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HD)患者疗效分析
2020-06-11林振德江连发陈景象陈巧彬
林振德 江连发 陈景象 陈巧彬
[摘要] 目的 探究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患者采用恩替卡韦治疗起到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于2018年7月—2019年7月所接纳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患者5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5例,常规治疗)以及观察组(25例,恩替卡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局。结果 观察组AIB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ALT、TBiL指标均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较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c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PC III、HA、LN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恩替卡韦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中起到的治疗效果较佳。
[关键词] 恩替卡韦;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20)04(a)-0045-02
乙型肝炎肝硬化病症所引起的并发症中,肝源性糖尿病属于其中一种最为常见的并发症,由于乙肝病毒在一定程度会抑制、抵抗患者的胰岛素,因此该病会造成患者血糖呈现上升状态[1]。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会导致患者肝损伤、肝硬化病情的进一步加重,使其呈现恶性循环状态。目前临床对于该病症所提倡的是积极控制患者血糖,并进一步对乙肝病毒的复制状况进行抑制。该研究2018年7月—2019年7月则是对恩替卡韦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中的干预效果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于该时段内所接纳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平均年龄(54.27±5.82)岁;将所有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53.21±3.15)岁]以及观察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52.69±3.28)岁];两组患者均符合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诊断标准,且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对该次研究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该院伦理委员会对此完全知情并批准该次研究。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实行不同的治疗模式进行干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模式,观察组患者则采用恩替卡韦治疗,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2.1 对照组 仅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干预,其中包括对患者饮食习惯进行合理控制,给予其常规乙肝肝硬化治疗和降糖药物的运用,以12月为1个治疗周期。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基于对照组上来实行恩替卡韦治疗:每日给予患者1次恩替卡韦胶囊(国药准字H20130031)。口服治疗,用药量为0.5 mg/1次,以12月为1个治疗周期。
1.3 观察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变化、糖代谢指标变化、肝纤维化指标变化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功能指标变化
观察组AIB指标为(38.91±5.48)g/L,对照组AIB指标为(32.18±5.62)g/L,两组数据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87,P=0.001);观察组ALT指标为(51.35±14.24)U/L,对照组ALT指标为(72.79±19.68)U/L,两组数据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3,P=0.001);观察组TBiL指标为(26.52±5.82)μmol/L,对照组TBiL指标为(40.26±6.81)μmol/L,两组数据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69,P=0.001)。
2.2 糖代谢指标变化
观察组空腹血糖为(6.12±0.55)mmol/L,对照组空腹血糖为(6.79±0.68)mmol/L,两组数据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0,P=0.004);观察组餐后2 h血糖为(9.21±1.36)mmol/L,對照组餐后2 h血糖为(10.49±1.50)mmol/L,两组数据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7,P=0.003);观察组HbA1c为(6.58±0.85)%,对照组HbA1c为(7.59±0.93)%,两组数据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8,P=0.002)。
2.3 肝纤维化指标变化
观察组PC III为(141.11±25.02)μg/L,对照组PC III为(182.46±32.38)μg/L,两组数据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53,P=0.001);观察组HA为(243.23±45.32)mg/L,对照组HA为(288.10±50.25)mg/L,两组数据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5,P=0.002);观察组LN为(250.28±35.56)μg/L,对照组LN为(271.82±36.15)μg/L,两组数据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4,P=0.039);观察组PC III、HA、LN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肝脏对于人体而言,能够起到糖代谢并使其体内血糖水平稳定的重要作用。当人体肝脏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时,由于该病毒不断进行复制,从而导致组织出现炎症反应并进一步发展为纤维化或直接坏死,进而对肝脏造成严重损伤。而随着患者肝病的不断发展,会逐渐发展成为以餐后血糖上升为主的糖尿病[2]。
目前临床对于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相关研究资料认为胰岛素抵抗、酶活性减弱、肝炎病毒及其他复合物对肝脏和胰岛细胞造成损害等因素均会导致该病的出现[3]。而由于该病会导致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打击,且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临床对于该病所提倡的依然是积极治疗。
以往临床在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时,仅采用的是包括饮食干预、降糖药物和肝硬化治疗等常规治疗措施,虽然能够对病情起到一定治疗效果,但始终不能满足最终治疗需求。随着当下医疗水平技术的不断发展,诸多新型药物在临床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运用价值,恩替卡韦即为其中之一[4]。恩替卡韦属于当下一种新型核苷类抗HBV药物,该药物的耐药性相对较低,同时具备着更强的病毒抑制能力,能够对肝组织炎症反应、坏死状况起到明显的减轻作用。此外,恩替卡韦能够改善肝脏的糖代谢功能以及代谢糖类相关激素功能,对肝源性糖尿病起到了显著的稳定效果;由于该药物对人体造成的毒副作用相对较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肝组织损害程度的效果,实现对肝组织的保护作用[5]。相关研究资料表示,在对乙肝硬化患者实行治疗时,通过恩替卡韦的运用,能够对病毒的复制现象起到明显的抑制效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肝功能起到了改善作用[6]。此外,资料表示,在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运用恩替卡韦患者进行治疗后,除了能够对乙肝病毒复制起到抑制作用,使患者护肤正常肝功能外,同时也对肝源性糖尿病起到了明显的控制作用,具有较高的运用价值[7]。而另有资料经过临床运用后,发现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病症患者的血糖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同时也促进了肝功能的恢复。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AIB指标高于对照组,但ALT、TBiL指标均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较低;其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c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C III、HA、LN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运用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能够保障患者的肝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改善血糖控制作用,同时也让其肝纤维化指标得到明显改善效果,说明恩替卡韦临床运用效果相对较佳。
综上所述,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病症进行治疗时,采用恩替卡韦起到的治疗效果更佳,能够让患者的肝功能、糖代谢状况逐步恢复正常,改善其肝纤维化状态,具有较高的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英刚,吕春苗,陈海君,等.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疗效及生化指标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2):237-239.
[2] 李芹.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疗效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24):76-77.
[3] 张晨曦.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临床效果分析[J].北方药学,2017,14(8):77-78.
[4] 孙建华.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的效果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9):91-92.
[5] 杨军,魏敏,李艳芳.两种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的疗效比较[J].河北医学,2017,23(3):442-445.
[6] 杨君惠.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效果[J].吉林醫学,2018,39(6):105-106.
[7] 周晶,王海珍,李月翠,等.恩替卡韦对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源性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价值[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8,26(8):618-620.
(收稿日期:20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