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处切入 意随笔转
2020-06-12曹津源
曹津源
美文引路
学会欣赏
◎李建永
生活里需要学会欣赏。
我们欣赏大千世界,首先要从欣赏身边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开始;这当中,又首先要从欣赏朝夕相处、休戚与共、“一个锅里搅稠稀”的家人开始。
记得女儿读小学二年级时,用“辛苦”一词造句。她写下:我们上学最辛苦。我问,为啥说上学最辛苦?女儿说,我早晨起床上学,爸爸还在睡觉;我晚上回家写作业,爸爸躺在床上随意看书。我觉得我比爸爸辛苦。我哈哈大笑说,说得好。
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女儿写暑假见闻类作文,写到奶奶家的鸡栖息在院子里的果树上,老师一句批语:“只有你奶奶家的鸡才会上树”,女儿既委屈又沮丧。我耐心地对她说,爸爸认为你这篇作文真实生动,写得很棒;但是,由于老师的闻见所限,不熟悉农村的真实生活,也不知道古诗词中“鸡鸣树巅”所在多有,比如汉代《鸡鸣》诗即有“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三国时期阮籍的《咏怀》诗有“晨鸡鸣高树,命驾起旋归”等等,所以老师的这句评点不足为训。女儿诧异地问,老师也有不知道的?我摸着她的小脑瓜说,知识是无穷尽的,莫嫌知事少,只欠读书多,你要好好读书。
前几天,妻子拿着一幅饶宗颐先生的篆书,问我这几个字怎么念。我说,应该是“曾三颜四,禹寸陶分”吧。她问,啥意思?我说,前者讲“克己复礼”,后者说“爱惜光阴”。孔门弟子曾参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同为孔门弟子的颜回亦云:“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为“曾三颜四”。《淮南子》记述:“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是为“禹寸陶分”。妻子感叹道,原来如此,短短八个字,包含这么多思想内容。
其实,妻子原本是不喜欢提问的。也许是年轻时太爱面子,她当年对不知道的东西从来不问,即使我问她“这说的是啥”,她也会用“你说呢”反客为主,试图“蒙混过关”。那时,我经常借用朱子的话对她说,学如叩钟,小叩则小鸣,大叩则大鸣,不叩则不鸣;心里有疑问,却疑而不问,疑问就永存心中,怎么可能释疑明道呢?就这样“婆婆妈妈”地说教着,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就月将,渐次影响,妻子知道我心下欣赏的是提问者,才慢慢启齿发问,才有了长足进步。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也许一个欣赏的眼神,即可化作一种莫大的鼓舞。由于我对提问者特别欣赏,鼓励了妻子提问的积极性,乃至激发了探索其他技能的可能性。不认识的繁体字,她问;不知道的典故,她问;不了解的草木虫鱼等百科知识,她问;不理解的哲学命题,她问……遇到我所不知道或不能够确切解答的,我们就及时查阅,现场作答。多少年走过来,妻子与我“问答相长”,释疑解惑,共同进步。她已经从原来的临渊羡鱼者,变成后来的退而结网人。当初,她看着我和女儿一起练毛笔字,万般艳羡,只是怎么都不肯拿起笔来写下一撇一捺;而今,她天天提笔临帖写字,而且已经写得有模有样,把我和女儿甩在了后面。这些点点滴滴的进步,都是和日常生活中家人的陪伴、赞赏和鼓励分不开的。
其实,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不同程度的欣赏和鼓励。只要你适当地给予家人、亲戚、朋友和同事以赞许和肯定,他们就能从你的善意中获得鼓舞和力量。能够正确地、从容地欣赏别人的人,必然是一个明智的人,自信的人,宽厚的人,有担当的人,谦逊的人,同时还是一个向上、向善、向美的人。不然的话,一个心胸褊狭、鼠肚鸡肠、喜欢搬弄是非、见不得人好的人,怎么可能颔首微笑、慷慨大方地去欣赏别人呢?
俗話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只有睁开眼睛看到他人的“寸长”,欣赏他人的美善,才有可能补足自身的“尺短”,补齐自身的短板。一个人能够经常看到别人细微的长处,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长处,这是一种境界和能力。
(摘自《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
技法借鉴
一、小处切入,致敬生活。作者取材的目光没有投向自然美景、中外经典,而是机智地投向小家庭中的妻女。因此,这篇随感不仅接地气,弥漫着生活味,而且凸显了在生活中“学会”这一主旨和致敬生活的审美格局。
二、笔法灵活,“感”有趣味。寓“学会欣赏”于劝勉交流之中。作为父亲的“我”“耐心地”引用古诗词中的“鸡鸣树巅”句与女儿分享,让她走出“委屈又沮丧”的阴影,亲切地“摸着她的小脑瓜”加以诱导勉励。叙事中融入了文学味和父女情,所“感”的可读性强。寓“学会欣赏”于“渐次影响”之中。“我”学会了夫妻间欣赏对方的方法。有关“曾三颜四,禹寸陶分”的解惑说道,使所“感”牵手文化传承,有情有味。寓“学会欣赏”于“共进互赏”之中。“我”与妻子一起“及时查阅”寻根究底,实现“问答相长”;妻子“退而结网”练出一手好书法……这些都令“我”的“欣赏”进入“共进互赏”的生活化境界,显示出多样性和趣味性,“学会欣赏”的人生价值由此凸显。
三、意随笔转,拓出新境。作者行文没有囿于一家人,而是笔随意转,拓出新境。所拓新境亮点有三:一是人的“塑造”都离不开外界的正确“欣赏”;二是“学会欣赏”是完善自我的必备修养;三是欣赏他人具有互利性,“取长补短”既是成长智慧,又是“境界和能力”。
我仿我秀
学会结伴
◎洪晨曦
人生需要结伴。刘禹锡的《陋室铭》表达了与“草色”“鸿儒”结伴的志向;陶渊明“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倾诉着结伴爱莲人的渴望。你想过没有,你该学会与谁结伴呢?
如泰河,我一直喜欢与你结伴。在有些人看来,你是一条小河,既缺少黄河的汹涌、长江的悠远,又没有西湖的诗韵、洞庭的变幻,但你躺卧在我们校园的右翼,伴我成长。学习重压使我疲惫不堪萌生弃念时,只要透过窗户望见你执着向前的身姿,我就会抬起头来,与你结伴同行。
还记得那场暴风雨吗?一堆堆枝叶杂草卷入你的胸膛,让你几乎窒息,但你以少见的魄力涌起激流大浪,咆哮着寻找奔突的出路……此时我正考试失利。我依窗凝望、沉思:我这点挫折,怎能与你遭遇的坎坷相比?我转过身去,一颗坚毅的心脏融入你的怀抱,与你为伴一起克难攻艰!
每次放学,我骑着自行车驶过你上方架起的长桥。落日西下,波光粼粼,雾霭氤氲。捕鱼的老汉在夜幕降临前再撒一网,抛起的渔网在夕照下闪着金光;运输船渐渐靠岸,满载日用品的“水上小超市”急急赶来,招来甲板上儿童的一阵欢呼……如泰河,你以甘甜的乳汁滋养着小镇的百姓,创建了一片祥和的乐园。此时的我总会向你致敬,两手紧握自行车车把,方向更为清晰,目标更为明确!
前一阵,你的水流变得浑浊,发出异味,潺潺之声仿佛是在呜咽。结伴的你我,内心都在滴血。我参加以“水清岸美”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写了治水建议递交给县政府。现在,众人力推的“民心工程”终于初见成效:“河长”挂帅,清淤驳岸,雨污分流,植树栽花,画廊小径、小型公园已经动工……如泰河啊,如今的你,更像一条碧绿的玉带,蜿蜒于百姓心中,激起人们悠远的憧憬。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泰河,与你结伴,让我原本平淡的生活得以多彩多姿;与你结伴,让我这颗疲于奔命的心花次第绽放。由此我还懂得了:学会结伴,不仅是心与心的沟通融合,而且意味着结伴双方的风雨同舟,互促互帮,携手共进;学会结伴,是展示人生“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风景线!
“微斯人,吾谁与归?”于我而言,“斯人”就是如泰河——我会与它永远“结伴”。
【作者系江苏省如东中学学生】
点评
本文致敬生活,由多年相处的“一条小河”引出所感,围绕“学会结伴”表达内容丰富的大格局——由执着坚持、克难攻艰、服务社会至助推“水清岸美”民心工程;呼告、引用等辞格的运用和精彩的场景描写增强了行文的可读性;结尾阐述“学会结伴”的人生意义,拓出所感“新境”,呼应开篇,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