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烙印理论的工匠精神烙印机理与烙印路径研究

2020-06-12朱志伟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6期

朱志伟

摘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职业院校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如何培育,如何傳承,烙印理论给出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模型:工匠精神烙印的模版就是职业院校内外部环境对工匠精神的再配置;烙印的敏感期是学生在校学习阶段;烙印的过程是兴趣认同、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与体验;烙印后的印记不仅有复制、扩展的形变,还有消退的可能。只有职业院校内外部环境携手合作,才能真正培育各行各业各具特征的能工巧匠,烙印永不消退的工匠精神印记。

关键词:工匠精神印记;烙印理论;烙印机理;再配置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宣传展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永远的研究热点。众多学者聚焦于工匠精神的内涵价值、历史渊源、培育路径等进行应然式研究,即根据工匠精神的特性而推导出应达到某种理想状态的结果。应然式研究易忽视偶然因素和现实环境对研究过程的影响,最终导致研究结果变样。鉴于此,本文借助源于生物学的烙印理论,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阐明工匠精神内涵,揭示工匠精神烙印机理和烙印路径,助推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进程中工匠精神培育、普及,并发扬光大。

一、烙印理论与工匠精神

奥地利动物学家康拉德·洛伦茨在一次试验中,把灰雁所产的一窝卵分为两组,一组由母雁孵化,正如预期的一样,雏雁都追随着自己的母亲。另一组在孵化箱里孵化,雏雁出壳后看到的第一个移动的物体就是洛伦茨本人,它们把洛伦茨当成自己的“母亲”,追随着洛伦茨,而且这种追随现象会保持下来,形成习惯。这种现象被洛伦茨定义为印记(imprinting),具有即时的和不可逆转的依附性。“印记”反映了婴幼期的动物在生涯首次遇见活动物体时,这个物体的某些特征便永久地刻印在了它的神经系统内,不再消失。“印记”也是一种学习,但不需要刻意强化。此后,洛伦茨的这一发现被其他研究者在其他动物上也得到证实,并分析、补充、总结、拓展成“烙印理论”。这些研究阐明了烙印理论有三大关键组成要素:一是关键而短暂的敏感期,敏感期在胚胎学中是指在生物体胚胎发育早期阶段,此阶段胚胎发育易受环境的影响;二是敏感期环境的特征会对生物体产生印记;三是印记对生物体的作用持久。

烙印理论不仅在生物学,还在组织管理研究领域、职业生涯指导等方面具有实际应用。因循烙印理论,职业院校作为一个单位组织,又是一个培养“准职业人”的主体,其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就是一个工匠精神烙印的过程,理由如下:一是工匠精神可被烙印。思想层面上的工匠精神主要是恪尽职守;行为层面上的工匠精神主要是兢兢业业;实践层面上的工匠精神主要是实事求是;目标层面上的工匠精神主要是追求卓越。简而言之,工匠精神表征为做事的态度、做事的风格和做事的能力,蕴含于个体大脑中,体现在日常行为里。而风格、行为、技能是可引导和教育的,也能潜移默化地留存并影响人的一生。对职业院校而言,学生不同层面上的工匠精神培育都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目的。二是学生处在敏感期。职业院校在校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萌芽期,在这个阶段对工匠精神尤为好奇和敏感,也易产生跟随模仿现象。三是工匠精神可以再配置。培育工匠精神离不开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创新,要有创造性的工作,才能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工匠精神涉及的内容很多,不是通过三、四次培训和三、四个教师就能一蹴而就,要根据学生个体特质,依托实际环境,对工匠精神分阶段、分步骤进行离散再配置,以便时长有限的敏感期内的每次烙印都能形成印记。

二、烙印理论在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中的应用

工匠精神内涵在各行各业的描述基本上是一样的,都得到最广泛的认可。烙印理论是解释多样化与同一性的重要工具,可以指导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

(一)职业院校外部环境对学生的烙印

职业院校外部环境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长远影响。就像初生的灰雁首先对外部环境是无选择的百分百信任,并被深深烙印下来,即使再改变环境,印记也基本不变。初入校的职业院校学生面对的外部环境内容,主要包括国家意志、社会风气、产业行业要求、经济基础、家庭状况等。职业院校外部环境是工匠精神印记留痕与否的前提,起决定性作用。

(二)职业院校内部环境对学生的烙印

职业院校内部环境对学生职业能力拓展有重大影响。就像初生的灰雁首先遇见鸟类,则很快会飞翔;如果首先遇见猫狗,则很快会奔跑。初入校学生面对职业院校内部环境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校发展思路、专业定位、校风班风、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实习岗位等。职业院校内部环境是工匠精神印记留痕深浅的条件,起支配性作用。

(三)学生个体自觉接纳的烙印

学生个体自身接纳工匠精神的要素不能忽视。康拉德·洛伦茨的实验为何只选择灰雁,而不选择其他动物。因为他认为除了狗以外,灰雁是最适合和人类打交道的动物,有一定的智力、合适的体形、较宽的活动范围、较温顺的性格。职业院校内外部环境也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精力、时间等,在学生的认同下进行工匠精神再配置与选择,以便形成自觉接纳且不易消退的印记。

三、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烙印机理

厘清了工匠精神的内涵,阐明了工匠精神的可烙印性,认识烙印理论的作用后,就可对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烙印机理模型进行构建与分析,如图1所示。

(一)工匠精神印记模版的形成

人的一生有多个“敏感期”,如青春敏感期、婚姻敏感期、职业敏感期。工匠精神烙印的关键时期肯定是职业敏感期。职业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专业的各个方面都是有兴趣的,充满憧憬。在校期间是个人从受教育生涯向职业生涯过渡的职业敏感期,是进行工匠精神烙印的最佳时机,这个时机需要特别留意,稍加正面引导往往事半功倍,否则得不偿失。离开单纯静谧的校园后,由于社会事务的增多,不确定的因素也增多,专注烙印的难度极大。工匠精神印记模版是烙印的前提条件,需要根据学生(被烙印者)在“敏感期”的个性特征,由职业院校内外环境(烙印者)对工匠精神再配置,相互配合才能形成。要对工匠精神进行再配置的原因有三:原因一,工匠精神内涵要素一个一个单独看,不难理解,也容易做到,但合在一起,符合这个标准的典型却很少;原因二,工匠精神内涵要素是可以离散的,并且不冲突,离散后不影响其核心意义;原因三,无论烙印者,还是被烙印者,由于个性特征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不同,要在较短的敏感期实现所有工匠精神内涵要素烙印或被烙印是很难的。所以职业院校内外环境可以适当对工匠精神再配置,以便在某一课程、某一技能、某一项目、某一阶段中对某一学生进行因材施“烙”,脚踏实地、积少成多实现烙印目的。

(二)工匠精神印记的烙印过程

将工匠精神的思想層面、行为层面、实践层面、目标层面的典型范例进行标榜和宣传后,由学生择定,形成自己的工匠精神印记模版,职业院校内外环境就可以实施烙印了。烙印过程就是培育工匠精神过程。烙印其实就是让学生对某一工匠精神内涵要素认同、体验、跟随,形成印记。这个过程是递进与融合的过程,是一个身心愉悦的过程,是一个让人享受的过程,烙印者与被烙印者一起共同成长,就如年轻父母陪伴蹒跚学步的小孩一起健康快乐成长。这不是一个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过程,也不是一个肆意折腾的过程,而是一个让其自觉接受、充满收获的过程。

(三)工匠精神印记的形变

工匠精神印记留存后,还会有变化的可能。学生之所以能被烙印是因为进入职业教育的环境敏感期阶段。每当环境发生变更,其影响就会和已有印记形成冲突或融合,使已有印记产生形变。根据烙印理论,印记的形变有复制、扩展、消退的可能。职业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尤其需要注意工匠精神印记的复制及消退。工匠精神印记复制,是被烙印者将工匠精神印记内化为相对稳固的思维模式以及行为习惯,纵然刺激环境或刺激强度发生变更(如从职业院校外出实习或学习的压力变为工作的压力),工匠精神印记仍然存在并作用至相应的岗位和环境中。工匠精神印记扩展的意思是随着刺激环境的改变,工匠精神内涵会在原印记的基础上有所扩充并延伸至相关行业和领域。工匠精神印记消退的意思是由于环境刺激的变化(如更换了企业导师、实习岗位不如意或价值观冲突等),学生工匠精神印记有可能出现消退情况。因此,当环境刺激将要发生较大变化时,烙印者要注意预防和化解被烙印者工匠精神印记消退的不良局面,防患于未然。

四、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烙印路径

烙印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工匠精神印记烙印机理,为职业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提供了形象且有力的理论支撑。发挥理论的作用,不仅要在机理解释上通俗易懂、乐于接受,还要指导实践,形成可行方案。要落实工匠精神培育,需要在烙印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具体的实施路径。

(一)广泛营造烙印工匠精神的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匠精神被赋予了与时俱进的内涵,在众多行业中受到广泛重视。职业院校外部环境须对职业院校内部环境强调要把工匠精神培育置于首要地位,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踏实做事的人心寒,让学生心无旁鹜地接受工匠精神烙印,增强职业自豪感和归属感。因为职业院校重点是培养各行各业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当代工匠精神盛行的德国,虽然其实际培养的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远少于中国,但德国前总统赫尔佐格强调:“为保持经济竞争力,德国需要的不是更多博士,而是更多技师。”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呼吁要培养工匠精神。其实以工匠精神的要求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标准在当代是可行的,否则一番折腾后还要重提工匠精神培养。什么时候富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够用了,就可以去实现更高目标了。另外,注重产品质量同样是一种工匠精神外化的基本体现,要加强产品质量相关标准、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构建一个质量至上的社会氛围。为了高效率烙印工匠精神印记,还需要借助相关激励和惩戒机制,抵制现有人才培养过程中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短期应付、心态浮躁、急于求成和投机取巧等不端行为,从最基本“认真”二字做起。

(二)统筹设计烙印过程

烙印理论揭示了工匠精神印记的实质,重视烙印过程中个体主观能动性,强调工匠精神印记生成环境的重要性。在职业院校内部环境方面,可以从以下细微处统筹烙印工匠精神。在制度环境上,要提出“工匠精神培育是重中之重”的口号。让教师持有这柄尚方宝剑,以便有的放矢;要将工匠精神的内涵分解至日常的教学活动、作息生活中,使学生周围充满工匠精神,无形中接受工匠精神的烙印。在课堂教学中,要在课程内容创新、考评方式改革上下工夫。在课程内容创新方面,建议以典型工作项目为载体,条分缕析出知识点、技能点,并嵌入相关工匠精神配置;在考评方式改革方面,要变革为“专业理论分析+实践操作评定+职业素养评价”的综合考评机制,在毕业实习评价中,还可以将职业忠诚度作为考核重点。在师资配备上,职业院校内外部环境要引导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成为学生工匠精神印记的模版。作为学生入校遇见的第一位教师和工作遇见的第一位师傅,学生是会像“小灰雁”一样跟随的。所以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自身工匠精神展现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因此,职业院校内外部环境还要通过挑选、组合、评估、奖惩等措施,促成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对学生工匠精神印记形成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自己需要践行工匠精神,如果自身条件或能力不足,要谦虚地校企联合、强强联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组成烙印者团队,强调为人师者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

(三)工匠精神彰显

工匠精神印记经过模版配置、烙印、形变后,其影响力才会彰显,产生效力。众人也都明白“细节决定成败”,可是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往往会觉得“精益求精”等同于“吹毛求疵”,或小题大做。如果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仅凭感觉去做事,产品的成品率很难保证,甚至需要返工,严重的还可能出现安全事故;发布公告或制定制度时,如果漏用或错用标点符号,则可能会出现误解;计账或科研数据,错写一个数字或小数点,则往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在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需要彰显工匠精神,用工匠精神的标准来监测、衡量学习与工作的成果,把工匠精神的要素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价条件的首选,引导工匠精神培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曾颢,赵曙明.工匠精神的企业行为与省际实践[J].改革,2017,(4):125-136.

[2]林克松.职业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机制与路径

——“烙印理论”的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2):277.

编辑∕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