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演义》是怎么修改历史的

2020-06-11刘勃

南方周末 2020-06-11
关键词:演义默契周瑜

刘勃

作品是作家和特定读者之间的默契,《三国演义》显然和身在江湖而神往庙堂的读者最相知莫逆。当年鲁迅、胡适他们瞧不起《三国演义》,就是学问太好,对人情洞察太深,因此也就缺少了这种默契

《三国演义》对历史的改动,不在于吹捧了谁或贬低了谁。因为具体的人物评价,本是最难说清的。比如说,《三国演义》说诸葛亮善于用兵,算不算改了历史? 历史爱好者自己能打起来,单纯的小说迷,根本插不上话。

真正的大改动,反而是一些比较宏观的设定。

第一是模糊时代特征。

东汉以来,最讲究阀阅,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绝大多数出身都不低,包括一些被嘲笑门第寒微的人物,都够现在的中产仰望的。《三国演义》把英雄们写得一个个好像白手起家,完全没体现时代特色。——但是,这么处理,对明清时代的读者和听众来说,亲切好接受。明清社会的阶层流动性,比后汉三国强得多,听书看书的,大多是渴望“发迹变泰”的小市民和底层文人,生来就是大人物的人生,太不方便他们代入了。

第二是随意处置地理方位。

演义从黄巾之乱开局。历史上,平定黄巾的战争中,刘备大概未出河北战区。《三国演义》先虚构了刘备去支援颍川的情节,然后又让刘备去了宛城。

作者用意倒不是为了吹嘘刘备功绩之大,和民间早有流传的张飞“曾破黄巾兵百万”的故事比,演义夸张刘关张的战功,算是相当克制。重要的是,刘备到了颍川,就和曹操有了交集,小说里最重要的两个阵营,在第一回里就同台亮相。去宛城,则是为了让刘备又遇到孙坚,也给东吴人物一开头就安排个出场机会。

这么设计,人物关系比起史实来,立刻显得紧凑得多了。有朋友说,现在电视剧里,喜欢让男女主人公第一集里就来段对手戏,和这个思路其实很相似,看来大众文艺的趣味,真是稳定得很。至于河北和颍川、宛城是各自独立的战区,距离并不近,刘备这支部队跑来跑去后勤问题怎么解决,不在作者考虑之列。

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行程颠三倒四,真实的地理空间内绝不可能,是现在三国迷常说的笑话。嘲笑作者没常识容易,但是,过去的广大读者需要这个常识吗? 过五关好看,就在于每一关有每一关的风险和挑战,这一关究竟在哪里,真无所谓的。也就是现在义务教育普及了,好点的初中生地理知识就胜过古代一般文人,大家才都嘲笑演义把关羽写成路痴了。

第三是简化人物形象,也简化人物关系。

注意,不是粉谁黑谁,而是简化。现实中和历史上的人,每个人都有丰富的内心的复杂的想法,要按照文学评论术语来讲,都是所谓“圆形人物”。但这个真相端到读者面前,一般人真消化不了,会在密集而陌生的信息轰炸下晕头转向然后掉头而去。赞叹下诸葛亮的智慧,曹操的权谋差不多了,至于袁绍、董卓、公孙瓒,还是就留着给大家刷智力优越感吧。

又比如都说《三国演义》丑化周瑜,其实历史上的周瑜未必没有志大才疏的嫌疑,是不是比《三国演义》里的高明,大可讨论,但历史上的周瑜比演义里的复杂,倒是毫无疑问的。只不过真把周瑜性格的多棱面,和周瑜在东吴是处于一种何等错综的政治关系中写出来,在许多读者那里可能吃力不讨好。相反,一个相貌俊美、性格偏激、嫉妒心强烈的人物,这在传统小说中是相当成熟的人设(罗成、白玉堂等还可以牵出一串),深受人民群众欢迎也是经受过市场检验的,于是《三国演义》虽然被改来改去,但周瑜就一直保持这么个形象。

大多数角色都是扁平功能性的,才符合大众的欣赏习惯。《三国演义》不像《红楼》那样人人圆,也不是《说唐》《杨家将》那样个个扁,圆扁搭配,或许叙述反而显得格外流畅。

作品是作家和特定读者之间的默契,《三国演义》显然和身在江湖而神往庙堂的读者最相知莫逆。当年鲁迅、胡适他们瞧不起《三国演义》,就是学问太好,对人情洞察太深,因此也就缺少了这种默契。

(作者系历史学者、大学教师)

猜你喜欢

演义默契周瑜
爆笑心理学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教养,就是两个陌生人之间的默契
逐鹰演义之战三英
周瑜与诸葛亮对诗
默契
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