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经济化视阈下我国新型再生资源企业模式分析
2020-06-11李若彤刘庆华
李若彤 刘庆华
摘 要:新型再生资源企业随着我国垃圾分类事业推进不断涌现。基于市场化经济视阈,首先分析新型再生资源企业发展背景和可回收物回收现状,其次剖析传统再生资源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随后对新型再生资源企业的特点进行描述,最后总结出两类企业的运营模式。
关键词:再生资源 企业模式 可回收物
一、新型再生资源企业发展背景
从联合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框架》到发改委提出《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到《“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有序推进。如今中国,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成为社会共识,协调社会、经济、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问题成为重中之重。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日益凸显,实为有待发掘的“城市矿山”。近年来,我国大力加强环保监察力度,大力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逐渐规范、取缔传统回收站点。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模式的不断创新成为再生资源行业的新动力。再生资源行业逐渐走向规范、稳健的发展道路。
二、我国可回收物回收现状
按再生资源品类划分,我国再生资源主要包括废塑料、废纸、废旧纺织品、废玻璃、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轮胎、报废汽车、废弃电子产品、废电池等十大类别。
当下我国不易回收的再生资源丢弃现象严重。回收企业狠抓经济效益的同时置社会效益于不顾,“利大抢收,利小少收,无利不收”的现象普遍存在。传统回收企业普遍集中于废钢铁、废铜、废铝、废纸等收益较高的再生资源,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又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虽然涌现出众多环保产品,但“重回收而轻处理”的运营,使得企业在前端垃圾分类上的努力付诸东流。此外,我国传统可回收物回收链冗长,回收物逐级加价,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传统再生资源行业的问题
(一)管理法规、行业标准欠缺
当下再生资源行业管理真空、回收渠道混乱,严重影响公共安全。我国尚未发布各类再生资源企业生产技术标准,当下回收网点无序发展、市场秩序混乱,导致大量可再生资源流失、再生后的资源质量缺乏保证。
(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18)》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数量达9万多家,回收行业从业人员约为1200万人。但绝大多数废旧物资回收加工企业严重缺乏深度加工的能力,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利润空间小。从业人员能力低下导致技术缺乏、处理质量低下,提高行业总体素质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回收利用率低
当前我国垃圾回收产业形势严峻,垃圾山现象在各个城市随处可见,虽然涌现出众多环保产品,但“重回收而轻处理”的运营,使得企业在前端垃圾分类上的努力付诸东流,总体的回收率尚不足14%。城市生活垃圾的有效“资源化”问题亟需解决。
四、新型再生资源企业的特点
(一)与传统回收企业的差异
我国大力推进垃圾分类事业,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倍受关注,新型回收企业在垃圾分类的宣传过程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与传统回收企业相比,新型再生资源企业利用现代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创建线上监控平台,对企业自身的运输车辆、工作人员以及可回收物的数量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此外,摒弃传统回收的分散化分级回收特点,对可回收物进行包含“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全链条处理。
(二)新型再生资源企业的分类
新涌现的再生资源企业主要有智能回收机企业、新型回收企业两种。两者的标志性区别在于,智能回收机企业在居民投放端放置智能回收机作为容器进行各类可回收物的收集,新型回收企业在社区设置回收站点,无投放容器,居民将特定类可回收物送至回收站点。其次,智能回收机企业通常由手机APP进行使用,由此使用者更多为熟悉手机操作的年轻人。新型回收企业无需APP,使用者更多为老年人以及环卫系统工人。此外,智能回收机用户通常少量多次投放,而居民将可回收物送往新型回收企业站点通常多量少次。
五、新型再生资源企业模式分析
(一)新型回收企业
在前端,采用城市合伙人的形式与当地产業地产进行合作开设便民服务站与分拣中心,居民可在提供可回收物时获得返现与积分卡相应积分,通过积分可换取相应积分额的商品。在中端,拥有特定运输车辆运输至分拣中心,同时大数据平台进行实时监控,企业邀请回收加工企业入驻分拣中心提供初步处理技术支持。在末端与利废企业进行合作,将经过收集、初步处理的交由利废企业使得可回收物得以循环利用。
(二)智能回收机企业
在前端,用户通过手机APP使用设备,智能回收机在自主分类、识别、回收之后及时返利,部分企业也可选择爱心捐赠的方式。在中端,利用大数据平台监测回收状况,并及时将初步处理的可回收物运输到分拣中心,做到精准的清运回收。末端与下游企业进行合作,部分企业可将可回收物自行处理。多数智能回收机与政府进行合作,承担政策宣传、解决垃圾分类问题的义务,同时政府提供补贴、进行项目扶持。
参考文献
[1]赵雪梅.以共建共享绿色产业链推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构想[J].环境保护,2018,46(07):52-55.
[2]綦文生.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策略探讨——以循环经济为视角[J].人民论坛,2014(14):90-92.
[3]刘光富,鲁圣鹏,李雪芹.中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问题剖析与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12(08):64-69.
[4]商务部《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18)》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