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偏瘫患者背腧穴针刺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观察

2020-06-12吴薇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41期
关键词:肌力偏瘫康复训练

吴薇薇

(海南省人民医院保健中心康复科(海南医学院附属海南医院),海南 海口)

0 引言

脑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高,且绝大部分以偏瘫运动功能障碍为主,不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成为社会、家庭沉重负担。患者经过常规药物、针灸理疗、康复训练等治疗后虽能取得一定效果,但仍未达到最佳疗效。为探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本研究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基础上,尝试用背腧穴针刺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卒中后肢体偏瘫患者,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 年7 月至2016 年12 月在我院保健中心住院患者6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 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1.2 纳入标准

(1)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2010指南[1]标准,出血性脑卒中诊断根据中国急性脑出血脑室出血治疗2010 指南标准[2];(2)首次发病,经头颅CT 或MRI 影像学资料证实;(3)无严重认知及言语障碍,能配合针灸及康复治疗;(4)Brunnstrom 脑卒中肢体功能分级Ⅲ级;(5)病程6 个月内。

1.3 排除标准

(1)有严重认知障碍与失语,不能配合针灸及康复训练者;(2)有严重骨关节病变或无法进行直立训练者;(3)合并有心肺肾等重疾需严格卧床者;(4)有其他神经精神系统疾病者;(5)恶性肿瘤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常规治疗

两组均按《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3]予常规基础治疗,脑梗塞予抗凝、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内科综合治疗;脑出血予抗脑水肿及降颅内压等对症治疗。

2.2 对照组

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为患者翻身,良肢位摆放、床上翻身、平移;关节肌肉被动牵张训练;被动关节的活动度训练;手法按摩及空气压力治疗;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

2.3 试验组

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上予以背腧穴针刺及核心稳定性训练。针刺取穴: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膈腧,双侧取穴。操作方 法:患者健侧卧位,选用“汉医牌”0.20mm×40mm 不锈钢毫针,常规消毒后在脊柱旁开1 寸相关穴位处向外平刺,双侧穴位针柄相对。得气后平补平泻,留针30min。核心稳定性训练法[4]:患者屈髋屈膝仰卧位,双足平放床面,治疗师帮其骨盆后倾并保持5-10s,随后帮其将骨盆转换为前倾位;仰卧位,双手Bobath 握手,在床上练习左右翻身动作;屈髋屈膝仰卧位,双膝双足并拢,躯干旋转运动并保持5-10s;仰卧屈膝位,在床面做桥式运动;俯卧位,双肘部支撑,双膝屈曲,治疗师可予协助使躯干抬离床面保持5-10s,缓慢放松使躯干下降至床面;患者端坐位,双手叉腰,治疗师双手置于患者两侧髂前上棘帮助其骨盆后倾与前倾相互转变。治疗师将根据患者偏瘫侧肢体能力强弱,予不同程度辅助。上述训练10 个为一组,依患者能力训练2-3 组每次,每次40min。

两组患者每日治疗1 次,一周5 次,2 周1 个疗程,2 个疗程后评估疗效。

3 治疗效果

3.1 评分标准

腹部核心肌力用徒手肌力检查评定[5];运动功能评定用简易FMA 评分法[6],上肢部分总分66 分,下肢部分总分34 分,评分越高肢体功能越好;ADL 评分用BI 指数[7]评分法,满分100 分,分数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3.2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 17.0 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 检验。等级计资料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经比较,治疗前2 组患者在核心肌力评分、FMA 评分和BI 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患者核心肌力评分、FMA 评分和BI 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后试验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3、4、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核心肌力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核心肌力评分比较(分

注:①为组内治疗后比较,P<0.05;②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P 值试验组 30 16.833±3.97 33.833±6.15① 0.000对照组 30 17.800±2.30 30.200±3.60①② 0.000 P 值 0.292 0.007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FMA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FMA 评分比较(分

注:①为组内治疗后比较,P<0.05;②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P 值试验组 30 20.833±4.35 42.933±7.47① 0.000对照组 30 22.433±3.44 38.766±6.18①② 0.000 P 值 0.065 0.022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FMA 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FMA 评分比较(分

注:①为组内治疗后比较,P<0.05;②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P 值试验组 30 11.033±2.95 26.100±4.82① 0.000对照组 30 10.73±2.693 22.200±3.84①② 0.000 P 值 0.387 0.001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I 评分比较(分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I 评分比较(分

注:①为组内治疗后比较,P<0.05;②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P 值试验组 30 40.33±8.36 72.33±7.47① 0.000对照组 30 38.600±6.17 65.43±7.11①② 0.000 P 值 0.365 0.001

4 讨论

中风病因病机多是由风、火、痰、瘀导致多脏腑功能失调,仅用单一脏腑辨证治疗,难以奏效。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的特定穴,是脏腑与体表联系的部位,具有反映和治疗相应脏腑疾病的特异性,故在临床上常用背腧穴治疗脏腑相关疾病[8]。足太阳膀胱经在表属阳,五脏在里属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用之不殆。”王乐亭老根据“从阳引阴”理论,通过针五脏腧而调五脏气血阴阳,另加膈腧,从而达到调和气血、扶正固本、调理阴阳的作用。另足太阳膀胱经其支者,过巅入络脑,还分出别下项,通过肩膊挟脊抵腰,与脊髓以及脑有密切联系,因此有学者认为[9-10]其能发挥输送精元充实脑及总督阳气于脑的作用。故针刺背腧穴,不但强脊健腰促进躯干平衡协调,还可振奋阳气,达到健脑补髓的效果,同时促进大脑功能恢复[11]。在西医理论中,背俞穴分布规律与脊神经节段性分布基本吻合,对体表的各种良性刺激可调动自身潜在抗病能力,达到恢复生理平衡、抵御疾病的目的。

核心稳定性训练是针对身体核心肌群的稳定性、力量、协调性等能力的训练,是核心肌群能力有效发挥及良好传递和良好身体姿态保持的能力,在肌肉、骨关节、神经系统等的协调作用下发挥其作用[12]。脑卒中发生后,由于患者患肢运动肌控制能力下降,肌张力及运动模式异常,进而导致运动能力下降、步态异常甚至不能行走。而核心稳定性训练通过仰位屈膝、仰位提臀抬腿、坐位左右转体调节腰部与骨盆带肌群的协调性,使患侧和健侧肌群肌力趋于平衡,从而改善健侧与患侧肌群的控制力,提高患者肢体运动的协调性[13],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都有明显的改善[4,14-15]。

在本研究中,选用了王乐亭老的五脏腧、膈腧联合现代核心稳定性训练对偏瘫患者进行治疗,两组患者核心肌力评分、FMA 评分和BI 评分在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后试验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说明针刺背腧穴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疗法对改善偏瘫患者整体状态、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等有显著作用。不足之处是本研究样本量尚太小,望在今后研究中扩大样本量做进一步观察,为提高偏瘫患者生活质量,尽快回归社会寻找最适宜方法。

猜你喜欢

肌力偏瘫康复训练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