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喻
2020-06-12李四毛彭敦运
李四毛 彭敦运
恼人的新冠肺炎疫情,冻结了黑板,冻结了教室,冻结了师生面对面的互动,这是教育领域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也是最无情的一次冻结。
学校和教育真的就这样冻结了?
● 胡老师的推文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阻断了我踏上校园的征程,本该走进田径场与学生们一起运动的我,如今却宅在家里坐在电脑前玩鼠标。假期结束后,领导安排我管理学校的微信公众号。天啊,这与体育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新任务,可真让我有点手足无措。
没法子,我只有硬着头皮,赶紧登录公众号,临时抱佛脚,急切地浏览它的各种功能,熟悉管理它的各种程序以及相应的操作。好在百度给出了许多傻瓜模式,只要你一步一步跟着它,嘿,还真的就一步一步看明白了。于是,我渐渐地掌握了那些最基本的流程。
说实话,我也想把学校的公众号做得好看些,无论是标题、文字还是图片,都尽量让它蕴含更多更美的信息,但这样做的确太难了。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就是课程。虽然在公众号的管理上我还不在行,可我“教师”的身份没有变。我能不能把“学习管理公众号的过程”,也变成教育学生的“课程”呢?
于是,把微信公众号上的所有功能都试了又试。对于那些不懂的,网上又没有的,我就四处查找资料,问朋友,问同事,甚至问学生……哦,原来公众号中的文章,是需要用编辑器来排版呀!
终于,我有了秀米编辑器。
记得第一次使用秀米,我没少向自己的学生求教,这些信息时代的原住民,对信息技术的敏感度就是不一般。
从最开始的手忙脚乱、无所适从,到初步适应并恋岗,再到现在的热爱,我逐渐体会到了什么叫“前喻”“后喻”和“共喻”的崭新内涵,开始理解我们学校办学理念中蕴含的那份深刻与隽永。原来,我们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一直都在路上。
● 三“喻”教育
信息技术将一名体育教师,改版为“公众号”管理员,虽然教育的形式变了,但教育的本质却在与体育相对的逆行中得到深化。
这就是信息技术在疫情冻结的背景下,从教师的核心素养里发掘出来的逆商。
上面这段文字中所说的前喻、后喻和共喻,就是我们下面要谈到的教育三“喻”,即新时期所必须关注的一种教育新理念。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育都是前辈人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单方面输出信息,引导和教育年轻一代,促进他们的身心发育,人们在“三喻”里称它为“前喻教育”,与之相反的就是“后喻教育”。
后喻教育不可能出现在师道尊严的旧学校里,只可能在当下盛行。这是因为有了高科技做背景,自然人获取知识的多少只与科技手段的高频使用相关而与年龄相关度不大。具有年龄优势的教师(或前辈),所拥有的新知识未必就一定比学生(或晚辈)更多或更实用。而学生一旦掌握了新的知识与新的技能,就把这些向先辈(或教师)反向传授,引导他们适应环境,适应变化,这种教育就叫“后喻教育”。
显然,后喻教育依托的是后喻文化,依托的是高科技。
首先提出“后喻文化”的是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而这个“后喻教育”则是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结合后喻文化形成的教育感悟。
有了这个教育感悟,我们发现了“平喻教育”,也就是教育互动中所有人的年龄相差不大,经历也相差不多,譬如学校某些教研组的教学研究,以相同兴趣实施的校本研究。
如果整合“前喻教育”“平喻教育”与“后喻教育”,我们就得到了“共喻教育”。
新教育需要积极和谐的共喻教育。
首先,这是因为学生的阅历有限,其人格成长需要年龄比较大的人给予引导,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地方上的历史经典,引导他们爱家愛国,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是教育人常说的“德育为先”。
其次,学校需要积极向上的“并喻教育”,也就是积极向上的科研教研。实践告诉我们,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结合实际的校本教研文化,这所学校就不具有把新课程推向深蓝的活力。教师是专业技术人员,而且是不可能大规模离岗培训的,所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更多依赖于在职培训,依赖于带课提升。
再次,一所把创新放在首位的学校,还必须引入并坚守后喻教育。无数实践证明,许多学生是可以帮助教师走出教育或者教学困境的,而这种帮助是传统教育所忽视,甚至是不屑的。然而,课堂上的教师与学生的的确确是一起成长的。这句话不只是应景的需要,也应该是教师们发自肺腑的感叹。在构建高效课堂、深入解读“生成性资源”时就会发现,在这些资源绵延不断的生成性里,生长着另一种新型的课堂文化,这就是“后喻”。所以,引入并坚守“后喻”,是一所创新性学校的自带特色。
我们学校是高新区的一个窗口,“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早已是事实,但若没有“后喻”,也没有懂得技术的人来操作,即使有再好的仪器,再好的设备,也是“烂尾工程”,没有活性素质来支撑的课堂,再漂亮的金饭碗也只能无奈地被捧着要饭。
新课改已经不“新”了,好多年的打磨,已经让不少教师厌倦了,但是,你却很难在他们那里采掬到课改的精彩。为什么?因为不少人缺乏活性素质。正因为没有源头活水来稀释思想上的僵化,所以才被不断旋转的教育舞台慢慢甩到了边缘,虽然暂时还没有离开讲台,但也属隐形淡出了。
今天,世界正朝着高科技、网络化、信息化、全球一体化的方向迅猛发展,学生不需要通过课堂就能更早地获得比教师更多的信息,这一次疫情冻结催生的网上学习就是例证。当学生对事物的感知与教师所教发生冲突时,就会大胆地对教师的“教育”进行评价或批判,这一次网上教学我们就常常邂逅“难堪”。所以,我们不能把这种“评价”与“批判”理解为是与自己过不去,而应该理解为是后喻文化对教师专业化的反哺。
随着时代进步,教育的主客体间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怎样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不断完善自我,已经成了我们回避不了的现实问题。面对教师获取的信息量和信息提前量较少,而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先进和信息超前所构成的矛盾,我们怎样才能不出负面新闻,构建高效和谐课堂?我以为,迅速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意识,把自己既当成学生的导师和朋友,也当成学生的学生是关键。
怎样在学校里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次疫情让我们明白,只有坚守和谐的教育互动,才能落实主导与主体的地位。
而这个被新教育奉为经典的“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学校与家庭的互动、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就是共喻教育。
只要是在共喻的基础上推进教育,信息技术就是最好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