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科研育人的困境及实现路径探析

2020-06-12高玄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6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高校

高玄

摘要:高校科研育人存在诸多困境,如价值取向、科研导向方面的问题;教师中心的偏移、学生评教的异化;大学生对就业认知的偏差等,甚至科研育人机制本身也存在一定问题。在新时代,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高校科研育人机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必须坚持以高校为主体,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合理安排教学科研资源、探索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模式、组建完善合理的科研育人师资队伍、提升科研育人内生机制,构建科学完善的科研育人体系。

关键词:科研育人;高校;实现路径

一、高校科研育人存在的困境

高校在价值取向、政策导向方面,重科学研究轻人才培养;教师在职称晋升、自我提高方面重科研轻育人;学生自身对学习和求职存在认知偏差,影响科研育人机制的实施。

(一)价值取向:重科学研究轻人才培养

近几十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高校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由于各高校排行评价体系赋予科研成果(基金项目、论文、专著等)更多的附加值,高校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更优质的生源、更高的社会名誉和地位等,无论从发展理念还是考核要求,都向以科研为中心转移,从而凸显了科研的价值取向,弱化甚至遮蔽了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二)政策导向:重科学研究轻人才培养

根据高校评价体系中的核心指标制定规划和工作要求制定具体政策。无论是管理、评价还是奖惩机制,都以科研为重心,从而束缚了高校的育人功能。高校在资源分配时也更多倾向于科研,而非教学。科研和育人相融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学研融合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三)教师晋升:重科研轻育人

高校教师在追求职业理想和提升自身能力时,最核心的考核要求是科研成果,比如,承担(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的级别和数量、发表(核心)期刊的数量等。相反,对教学任务的考核仅仅作为参考因素。这就导致:(1)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不高。(2)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巨大的科研压力直接压缩了高校教师花费在备课上的时间,对教学工作敷衍塞责、得过且过。(3)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钻研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从而教学方式方法更新迟滞,以灌输为主。(4)在教学过程中,最新的科研成果无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四)学生评价的异化导致科研育人工作的弱化

学生评教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已经“异化”为维系短期利益之下的师生“心灵契约”的“工具”,导致育人工作成效的降低和弱化。一方面,学生评教的“工具化”。在实际操作中,“评教—教学改进”的紧密和自然对接关系并未真正牢固地建立,更多和教师的职称评审、评奖、评优等挂钩。在这一制度设计下,掌握评教主动权的学生往往会利用这一优势获得(或强迫)教师对自己作出更好的评价。另一方面,学生评教的“技术化”。不同课程有自身的特殊性,而评教指标却是相对标准化的,教师不得不做出某种程度的妥协。甚或存在很多不切实际的指标体系,比如让学生全面评价教师的授课逻辑和教学布局,这完全超出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

(五)大学生和企业对就业能力认知评价的差异性

导致学生学习意愿(学习倾向)偏差

根据对大学生和企业单位对就业能力的各项构成要素的调研分析,大学生普遍低估了个人性格特质、执业能力、就业人格特质、学习能力,他们更倾向于给予求职能力、社会经济因素、学业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更多的权重。基于对就业能力认知的偏差,导致学生在校学习时较多关注辅助能力的获得,而不愿意接受严格的学术训练,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六)科研育人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虽然科研育人理念在学界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但是科研育人机制在多方面尚存在不完善的地方。(1)科研育人意识不强。部分教师仍然坚持“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和“以考试分数为标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认为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辅导员等学工人员的工作,缺乏科研育人意识,更遑论科研育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2)科研育人方式落后,缺乏长效机制。由于高等教育扩张、师资紧张,短期科研集训和学科竞赛指导成为部分学校和教师进行科研育人的主要选项,从而导致科研育人如走马观花,流于形式。(3)科研育人环境较差。既没有科研育人的保障机制,又没有科研育人的成熟经验可以借鉴。(4)“0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成長的一代,如何把现代互联网技术内嵌到科研育人机制中,拓宽科研育人场域也是难题之一。

二、高校科研育人实现路径探析

(一)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1.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政治原则。正确实施高校科研育人必须梳理清楚一个前提性认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正本清源才能在高校科研育人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理念、教育方针、教育政策。

2.坚决贯彻国家政策和方针。中央和教育部出台了很多政策规定,指导高校教育发展,比如有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有深化思政课改革的方案《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也有其他各类文件,《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这些政策文件中既有关于平衡科研与教学,又有科研融合、产教融合的意见,还有总体提升办学水平的政策,为构建高校科研育人机制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坚持以高校为主体,构建科学完善的科研育人体系

1.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高校是科研育人的主体,构建科学完善的科研育人体系首先要求高校应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对科研与育人工作的结合要有具体清晰的评价体系。对科研成果转化为育人成果有考核、有奖励,把被遮蔽起来的科研育人功能放到评价体系中,给予科研育人正确的评价标准,激发教师科研育人的动力。为科研育人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科研育人有序发展、取得实效。

2.合理安排科研、教学资源转化为育人。对于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高校一般有详细具体的规定以及考核的方式方法。然而对于科研成果转化为育人资源方面,高校没有投入足够的资源和精力。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往往致力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非对本科生的培养。因此,高校要合理安排科研、教研资源,充分利用已有的教科研成果,转化为育人资源。譬如,打造师生科研合作平台,建设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为科研育人提供物质保障,完善科研育人的服务体系等。

3.探索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模式。高校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探索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的模式是科研育人的关键环节。例如,常州工学院“对学科领域进行精准画像,融入创新大局,推进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融合、专业标准与职业要求融合、教学资源与产业资源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教育机制与产业机制融合”。通过“四个融合”,打破学生对就业能力的认知偏差,纠正学生的学习倾向。

4.组建一支完善合理的科研育人师资队伍。全面统筹管理人员、专业课教师、公共通识课教师、辅导员、班导师等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涵盖全方面、全体系的科研育人师资队伍,实现全员育人;提升科研育人意识、改善科研育人环境,转换科研育人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科研意识培养,实现全方位育人;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方法,规范学生科研行为和科研伦理道德,同时聘任企业家(科技人员)担任产业教授,丰富科研育人的师资队伍,实现全程育人。

5.坚持以提升科研育人内生机制为依托。第一,增强科研育人意识。各级各类领导和教师要充分重视科研育人工作,把科研育人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为科研育人提供物质保障。第二,创新科研育人方式,建设科研育人长效机制。创新高校科研育人的内在动力。高校科研育人要在创新中发展、成长和完善。丰富科研育人方式方法,让更多的一线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投入到“育人”的工作中去,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第三,优化科研育人环境。坚持科研育人制度保障体系,树立科研育人典型;学生作为参与科研育人的主体,应充分认识参与科研活动是自我提升的良好途径;建立科研育人奖励机制,既奖励教师又奖励学生。第四,充分发掘科研育人场域。例如,高新技术实验室、科技馆,跟随(外聘)產业教授和(外聘)产业工程师深入企业开发一线,等等。

参考文献:

[1]王玉琼.论高校学生评教中的“异化”现象及应对策略[J].教育科学,2015,(10):81-84.

[2]王峰.基于供需耦合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及实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203.

[3]李沫.地方高校教师研教结合的困境及其突破[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2):22-23.

[4]双网融合一体融合产教融合 常州下好融合创新“先手棋”[EB/OL].http://www.zgjssw.gov.cn/shixianchuanzhen/changzhou/201908/t20190814_6298516.shtml,2019-08-14.

编辑∕宋博瑶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高校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