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运动方案在胰腺癌术后患者的早期应用效果探讨
2020-06-13张莉萍方小萍
张莉萍,房 颖,方小萍*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普外科,2.胰腺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9)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胰腺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研究表明快速康复外科可以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早期活动在术后快速康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参考国内外研究,研制了发明型专利:一种床尾式智能型下肢功能锻炼仪[1],为胰腺癌术后患者设计标准的运动方案应用于早期活动,实施后发现此方案安全有效,更好地促进了胰腺癌术后患者的康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病区内2018年06月~2019年1月可切除的胰腺癌行PD或PPPD(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或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进入ERAS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临床研究方案通过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纳入标准:年龄18~70岁之间;术前能正常行走;无心功能不全、下肢功能障碍、精神障碍等疾病。排除标准:术后转入监护的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并进行二次手术的患者;术后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房颤、人工心脏瓣膜置换、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术前长期口服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脑卒中或TIA病史等)。所有入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自愿加入本研究。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合并症、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及入院caprini评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布均衡,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按照上述纳排标准,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研究期间两组患者均不预防性使用弹力袜和间歇充气压力泵。
1.2.1.1对照组
患者术后按照ERAS标准活动的要求,每天指导患者踝泵运动3次,每次5组,每组10次直至下床。术后第1天背部离开床1小时,术后第2天背部离开床2小时,术后第3天背部离开床4小时或下床。
1.2.1.2实验组
患者术后即应用自行设计的下肢功能锻炼仪,执行标准运动方案,术后第1天开始,3次/d锻炼,5 min/次,逐天递增5 min/次,直至患者首次下床。背离床方案同对照组。
1.2.2 研究工具
床尾式智能型下肢功能锻炼仪( 专利号:ZL201610357756.0);便携式床旁B超机(LOGIQ e);心电监护仪(迈瑞IPM10)。
1.2.3 干预中安全和质量保障方法
患者在运动过程中,若出现胸闷、面色苍白或出冷汗;SPO2<90%或心率达到karvonen法的运动靶心率,则暂停运动,待缓解后再进行余下的锻炼以保证每日锻炼的时间。
1.3 评价指标
1.3.1 安全性指标
实施后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3.2 胃肠道功能恢复指标
首次通气通便时间、是否应用通便药物;
1.3.3 活动相关性指标
患者首次下床时间、首次移行距离,行走时头晕、恶心、下肢无力等不舒适情况;
1.3.4 血流动力学指标
患者术后第1天和第2天下午13:00-17:00,执行标准运动方案结束后3min内右侧下肢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流峰速度、血管直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均服从正态分布,采用“±s”进行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进行描述。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见表2。
3 讨 论
(1)标准运动方案在胰腺癌术后患者的临床实施中安全有效。术后患者卧床不动会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并发症,床上下肢抗阻运动对可切除的胰腺癌术后患者实施早期标准运动方案,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通过这样的物理运动方式,建立早期标准运动方案,可以让更多的胰腺癌乃至其他长期卧床的患者从中获益,帮助他们更好地从床上活动平稳 地过渡到下床活动。
表2 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术后活动相关性指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活动相关性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术后活动相关性指标比较(±s)
a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b定性资料采用x2检验,c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 P<0.05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项目 首次下床时间(小时) 首次移行距离(米) 首次下床成功(例) 头晕 恶心 下肢无力实验组 51.33±8.26 22.14±6.44 27 10 3 3对照组 59.90±8.60 11.43±4.83 20 14 8 10 t /x2 t=3.933 t=7.241 x2=2.400 x2=1.111 - -P 0.000a < 0.0001a 0.121b 0.292b 0.181c 0.058 c
2.4 两组患者术后运动前后,右侧下肢股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后运动前后下肢股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s)
表4 两组患者术后运动前后下肢股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s)
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项目 平均血流速度差值(Δcm/sec) 血流峰速度差值(Δcm/sec) 血管直径差值(Δmm)第1天 第2天 第1天 第2天 第1天 第2天实验组 1.92±1.23 3.34±2.01 4.51±2.26 4.75±2.08 2.09±0.73 2.04±0.73对照组 1.34±0.85 2.39±1.21 3.44±1.72 3.49±2.46 1.73±0.65 1.52±0.59 t值 t=2.121 t=2.201 t=2.069 t=2.137 t=2.074 t=3.034 P值 0.038 0.032 0.043 0.037 0.043 0.004
(2)标准运动方案对胰腺癌术后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运用物理的方法预防可以中和血栓形成的基本条件,出血风险小,在指南和专家共识中常被作为推荐方法与药物预防一起使用[2]。我们将标准运动方案融入胰腺癌术后患者的康复锻炼中,通过床边血流动力学的监测[3],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预防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
(3)标准运动方案为胰腺癌术后患者早期运动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早期活动是快速康复理念术后阶段中重要的内容,下床活动是一个随时间及恢复状态循序渐进的过程。国内外学者研究中缺少下肢主动抗阻运动。我们结合国内外研究,借鉴Tanaka[4]的床上腿部主动锻炼装置,增添了一种新型的主动物理疗法,设计并制作了下肢功能锻炼仪,建立了胰腺癌患者术后标准运动方案,丰富了术后患者的运动方式,为指南和专家共识提供了物理治疗的新方法新思路。
4 小 结
在标准运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个别病人要达到既定的运动目标还是有难度的,因此,我们可以考虑根据胰腺癌患者的术前运动基线资料水平,制定术后个性化的运动方案,结合护理人员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做进一步研究,让运动方案更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