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技巧之调查报告
2020-06-12
调查报告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是根据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
从结构上看,调查报告大致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开头,就调查的一些情况作简要说明,比如说明调查的目的、对象、经过、时间、方式方法和结果等。有时还可在开头部分写一段类似于消息导语的文字,提示一下全篇内容,使读者先形成总的印象,以便迅速把握全文中心。
主体,这是充分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调查报告中关于事件的叙述和议论,主要写在这部分里。
结尾,可以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也可以是展望未来,提出希望;可以是归纳主题,强调意义;也可以没有明显的结尾,全文由总到分,说完了事。
调查报告的解读有一定规律:
一、快速、准确地把握调查报告的内容
1.准确阅读文章第一段(开头部分),把握调查的对象、内容。
2.阅读全文,了解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注意事件的细节。
3.精读调查者收集的数据、发表议论的部分,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
4.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与其他类型的文章解读、分析方法基本一致。
二、注意调查报告中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调查报告是在叙述中把观点表达出来的(即在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得出观点),因此,阅读时要注意把握文章中材料与观点的统一问题。
1.运用一个或几个典型材料说明观点——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同时注意材料内部的逻辑关系(如何从不同的角度、侧面说明观点)。
2.运用对比材料突出观点——这种对比,可以是今昔、新旧、正反和成败等方面的对比。通过不同事物不同方面的对比,能更好地突出事物特点,划清是非界线。对比可以是具体的事实,也可是统计数字、百分比等。
3.用精确的数字直接说明观点——基本统计数字、百分比,都可反映事物的面貌和实质,能增强说服力。在运用统计数字说明观点时,要注意其精确性,要实事求是,有明确的目的性。
三、调查报告的鉴赏评价,要紧紧把握《考试大纲》来操作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主要是调查者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调查者支持自己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尤其是对调查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是负面的,高考考查一般以正面的为主。调查报告的题材通常都是针对性很强的,与民生、社情、当前整个社会或某些阶层息息相关,因此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影响。阅读时要扩大视野,将文章放到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阐释。
“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文本的某种特色”主要落实于文本的思想情感、风格、语言特色等方面。“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首先要能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一说为什么要营造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效果或不足,如果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就更好。
四、對调查报告进行探究,也得紧紧把握《考试大纲》来操作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不同的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当事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不同的层面”指文本可达到的层面,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可能涉及的范畴,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风俗、娱乐、艺术、行文等。“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要分析归纳出调查对象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观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如果是事件调查,则应更多地从时代精神的角度进行探究。
“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作者的创作离不开自身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作者的写作背景”一般包括文化与知识构成、时代发展的背景、成长历程与经验、独特的思想与创作冲动。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是创作目的,同学们要通过探讨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东西,如对社会的批判、对人生的感悟、对理想信念的追求等,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探讨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个考点考查的是同学们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要善于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对难点尽量依据文本或借助背景知识加以解决;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提出补充意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需要注意的是,调查报告本身是一种具有科学性的文体,它是在事实的基础上得出观点的,调查的结果本身有科学性,一般不宜轻易否定。
对调查报告进行探究,应更多地从社会价值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关注一些社会学的原理,关注民生、经济;有时还可从自身角度对问题进行实例分析。
八成贫困生相信上大学可改变命运
◎邢佰英
这些天,各地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陆续发放。但是,一纸喜报换来的并不都是如愿以偿的笑脸。
6月19日夜,山西省榆社县西马乡新村43岁的陈东生(化名)服毒自杀,原因是他“不堪承受儿子读大学的经济重负”。
8天之后,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因为女儿的高考分数达到了二本录取分数线,自己又无力凑够学费,山西省翼城县唐兴镇南官庄村农民李海明在家中上吊自尽。
为何悲剧总在收获的季节里重演?高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更需要哪些帮助?
5月10日—6月20日,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监督和指导下,北京锐智阳光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对高考贫困生进行了一次走访调查。本次调查覆盖北京、安徽、湖南、广西、云南、山西、四川等11个省(区、市)的16所高中,共回收贫困高考生问卷322份,高中教师和校领导问卷89份。
调查显示,82.3%的贫困高考生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支出大。平均每年每个贫困高考生家庭的子女教育支出在6780元左右,高于平均家庭总收入(4756元),超过2/3的家庭入不敷出,有81.0%的家庭总收入尚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
在农村,因子女教育花费大而造成家庭致贫、返贫的事早已不是新闻了。江西省赣州市某村的一名考生家长说,以前指望孩子通过读书跳出农门,现在发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费一路看涨,不少家庭供到半路,就揭不开锅了。村里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赚钱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在调查涉及的地区中,贫困生约占32.7%,西部的比例明显高于东部,品学兼优者占52.2%。调查发现,11.5%的贫困生在高中期间曾经辍学,12.7%的人因交不起学费可能放弃上大学。
调查中,62.8%的高中教师认为,能否支付大学第一年学费往往决定着贫困生能否圆大学梦。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六成贫困高考生表示自己不能凑齐大学第一年的学费。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2.5%的贫困生认为自己能考上二本以上院校,80.3%的贫困生认为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
“我听说大学里有助学贷款,还有奖学金。我先贷款,再挣奖学金,假期还能想办法打工赚钱。”家住沂蒙山区的张慧今年9月就要成为山东大学的学生了,头一年的5000元学费是父母东拼西凑筹集的。对于未来,她充满了信心:“已经考上了,再难都要熬过去,往后就能替家里分忧了。”
和张慧一样,由学校提供的助学贷款已经被33.8%的贫困高考生认为是最有效的资助方式。相比之下,最贫困的那部分人(25.5%),明显对社会经济资助更为渴望。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近些年来政府相关部门不断提高助学贷款的总量,但却无法满足同样逐年增长的贷款需求。有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约1562万人,其中贫困大学生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截至2005年12月底,在全部大学生中,获得助学贷款者的比例仅占14.6%。這说明,约有178万贫困大学生未能取得助学贷款。
本次调查发现,有些人是主动放弃贷款和社会资助的。家住安徽省固镇县马林村洪庄、就读于固镇一中高三(10)班的张莹莹在调查中说:“不想申请社会资助是不想被别人看不起,我会尽量靠自己的能力和亲戚的支持完成学业的。”
面对上大学后将面临的经济困难,94.7%的人表示“进入大学后将争取获得奖学金”,88.2%的人“希望通过勤工助学获得一定收入来补贴生活费”。还有部分学生表示,大学期间要省吃俭用甚至假期不回家,以降低生活开支。
1.结合文中调查,简要概括高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的悲剧令人痛心。请结合全文分析,如何避免悲剧在收获的季节里重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在新闻调查情况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调查中有位同学说“不想申请社会资助是不想被别人看不起”,高考贫困生该如何消除这种想法?社会该为此做点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