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现存问题的探讨与对策研究

2020-06-12韩兆坤王强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高校教育

韩兆坤 王强

摘要:文章立足于我国目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整体发展状况基础之上,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特点进行了描述,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考模式、培养方式、管理水平、社会认可度以及培养资源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在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改革举措。

关键词:非全日制研究生;高校教育;教育模式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今天,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为国家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贡献了巨大力量。2016年教育部对非全日制研究生进行全新改革,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学位证书赋予了同全日制研究生同等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坚持二者统一质量标准培养,揭开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新序幕。

一、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2016年9 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该文件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规定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为全脱产在校学习,而非全日制研究生可以非脱产进行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可以根据情况灵活安排时间和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可见,该文件通过学习方式的不同将两种研究生教育进行了有效划分。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相比,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教学方式为相关人士破除年龄、工作、社会身份等限制,为社会上更多有再教育需求和具备学习深造能力的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途径,进一步贯彻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增加了研究生层面受教育者的覆盖面。

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特点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从学生结构来看,非全日制考生大部分具有相关工作背景,不排除相当一部分考生跨专业进行报考,而且这一部分比率远高于全日制考生跨专业报考比率;另外,很大一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需要兼顾原有工作,正因为需要照顾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工作时间,非全日制的课程都会集中安排在周末或晚上,无论对授课教师还是学员而言都是学习的“非黄金时间”,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并且还会存在工作、学习、家庭各类时间安排冲突的状况发生;除此以外,学生年龄跨度大、社会身份复杂等也是非全日制考生的重要特点。

三、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招考模式缺乏针对性

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招生考试环节实现并轨,参加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的考生需要通过研究生全国统考,两类考生按照“统一划线”原则进入复试,这种“统一标准,同等质量”实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保证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考核水平和生源质量,另一方面在同等竞赛条件下实则加大了在职考生的考试难度,因为在职考生的优势在于实践经验丰富,但是复习时间相对应届考生却少得多,这种整齐划一的标准实则缺乏针对性,客观上违背了非全日制研究生制度的设立初衷。

(二)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缺乏差异性

从目前的国内情况来看,很多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主体还是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模式,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换汤不换药”,并没有体现出结合非全日制研究生自身特点的针对性和差异性。对于很多有丰富工作经历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而言,普通的理论授课并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实践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专题讲座等多元的教学方式更适应具有相关工作经验背景的学院。

(三)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非全日制研究生很多存在着工作、家庭、学习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加之一些学员跨地域学习,精力有限,更增加了协调各方面的难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非全日制研究生主观上就会放松对自身的要求,客观上增加了培养单位的管理难度。另一方面,培养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管理缺乏针对性,管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一套模式,在执行环节又往往放松管制,尤其在考勤、课程考核、毕业论文答辩等阶段问题十分突出。

(四)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亟待提高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坚持同一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效力,但在毕业证书上体现学习方式(全日制或者非全日制)。尽管官方文件已经对统筹管理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进行了明确界定,但是社会各界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认可度的提升仍有待时日。例如在用人單位的招聘简章中要求全日制研究生作为应聘资质的内容随处可见,而且新政之前的传统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留给人们的“低

质量”印象仍然存在。

(五)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资源不足

主要体现在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师资不足以及导师指导意愿低等方面。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师资力量不足限制和影响了该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培养过程中,研究生招收规模大,指导教师一般需要兼顾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这样就造成了整体师资配备不足和单个指导教师匹配学生数量总和太多的问题。导师精力有限,往往顾此失彼,不能有效兼顾。

四、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探索更具针对性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招考机制

在非全日制研究生招考环节,积极创新,探索更具针对性的招考机制。完善“同质量、同标准”的内涵,并不是完全照搬全日制的初试、复试考核形式和内容就会收获同质的结果,考生来源特点不同决定了招考环节可做多元性设置,相同标准下差异化、弹性化地选拔优秀生源。当然,增加弹性化也需要注意全程有效的监管,以防止不规范行为的产生。

(二)进一步完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

伴随着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必须在培养模式方面进一步完善。依托特色学科,搭建优质的教育培养平台,培养高水平的导师队伍,设计科学合理的教育培养方案,通过培养模式的完善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的人才定位,其培养必须重视学术能力,更要强化具体教学,这种学术性、职业性兼备的特性也要求我们要有效协调培养单位和任职单位之间的职责关系,加强沟通,互相配合。

(三)全面加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

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质量管理提升,培养单位必须在思想认识上予以加强,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给予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同时,可以积极学习国外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经验,例如“完全学分制”等管理方式方法,通过实行彻底的选课制和弹性学制来最大限度的为差异化学员提供符合其个性特征的教育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成功经验的学习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管理水平。另外,建立一整套完整的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机制,完善主体,定期评估检查,以评促建,客观敦促培养单位进一步提高认识,提升质量管理。

(四)积极优化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资源

扩大招生规模,意味着培养单位无论从结构上还是数量上都需要更多的师资力量,合理规划师生比例,这是优化教育培养资源的基础。其次,要重点改革高校教师绩效考评体系,改变目前考核体系中轻教学、重科研的现状,尤其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理论基础是短板的现状,要进一步强化高校教师对课堂教学和课堂设计的重视。再次,也要鼓励教师走出高校,学校为教师创造更便利的校企合作機会,促进教师积累实际经验,完善自身的同时更好的指导非全日制研究生。

(五)增强社会和学生的认同感

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检验教育成效优劣的重要指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质量,增强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认同,首先要做的就是整体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其次,适当的宣传工作必不可少,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培养单位应该从舆论层面正确解读非全日制研究生,宣传非全日制教育相关政策,消弭社会乃至非全日制考生对该种培养模式的偏见,引导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进行正确认识,建构非全日制研究生良性发展模式。最后,要通过一系列积极举措推动非全日制研究生对学校、对学制的认同感,客观而言,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校时间相较于全日制研究生要短,学校的各类文体、教学、学术讲座等活动参与度低,学校对于这部分群体的管理程度和关怀程度较全日制研究生相对不高,导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归属感相对较弱。要改变这种状况,增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认同感,就必须重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想法和需求,让他们同全日制学生一样有机会、有途径、有时间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去,增强学校与学生、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提升学生的认同归属感,与此同时,还要邀请各类优秀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校友回校座谈、交流,通过优秀校友的感染培养非全日制在校研究生的校友意识和对学校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2019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EB/OL].https://yz.chsi.com.cn/kyzx/jybzc/

201808/20180821/1715735904.html,2018-08-21.

[2]张博.构建研究生教育“协同型导学关系”[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6).

[3]周文爱,朱爱红.关于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建议[J].江苏社会科学,2010,(10).

[4]高明国.我国硕士研究生分类招生考试方式的探索[J].高教学刊,2016,(18).

编辑∕宋博瑶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高校教育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