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展智慧化对杭州高职会展专业教育影响的研究

2020-06-11王贇

广告大观 2020年2期

摘要:会展业作为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成为杭州、浙江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迅速催动,服务业正在告别传统模式,进入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智慧时代,会展业的智慧化进程亦正行驶在高速发展的道路上,其对会展行业人员提出了崭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对目前会展智慧化及会展专业人才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基于“互联网+”视角对杭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会展专业智慧型人才的培养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智慧会展;高职会展;会展教育;智慧型人才

在世界范围内,在经济全球化的局面下,也在疫情影响的特殊情况下,会展智慧化是目前会展行业发展的共同的、必然的趋势。智慧化已成为助推经济社与社会迅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样也是会展业不可缺少发展因素。智慧化的绝大部分表现为信息化,智慧会展之所以能以其智能化日益胜出,便在于其大量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大数据的相关技术与服务。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中国会展行业也进入了“转方式,调结构”的崭新阶段,在智慧化的道路上加速前进。中国政府对于各行业的信息化进程尤为重视,由國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15号)于2015年3月提出:加快信息化进程,引导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新兴展览业态。会展业在“互联网+”的快速渗入下,在人类社会各类问题的强力催化下,正经历着巨大机遇和挑战,落后于时代的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业必然会被日臻成熟的“智慧时代”所淘汰。

对于杭州这座城市而言,“智慧经济作为‘一号工程,为杭州会展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而智慧会展也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了平台。智慧会展是智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杭州打造会展城市的优势所在”[1]。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中提出:当今世界正在从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时代走入DT(Data Technology)的世界,这不仅仅是技术的提升,同时也是思想观念的提升。会展人才是会展行业向前发展的中坚力量,但长期以来,会展专业人才匮乏是杭州乃至全国范围内存在的难题,而会展信息化所需要的智慧型专业人才更加供不应求,会展智慧化高级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了会展行业的发展,而作为会展行业主要人才输出机构的高职院校,更应在智慧型会展人才培养这一问题上积极探索解决方案[2]。

一、会展智慧化进程解析

(一)智慧化为会展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1.智慧会展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智慧城市是近年来提高先进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杭州被2016年“中国新型智慧城市”白皮书评为“中国最智慧的城市”;据英国某权威机构统计,杭州跻身2017年全球智慧城市前二十强城市,北京、上海和广州却未列入此榜单中,杭州已然走在世界城市智慧化的前列,其会展业的智慧化进程亦势不可挡。会展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智慧会展是加快了智慧城市发展进程的助推器,而智慧城市又是智慧会展赖以生存的丰沃土壤。

2.智慧会展为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中国整体经济呈现需求增长缓慢、传统产业竞争力削弱、不少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等问题,新冠疫情的冲击影响也尤为突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过程也亟待加快,将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方式转变为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方式则尤为关键。与此同时,会展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及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全方位、多角度打造智慧会展,既是对先进科技成果的积极推广,也是对会展行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有效保障。

(二)智慧会展建设现状

鉴于会展一直以来的平台功能,积极探索建设智慧会展,包括智能应用、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布展和智慧服务等五大方面。

1.致力开发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的融合带来了信息传播的革命,集会场服务(预约、洽谈、交流、交易等)、会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会务服务于一体的移动应用服务平台越来越成为智能应用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规划开发应用平台,使展会参与者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各式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便捷且迅速地获取信息和服务。由于世界疫情的影响,第127届广交会将以线上展会的形式,推迟至6月中下旬举办。首次“‘云端广交会”便是互联网技术与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贸易盛会的创新融合[3]。

2.着力建设大数据中心。通过大数据中心的建设,能够更为便利地收集、管理和分析会展行业的整体数据,加快完成对会展业整体发展水平的科学化评估与决策,从而有效地推进其宣传、推广及成果展示,显著加强其未来在智慧化应用方面的扩展,达成会展行业信息的共享和互联互通的目标,同时提高智慧化办公水平和服务质量。

3.大力推进会展场馆信息化建设。全面建立智慧会展离不开会展举办地,即会展场馆的信息化建设。场馆信息化内容包括智慧化的基本设施管理系统、场馆信息资源库、销售系统、展期安排系统等。对于会展活动线下的部分而言,一个场馆的信息化服务程度已经成为组展商选择场馆的重要因素。

(三)协同智慧城市发展

展会是一个复杂的项目,会展市场监管与公共服务也是展会项目顺利举办的重要保障,要全面推动智慧会展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与有机结合,实施会展的智慧政务,实现工商、公安、卫生、质监、交通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合作。人们可根据智能化信息网络掌握展会人群分布、展位布置情况和配套需求,并能够实时地、科学地监测和处理线下会展区域的观众数量、安保状况、交通状况等情况。

(四)未来会展数字化,也更“智慧"

会展的核心功能在于“展示销售”和提供大数据服务。换言之,“数字化会展”是大数据时代的融入“互联网+”的会展,其本质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线下各行业会展模式融为一体,构建一个数字信息集成化的展示交流平台,是全方位且立体化的新型会展服务方式。

二、会展行业智慧化发展下会展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

(一)智慧型会展人才严重匮乏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会展行业从业人员约有100余万人,而会展人才岗位空缺与求职者的数量比例分别为:北京8:1,广州8:1,杭州市的这一数据只高不低,且这一数值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仍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另一方面,从会展专业人才的构成来看,策划型、管理型人才,尤其是是智慧型会展人才属行业高端人才,这些类型的人才也较易出现“用人荒”的现象。会展行业在欧美地区发展较为成熟,但在我国发展时间尚短,同时还迎来了智慧时代的巨大挑战,系统的理论和制度还未形成。会展界的老前辈们大多是是摸着石头过河拼下如今的江山,他们并没有全面掌握系统的会展理论和制度结构。

处于21世纪的现代会展业是一个专业化程度高、涉及领域广、政策性较强的产业,因此对专业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很大。目前杭州市多所高职院校开设了会展相关专业,历史较长的会展专业已历经十数年,但专业人才匮乏仍是制约杭州市会展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在杭州市展会策划与管理公司现职工作人员中,科班出身的人员依然较少,半数以上为“半路出家”的非专业员工,而从会展专业毕业的人员也并没有掌握足够的关于智慧会展的知识与技能。杭州会展行业目前的从业人员虽然拥有一定实践经验,但存在专业基础薄弱,对国际展会和智慧会展的运作模式不够了解等问题,从而造成会展公司综合资质差,举办展会水平普遍不高。不少会展公司只仅靠两至三人来运营,无论从策划、创意、设计、服务等方面,还是从展会整体智慧化运作方面,都无法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提并论。

(二)高职会展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挑战

会展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各界重点讨论的话题。一些专家认为,会展是做出来的,而非学出来的。从现今行业角度来看,这一观点有失偏颇。会展行业固然重视动手和实践能力,注重实际情况的处理和解决,但亦要求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养更新要与时代需求步调一致。我国会展业的中坚力量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训,也鲜少获得国家相应部门的认证,证书的规范和标准的作用并未实现。假如一成不变地任由会展人只认真“做”,不好好“学”,上至政府部门没有专人制定正确的会展业发展规划和管理政策,下至会展公司无法策划和运营新形式、新题材的会展活动,内到无力快速提升国内会展行业发展水平,外到缺乏国际竞争力,得不到至关重要的最终话语权。

从我国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来看,专门培养会展人高端素质的培训机构稀少,高校承担着大部分人才的供给任务,而其中以培养职业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更是首当其冲,但高校教育在培养智慧型人才方面的建树还远远不够,与行业的结合度亦欠佳。与国际接轨、与科技接轨是现阶段我国会展高端人才所需素质,通过高校职业教育使学生拥有智慧化视角的国际组展和参与展会运作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我国会展机构时常采用组织员工远赴国外、参加国内高级培训班等方式来学习。例如东盟博览会曾在2005年派遣50人赴英国伍斯特大学和桑德兰大学留学1年,这50人学成归来后不但为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大大增强了广西博览事务局的竞争能力。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不仅应为在校学生提供更为高端且接地气的教育服务,也须在会展行业的社会培训上下一番苦功。

三、杭州高职会展专业教育应对会展业智慧化的策略建议

(一)充分认识培养智慧信息化会展人才的重要性

人才培养是所有产业竞争中的核心因素,只有出类拔萃的会展人才才能打造出优秀的品牌会展项目,只有智慧信息化会展人才才能使我国会展项目的科技含量走在世界的前列。针对现今的会展智慧信息化人才匮乏,首先需政府、高校、相关社会组织三方紧密合作,完善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机制,激励高校培养懂经济、懂策划、懂技术、懂宏观管理的高级人才,运用网络、信息和物联网等技术建立智慧型会展组织,有效形成关键应用具创新、资源建设具特色、优化服务具突破的良好信息化环境;另一方面,政府、高校及企业也可以用教育、薪金、福利等手段引进外地的复合创新型会展专业人才,充分吸收各地会展业的成功经验,将先进的创新机制和管理理念带入杭州,促进杭州发展智慧会展业的长久发展。

(二)智慧教育和智慧会展双管齐下

智慧教育是智慧会展人才建设的绝佳伙伴,既是教学的优良工具,也是智慧科技理念的有效植入渠道。适应智慧会展发展的雨课堂便是一个成功案例,其中的智慧教室解决方案核心功能包括课堂签到、课堂练习、课堂提问、课堂测验以及远程发送信息和文件等功能,能够轻松统一管理及调度课程资源,便捷了中国学生课堂的教学互动,并在会展专业学科教育资源服务的基础上达成了自主学习和同步教学的功能[4]。

(三)把握会展人才市场需求的风向标

会展高职院校是会展人才培养的基地,是人才市场的供应方。因此,把握好会展人才市场需求的风向标,建立研究市场、瞄准市场、适应市场的教育和实践机制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切不可以闭门造车的方式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撰写专业教学大纲或拼凑专业教学内容[5],应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道路。会展工作角色繁多,每一个展会活动都可能存在成百上千个环节,展会要取得成功,角色与角色之间,环节与环节之间都需要沟通顺暢。此外会展属于创意产业,时时刻刻都处于创新的状态,这也意味着会展从业人员需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不断学习的能力。

(四)教师培养、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与行业智慧化接轨

会展高职院校应在教师培养、课程设置及实践环节上与行业亲密智慧化接轨。会展行业较强实践性决定了会展专业教学一定要做到学以致用以及充分实践。首先,会展专业教师应具备一定程度的行业背景;其次,要结合行业的最新发展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最后,实践教学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宜开展课堂模拟情景训练,依托本地会展行业,在教学上单独安排一些实训周,参加会展短训项目。传统思维下,“工作责任心和合作精神”是会展从业人员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其他的应具备的重要能力还包口头和书面的沟通能力、注意细节的能力、在压力下工作的能力、分析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技术能力等。当然,高职会展教育工作者应密切关注智慧会展所应用技术,在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的前排上适当增减教学内容。

(五)会展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更新

我国会展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而会展智慧化进程时不待人。因此,无论是高校、企业还是政府机构都需联合国内外知名会展机构,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和实践。此外,可举办或参与会展高端人才培训班。会展培训应以系统的理论内容为主,以研讨会形式做一定辅助;再者,定期化培训为最佳,长短期培训、内外培训相结合。会展专业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社会培训之机会与其他会展机构互通有无。我国已有部分会展高端人才培训活动名声鹊起,如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联合主办的“注册会展经理培训”,中外会展杂志社和中国商业联合会共同举办的“会展职业经理人培训班”等。这些新的会展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加快了我国整体会展行业人才的成长速度,也给会展行业本身提供了新的思路。

发展智慧会展为杭州的智慧产业发展提供了平台,是杭州智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合格的会展智慧化的智慧型人才是杭州高职院校重大机遇与挑战。杭州会展高职院校应抓住难得的时机,在积极培养人才时,仔细分析现状,及时发现不足,弘扬杭州品牌展会优势,并制定相应的科学合理的教育发展策略,将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代信息技术理念合理引入展会专业教育中[6]。智慧会展业的联动性日益显现,并与杭州智慧城市发展互为促进、共同进,相信在会展高职教育界的共同努力下,杭州智慧會展经济的发展步伐会迈得更快、更高、更有力。

参考文献:

[1]  施永胜,沈杨根.借智——杭州市发展智慧会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会展,2015(3):74-75.

[2]  施永胜,沈杨根.杭州市发展智慧会展的实践与思考[J].探索,2015(1):38-39.

[3]  腾道外贸资讯.@所有人,首次“线上”广交会将这么办![EB/OL]. https://tendata.cn/news/news2488.html,2020.04.14.

[4]  费圆苑.基于智慧会展时代背景下高职会展的雨课堂构建[EB/OL]. https://wenku.baidu.com/view/0cc356fe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bc.html,2018.07.31.

[5]  张兴军.革命与颠覆,智慧教育的未来之路[J].中国经济信息,2015(11):26-27.

[6]  刘枭.“互联网+”时代下福建省智慧会展产业发展模式创新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7):250-252.

作者简介:王贇(1983-),女,硕士,研究方向为会展策划与管理。

(作者单位: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