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仲相齐的“阴谋论”

2020-06-11程念祺

南方周末 2020-06-11
关键词:鲁庄公鲍叔公孙

程念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宋本《管子》书影。

管仲,字夷吾,春秋时齐国人。齐国是太公吕尚的封国。周成王时,管叔、蔡叔作乱,淮夷叛周。周公赋予吕尚征伐“五侯九伯”的权力,大大提高了齐国的地位。周室东迁,郑武公、庄公先后为周朝卿士。郑国的国力,是当时黄河下游诸国中最强的,又仰仗着辅佐周天子这一政治优势,事实上成为中原诸国中的小霸。庄公死后,郑国发生内乱,开始衰落,齐国继之而起。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深得伯父齐僖公的喜爱。襄公即位后,对这位堂弟却很冷淡。公孙无知便与大夫连称、管至父勾结,在襄公出猎受伤时,趁机攻杀了他。公孙无知自立为君,不久,又为大夫雍廪所杀。那时,襄公的弟弟,公子纠逃亡在鲁,公子小白逃亡在莒。鲁庄公要送公子纠回国继位,却被公子小白捷足先登。公子小白就是历史上的齐桓公。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事情,但其中关于管仲相齐,有一段阴谋论,仔细嚼味,并非完全是无稽之谈。事情的经过如下:

公孙无知窃取齐国的君位,跟公子小白一起出逃的,是大夫鲍叔牙;跟公子纠一起出逃的,是大夫管仲、召忽。桓公自莒归国时,管仲和召忽带人在半道截杀他。管仲一箭射在桓公腰带的金属搭绊上。桓公顺势倒地,管仲误以为一箭射死了他,就派人去向公子纠复命。公子纠听说桓公已死,行动放缓了,使桓公抢先回到齐国。在齐国最有势力的贵族国氏、高氏的支持下,桓公夺取了君位。之后,桓公以强凌弱,威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并交出管仲和召忽,说要亲手杀了这两个人解恨。

鲁庄公身边有一个叫施伯的人,认为桓公不是要杀管仲,而是要重用他。他劝鲁庄公把管仲杀了,庄公没有听他的。桓公要亲手杀了管仲、召忽解恨,本是情理中事。在讲这个故事的人看来,鲁庄公如果把管仲杀了,或是拘押不放,历史就会是另外一番样子。但是,有一种阴谋论,说的是鲍叔、管仲和召忽,是极好的朋友,都抱有辅佐齐君,稳定、强盛齐国之志。他们共同认为,齐襄公之后,齐国的国君就是公子纠。召忽因此建议,大家合力去辅佐公子纠。但管仲认为,国人对公子纠的母亲和公子纠本人并无好感,同情母亲已经过世的公子小白,所以公子小白也还有机会,也该有人去辅佐他。于是,鲍叔牙就到了公子小白身边,管仲、召忽则去了公子纠那里。这个情节,《左传》和《史记》没有记载,很像是后人的附会。但是,《史记》上记载得很清楚,桓公当时向鲁庄公“请得而甘心醢之”的,是管仲和召忽二人。召忽在公子纠被杀后,就自杀了。《左传》和《史记》都说,召忽是为公子纠而死的。

据管仲说,他年青时与鲍叔牙合伙经商,赚了钱自己总要多占;鲍叔牙知道他穷,所以从不计较。可见,鲍叔不仅为人慷慨大度,与管仲的关系也是极好的。这么好的朋友,各自的政治圈子却是对立的。若无某种特殊关系,恐怕说不通。再说,管仲射桓公的那一箭,明显是要置桓公于死地。鲍叔牙不但不以为意,还竭力向桓公推荐他。若非脚踩着两只船,这也是难以理解的。何以见得公子纠一旦夺取君位,对鲍叔牙就不是祸呢?

从来少数人之间的密谋,很少会有被公开的。传闻也者,信者信之,疑者疑之。召忽的自杀,是出于畏罪,或者良心发现,还是义无反顾地尽忠殉节,都未可知。但是,管仲不畏罪,愿意作为囚犯被引渡回齐国,却是值得推敲的。据《左传》记载,鲍叔牙去鲁国押解管仲之前,并未得到桓公不杀他,并重用他的许诺。那么,他主动要求回齐国,就是一步极险的棋,无异于向死求生。《史记》上说,鲍叔牙是在先已得到桓公的许诺后,才去鲁国押解管仲回国的;所以,一进入齐国境内,在一个叫堂阜的地方,鲍叔牙就将管仲开释了。显然,太史公的讲法,要合理得多。而且,鲍叔之所以能够说动齐桓公,除了说自己和高傒氏(齐国最大的贵族)只能帮助桓公治齐国,而不能帮助桓公称霸之外,还特别强调,像管仲这样的人才,他在哪个国家,就能使哪个国家称霸。“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这是鲍叔的原话。桓公有称霸的野心,又极信任鲍叔牙,见鲍叔如此推崇管仲,接受他的建议,就显得理所当然了。他哪里想得到,像鲍叔牙这样的忠厚之人,其实也脚踩两只船呢。

以上是说,管仲最终相齐,其中似乎有很多蹊跷。这些“蹊跷”,载在《管子》。这样的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阴谋盛行的风气。

猜你喜欢

鲁庄公鲍叔公孙
东野稷驾马车
公义与私交
鲁庄公之“鄙”和曹刿之“远谋”
公孙仪嗜鱼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选评
真诚交往,知人善荐
心底无私天地宽
丞相的爱好
与人相处,不累最舒服
公孙枝: 五张羊皮的大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