不需要组织现场活动,图书馆可积极转发这些比赛通知,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
4.3 纳入第二课堂学分体系
“第二课堂”概念最早由著名教育家朱九思在其所著《高等学校管理》中提出,指辅助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堂。第二课堂与课堂教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育整体,既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续,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有效途径[6]。不少高校图书馆都不同程度遇到“活动多多,参与寥寥”的窘境。辛苦策划了很多活动,但学生的参与热情却不高,以至于有些现场活动不得不联系相关院系派人参加。笔者认为,这除了从活动本身找原因之外,还应从学生的角度剖析根本原因。从图书馆的角度看,校园文化活动是文化育人的重要手段,而校园文化活动对高校学生意味着什么?在自觉自发的前提下,高校文化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是“可参加,也可不参加”的活动。尽管活动策划得很吸引人、奖品也丰厚,但在学业压力、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学生也会选择不参加。如何提高图书馆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度?笔者认为,图书馆举办的文化活动以“文化育人”为主旨,和高校素质教育主旨契合,应该纳入第二课堂学分体系。国内有些高校图书馆率先开设了“阅读课”,用学分激励大学生自觉阅读。例如,武汉商贸职业学院2019年4月制定了《图书馆入馆阅读课实施方案》,开设“图书馆阅读课”并纳入学分考核体系[7]。主要针对大一、大二学生,每学期安排9周图书馆阅读课,共计4个学期,每个学期分配0.5个学分,共计两个学分,要求学生总共阅读72个课时,借阅8册书,写40篇笔记。班级组织学生集中入馆,每周一次,每次两课时90分钟,每学期18课时,借阅两册图书,完成读书笔记10篇,即可获得0.5个学分。如果每学期迟到、早退累计3次或缺课1次按旷课两课时计算,旷课超过总课时1/3及以上者,不能取得本学期入馆阅读课学分。这样一来,图书馆连续两周每周都有3800人次入馆阅读,比过去暴增了5倍。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在这方面做了尝试。图书馆和学校学工部合作,将图书馆传统的征文活动纳入学工部“致善阅读”项目,并和学工部联名组办其他文化活动。学生参与图书馆的“致善阅读”征文活动,可以领取奖金,参与图书馆其他文化活动可以获得有学工部和图书馆联合署名盖章的“参赛证明”,在期末“综合测评”中可以获得加分。另外,图书馆和学校教务处合作,将图书馆的“名师导读”工程纳入教务处“通识教育讲座”体系。本校通识教育讲座是教务处为实现学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无缝衔接而推出的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学生通过关注校园网及微信、微博等相关公众号发布的讲座信息,登录“到梦空间”APP,根据个人学习和发展的需求选择相关讲座。大学四年,一共两分。听满5场讲座,并完成听讲心得1篇,符合条件可申请1学分。听满10场讲座,并完成听讲心得两篇,符合条件可申请两学分。自从图书馆“名师导读”活动纳入通识教育讲座体系后,每次讲座一经推出便被“秒杀”一空,从根本上改变了图书馆讲座听众寥寥的局面。
4.4 建立多元联动宣传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图书馆线上线下的宣传渠道越来越多,例如纸质海报、电子海报、官方微信、官方网站、博客、校园广播、QQ群、微信群、抖音等。然而宣传渠道的多元化依然无法满足图书馆对文化活动的宣传要求,宣传效果依然不够理想。原因在于目前大多数图书馆的做法是“点对点”的宣传,即以图书馆为中心向外辐射。笔者认为,这种“点对点”的“渠道”没有形成“体系”,无法发挥联动效应。所谓“多元体系”是将各种各样线上线下的宣传渠道相互连通起来。所谓“立体联动”,是通过合作与奖励机制推动这些相互连通的宣传渠道实时反应、即时呈现,发挥更强的宣传效力。现在微信服务号每月只有4次带图推文,每次带图推文不得超过8条,但是朋友圈转发不受限制。因此,可以适当进行转发有礼或集赞有礼活动,以提高读者转发朋友圈的积极性。在联动宣传方面,图书馆可以和本校或者外校的其他单位的官方微信合作,建立活动信息互推机制。同一项活动,不仅图书馆可以通过官网、官微、抖音、海报等各种渠道同期发布各种类型的宣传产品,各合作单位也进行同步发布。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2019年第23期真人图书馆“峥嵘岁月,血染风采”与本校校园TV合作,同一活动,既在图书馆官微推文,也在校园TV官微推文,但推文角度不一样,吸引了更多学生的关注。又如,广西师大图书馆和校宣传部合作,图书馆的新闻推送给校宣传部,可以出现在校园网主页。再者,图书馆官微的活动通知,图书馆的学生团体“图书馆协会”也会转发。这些联动机制,让图书馆的信息有了更广的宣传空间和更大的阅读群体。
5 结语
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育人的重要方式。通过调研,可以时时了解大学生的需求,积极改进工作方式。通过立体构建文化品牌体系、分类维护活动实践体系、纳入第二课堂学分体系、建立多元联动宣传体系等方式积极改进文化活动,使高校图书馆文化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