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灾是如何形成的
2020-06-12整理
■方 芳/整理
前段时间,始于东非、祸及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蝗灾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蝗虫所到之处,庄稼大片受灾,数千万只蝗虫在一天之内就能吃掉上百吨各种各样的植物,破坏力惊人。
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只听过蝗虫成灾,却没有听到过其他昆虫成灾?蝗虫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
蝗虫的分类
蝗虫俗称蚂蚱,在生物分类上属于昆虫纲直翅目蝗总科昆虫。全世界已知蝗虫10 000余种,我国已发现和记载的有1 000多种,但能造成重大灾害的只是少数蝗虫种类。
这次在非洲和南亚出现的蝗虫名叫沙漠蝗。沙漠蝗飞行能力强、食量大,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破坏力的迁徙性害虫之一。迁飞时蝗群密度大,流动性强,每天可随风飞行 100 ~150 公里,每隔几年就会成灾暴发一次。
东亚飞蝗
在我国历史上多次发生、造成灾荒的蝗虫名叫飞蝗,根据其分布地区和生活习性等又被分为东亚飞蝗、亚洲飞蝗、西藏飞蝗三个亚种,其中东亚飞蝗是我国历史上造成灾害最多、影响最严重的害虫。
为何会形成蝗灾
田间地头常见的蝗虫是如何聚集成为灾害的?
一般而言,蝗灾的发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数量的突然增加,二是大规模的集群。
中国古代有“旱极而蝗”的说法,蝗灾往往和旱灾相生相伴。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坚实,蝗虫产卵数量大大增加。如果再遇上暖冬,次年春季雨水比较丰富,温度回升比较快,就容易导致蝗灾在蝗虫繁殖区的暴发。此外,除了气候,过度放牧也会导致蝗灾发生。
环境条件和人为活动导致蝗虫数量突然增加,这只是蝗灾形成的第一步。接着它们还会集结成群,集体行动。
平时喜欢独居的蝗虫为何又会聚集?英国牛津大学的动物学家们对处于独居阶段的沙漠蝗虫进行试验,反复触碰它们身体的多个部位,以寻找让蝗虫产生集群的“按钮”。结果他们发现,这个“按钮”就在蝗虫后腿的某个部位,当这个部位受刺激后,它们就会突然变得喜爱群居,而触碰身体其他部位则不会产生这种现象。
那么,到底是哪些化学信号刺激了蝗虫的神经系统,使其行为发生改变?
通过实验,研究人员发现蝗虫的集群受到一种叫5-羟色胺的化学物质的影响。平日里蝗虫之间彼此“嫌弃”,一旦它们体内的5-羟色胺水平升高,它们就会摒弃“个虫成见”,聚集在一起。
蝗灾的影响和防治
在中国古代,蝗灾与水灾、旱灾是最常见的三大自然灾害。蝗灾一旦兴起,可以顷刻间把地里的庄稼洗劫一空。
到了现代,蝗灾的影响依然不容小觑。1985 ~1996 年的12 年间,东亚飞蝗在黄河滩、海南岛、天津等地连年发生。2016 年,俄罗斯政府遭遇了30 年以来最严重的蝗灾,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据报道,此次蝗灾造成俄罗斯境内10%以上的农田被毁,受灾面积多达7 万多公顷。
面对蝗灾,各国积极应对,提出了不少治理方案。
中国是全球蝗虫及治蝗史料保存最完整的国家,治蝗和除蝗方法独具特色,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利用家禽、飞鸟除蝗,最成功的是清代到民国时期的“养鸭治蝗法”。
进入20 世纪后,国际间开始开展治蝗合作,各国治蝗模式开始趋同,在蝗虫活动范围预测和控制上取得了长足进展。
受西方国家新式治虫管理形式的影响,中国诸多省份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立了昆虫局等治虫机构,中国治蝗因此进入现代化阶段。
沙漠蝗灾暴发(图/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