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式负压引流辅助治疗乳腺脓肿疗效分析
2020-06-12张克俭南润玲张克勤王铁山吕瑞昌
张克俭,南润玲,张克勤,王铁山,吕瑞昌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普通外科,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乳腺脓肿常见于产后3~4周初产妇及哺乳期育龄女性,多因急性乳腺炎未及时治疗引起,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急性乳腺炎一旦形成脓肿,需及时行切开引流,减轻患者因皮肤张力过高所产生的剧痛,防止局部皮肤坏死[1-2]。传统切开引流术创伤大,愈合时间长,瘢痕大,甚至可导致不同程度乳房变形,给患者造成极大心理负担[3]。我们采用小切口结合封闭式负压引流(vaca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乳腺脓肿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01-2017-12月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04例乳腺脓肿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①患者乳房均有皮肤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触及压痛性包块,局部有波动感,穿刺抽出脓液;②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示乳房内混合回声或无回声,探头加压可见液体波动;③首次治疗的患者;④患者依从性好,可随时回访。排除标准:①由乳腺其他疾病引起的乳房疼痛性肿块;②伴有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③营养状况差及免疫力低下;④凝血功能障碍;⑤既往有乳腺疾病手术史。本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按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传统切开组和VSD治疗组。传统切开组52例,年龄21~47岁,平均(31.8±6.9)岁;病程5~32 d,平均(14.5±7.8)d;脓腔直径4.0~9.5 cm,平均(5.7±1.1)cm;哺乳期28例,非哺乳期24例;左侧乳房22例,右侧乳房30例。VSD治疗组52例,年龄22~45岁,平均(33.2±6.4)岁;病程3~40 d,平均(12.8±7.2)d;脓腔直径3.5~10.6 cm,平均(5.4±1.3)cm;哺乳期30例,非哺乳期22例;左侧乳房28例,右侧乳房24例。2组患者年龄、病程、脓腔直径、哺乳期与非哺乳期比例、左侧乳房与右侧乳房发病比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均采用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在波动感最明显处作放射状切口。①传统切开组:行传统脓肿切开引流术,切口长度约3~6 cm,进入脓腔,分离钳或手指打开纤维分隔,充分引流脓液,应用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脓腔直至冲洗液清亮,残腔放置油纱条引流脓液,无菌敷料包扎,术后第2天开始反复换药,直至脓腔消失,切口逐渐由肉芽组织填充愈合;②VSD治疗组:施行小切口脓肿切开,切口长度1.5 cm左右,脓腔处理方法同传统切开组,取合适的VSD护创材料,将冲洗管放置于脓腔最高处,吸引管放置于脓腔最低处,置入深度较脓腔稍浅,以防负压吸引后脓腔塌陷引起疼痛;生物膜封闭切口防止漏气,吸引管接墙壁式负压装置,冲洗管接生理盐水持续冲洗,约500~1 000 mL·d-1,4~5 d换药1次,待引流液清亮后拔管,切口不予缝合,待其自行愈合(图1~2)。术后均予以头孢呋辛1.5 g,tid,ivgtt抗感染治疗5 d。
图1 术前脓肿情况 图2 术中放置VSD
1.4 疗效判定
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疼痛评分(NRS法)、换药次数、皮肤过敏例数、乳瘘发生率、继续哺乳率、住院天数、切口愈合时间、乳房外形修复满意度11项指标。治愈标准:①体温正常,皮肤无红肿,无明显压痛,切口内见新鲜肉芽组织生成,无脓性渗出;②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正常,C反应蛋白正常;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乳房无液性暗区。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VSD治疗组与传统切开组比较,切口长度、术后24 h疼痛评分、换药次数、皮肤过敏例数、继续哺乳率、住院天数、愈合时间、乳房外形修复满意度8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乳瘘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种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比较
注:与传统切开组比较,*P<0.05
3 讨 论
乳腺脓肿是哺乳期妇女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多因乳汁淤积,乳头破损或皲裂导致逆行感染引起。初产妇哺乳方式不正确、乳头不清洁、先天性乳头内陷等也是乳腺脓肿形成的因素[4-5]。乳腺脓肿最初表现为乳房局部肿胀疼痛、皮肤发红、皮温高,可伴有发热、寒战、食欲下降等全身反应,随着炎症蔓延逐渐形成脓肿,在脓肿形成前多经验性全身应用抗生素,可同时结合推拿理疗,一旦形成脓肿可因脓腔张力过高引起剧烈疼痛,需及时行切开引流防止皮肤坏死、腺体组织大量破坏[6]。对乳腺脓肿治疗的关键是脓液充分引流,传统切开引流术常因脓性渗出不通畅而导致频繁换药,同时损伤新生肉芽组织诱发剧痛被迫回乳,加之手术切口长,部分患者需二期缝合切口,增加疼痛,二期愈合过程中乳房皮肤挛缩、变形、水肿,导致切口愈合慢,遗留明显手术瘢痕,影响美观,给患者带来痛苦及心理负担[7-9]。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患者对美的追求及继续母乳喂养的愿望提升,手术治疗不再单一注重治疗效果,同时也要兼顾乳房的美观及功能。本研究中,小切口联合VSD在脓腔内形成持续负压和密闭环境,可将积液、积血及炎性渗出液及时充分引出,减少换药次数,患者不再因疼痛要求回乳,哺乳率明显增加,VSD持续引流可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创面水肿,降低血管通透性,防止交叉感染;如出现乳瘘,可将乳汁及时引出,去除了细菌生长环境,防止感染进一步加重,生理盐水持续冲洗可稀释脓液促其排出,防止细菌定植,同时刺激肉芽组织生长加快创面愈合,使患者住院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在此基础上减少了抗生素全身应用,降低了药物对婴幼儿的影响,利于母乳喂养[10-13]。本研究发现,VSD组皮肤过敏现象较传统切开组明显增多,负压装置敷料及生物膜长期覆盖下皮肤瘙痒,去除装置可见局部皮肤发红,偶有小水疱,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消退,不影响病情转归。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成本低廉、便捷,不仅可作为术前诊断的依据,还可作为判断治愈的标准之一[14-15]。
综上,与传统切开组相比,小切口结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乳腺脓肿,切口小、愈合时间短、疼痛轻,可减少换药次数和交叉感染机率,同时可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继续哺乳率,患者对乳房外形修复满意度高,是治疗乳腺脓肿的良好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