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科幻书店的毁灭为何让人如此痛惜
2020-06-11宝树
宝树
近年来,美国科幻逐渐走向衰落,科幻本身逐渐奇幻化,被关注的作品也多以女性、少数性向、族群关系等为主题
美国大选年,2020年的魔幻又一次得到了验证:5月底以来,因黑人乔治·弗洛伊德之死而掀起的抗议狂潮扩展到了全美。但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节点,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引起了与其体量不相称的关注:在事件的原发地,明尼阿波利斯的一家“雨果叔叔科幻书店”遭到示威者的焚毁。这一消息在国内外社交媒体上都引起了关注和热议。书店昔日丰富书籍的照片与今日的断垣残壁,满地飞灰,令无数人感到唏嘘。
为什么小小一家书店被焚毁,会引起如此多的关注和痛惜?
当然,首先是因为“雨果叔叔”不是一般小店,这家书店创办于1974年,是美国最早的独立科幻书店,也是最大的之一。熊熊烈焰中,超过十万本书被烧毁,其中包括许多签名版和珍本书籍,损失超过一百万美元。当然,也是因为这家书店无论如何与事件的任何一方扯不上关系,纯属是蒙受无妄之灾。
但话说回来,相信许多被洗劫的大型超市和奢侈品店都超过这个数字。至于图书方面的损耗,虽然数字巨大,但现在毕竟不是手抄本时代,最少的书籍也有几千印本,是不至于像亚历山大图书馆被毁或江陵焚书那样,让大量珍稀孤本就此绝迹的。所以,也有一些网友嘲讽爱书者的悲伤是小布尔乔亚式的无病呻吟。
其实,这种悲伤中包含着更深一层的逻辑。其他商店的洗劫是人的损失,就物品本身而言,许多倒也能物尽其用。面包仍然会被吃掉,手机仍然会被使用,奢侈品也会被珍藏或转卖。如果“雨果叔叔”是被劫掠,大部分书籍被人抢走,拿回家去阅读或收藏,倒也不会令人觉得太可惜。但谁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任何一次动乱中,人们最不在乎的就是书籍这种精神产品。十万部书籍,白白地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当然,在混乱中消失的东西也是不少的,比如有整整一座大楼化为灰烬,账面上的损失毫无疑问远远大于一家小书店。我们不能说,书店的“精神财富”一定胜过大楼,因为很多地方不可比拟。但大楼是通用的,除了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建筑,其实用功能完全可以被街对面的另一座大楼所替代。书店虽然也不是独一无二,如果是一般的新书店,常见的连锁书店,不难在几个街区外找到相去无几的另一家,但“雨果叔叔”又是一种相当特殊的书店,恐怕要到几千英里外的另一个州才可能找到规模和水准类似的独立科幻书店,而且也不可能太相似。
作为科幻作者,笔者近十多年来访问美国,走访过东西海岸不少大小书店,深知科幻书店的特殊性。科幻(一般也包含奇幻)图书出版在美国非常繁荣,一年有数千种,是中国的数十倍。但如果到一般书店去找科幻书,顶多只能买到长销的经典和一些名作家的新作,即使是大书店,一般也就能放上三五个书架,其中相当一部分又被乔治·马丁、斯蒂芬·金等大咖占据,稍微小众一点的作家就难觅身影。
所以,资深的科幻迷往往很难找到想要的书。独立的科幻书店虽然门面稍小,但一进去铺天盖地都是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幻想类书籍,最近的新书应有尽有,数十年前绝版的旧书也经常能遇到。这些书店既少(往往一座大城市只有一家),也无法相互替代,比如某套年代久远的太空歌剧系列,可能只有这家有全套,而其他店只有一些散落的孤本。虽然现在很多书籍也可以通过网络购买,但到那里“找到组织”的幸福感却是难以言喻,更不用说,可以在那里邂逅许多之前想不到,也从未听说过的奇妙作品。
美国这类科幻书店也带有强烈的怀旧色彩。自从1920、30年代以来,英语科幻长期繁荣,近百年间,涌现的科幻作家和作品不可胜计。不过恰恰是因为不断后浪推前浪,稍小众一点的作家,稍久远一点的作品都没有再版的机会,大部分公立图书馆也未收藏,往往只有在这些书店中才能见到。这些作品的价值不必太高估,许多也的确有粗制滥造之嫌,但种种奇思妙想,一个个神奇的世界,仍然有着自身独特的吸引力。一个科幻书店中汇集了无数这样的世界,正如一个璀璨万千的银河系。
只不过,这是一个衰老的星系。近年来,美国科幻逐渐走向衰落,一方面科幻本身逐渐奇幻化,被关注的作品也多以女性、少数性向、族群关系等为主题。年轻一代的作家,也越来越对传统科幻举起反帜,认为充满了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引起内部的纷争与撕裂。另一方面,无论怎么转型,也越来越难以吸引更年轻的读者。科幻大会大都是中年以上的人群参与。在签售现场,我曾看到不少星云奖雨果奖得主干坐桌前,也没有几个读者来签名。
因此,发生在这家书店身上的飞来横祸,又和科幻内部的困境遥相呼应,而对应时代精神的变迁,极令人慨叹。这家科幻书店的毁灭,在现实的巨大损失外,也带上了强烈的象征色彩,象征着那些曾在过去闪耀的无数神奇未来,终于也随风而逝。“我见过战舰在猎户座旁中弹熊熊燃烧,我见过通信光束闪烁着穿过星门,这一切都将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中,一如雨中的泪水,死亡的时刻到了。”
(作者系科幻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