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枢穴考

2020-06-11苏全贵曾婧纯林国华林锦德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临床应用综述定位

苏全贵 曾婧纯 林国华 林锦德

摘要:五枢穴为足少阳胆经与带脉的交会穴,在古籍记载中常用于治疗带下、月经病、阴疝、膀胱气攻两胁等病症,其临床应用主要与其归经、部位、经络的功能、表里经配穴相关,但在现代临床治疗、研究中的应用很少。总结古医籍中关于五枢穴的文献,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五枢穴;定位;临床应用;综述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20)03-0075-03

Abstract: Wushu acupoint (GB27) is the intersection acupoint of Gallbladder Meridian of Foot-Shaoyang and the Dai Meridian. As recorded in ancient books, it was often used in treatment of morbid leukorrhea, menstruation disorders, perineal hernia, bladder qi threating both rib-sides and other diseases;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was mainly related to its meridian tropism, location, functions of meridians and acupoint matching of exterior and interior meridians. However, the application in modern clinical treatment and research were few.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literature on Wushu acupoint (GB27) in ancient medical books and was of certain guidance significance in clinic.

Key words: Wushu acupoint (GB27); location; clinical application; review

五枢穴位于侧腹部,为足少阳胆经与带脉之所会,五者数之中,枢即枢纽,少阳为枢,本穴正当腰部转折之处,故名五枢[1]。五枢穴在古籍记载中常用于治疗带下、阴疝等病症,现代临床研究中较少应用。笔者以《中华医典》[2](第五版)为检索工具,以“五枢”为检索词,获取古代医籍中关于五枢穴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

1  穴名,定位

五枢穴位于腹部两侧,《说文解字》中解释“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五”从“乂”,纵横交错之意,反映了本穴为足少阳胆经(纵行)与带脉(横行)交错的位置,又“五”者数之中,当扭转身躯或跪拜五体投地时,本穴正当腰部转折之处,当人身长度之折中;对于“枢”的含义,《辞海》释为事物运动的关键;《说文解字》曰“枢,户枢也”,为中枢、枢纽;《素问·阴阳离合论》曰:“是故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指出少阳经为气机调畅之枢、表里出入之枢、上下升降之枢、津液输布之枢[3],在人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故称之为“五枢”。其名最早记载于《素问·气府论》:“足少阳脉气所发者六十二穴……胁下至胠,则日月、章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此外,《救伤秘旨·轻重损伤按穴治法》[4]中记载:“五定穴:在章门下四寸八分,即五枢穴,足少阳,属脾、肝二经。”提到“五定穴”的别称,其定位与“五枢穴”的定位相符,但记载中又提到“五定穴”属脾、肝二经,与“五枢穴”的归经不符,故是否记载有误有待进一步考证。

五枢穴定位为:侧腹部,髂前上棘前0.5寸,约平脐下3寸处[5]。通过查阅诸多历代医籍,对于五枢穴的定位较为统一,均为“带脉下三寸”或“章下寸八”,如《素问·气府论》云:“五枢在带脉下三寸,足少阳、带脉二经之会。”《灵枢·经脉》曰“五枢章下寸八”等。

2  临床应用

2.1  带下、月经病

《黄帝明堂灸经》[6]记载:“杨氏曰:带脉总束诸脉,使不妄行,如人束带而前垂,此脉若固,无带下漏经之症矣。”说明带脉在妇女月经、带下中的重要作用,带脉若固,则经、带无恙,反之则产生诸如书中所说的“女人少腹痛,里急瘛疭,月事不调,赤白带下”诸症。

郭燕文[7]、张承烈等[8]对经、带的生理、病理过程做出论述,指出均与肝、肾、冲脉、任脉、督脉、带脉等关系密切。肾为先天,肝藏血,肝肾阴阳的盛衰影响着冲、任、督、带的生理、病理功能,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虚劳》[9]中所说,“八脉隶于肝肾”。而带脉环腰一周,如《奇经八脉考·带脉篇》[10]所记载:“带脉者,起于季肋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凡八穴。”“张子和曰:‘十二经与奇经七脉,皆上下周流,惟带脉起少腹之侧……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岐,皆络带脉。”《灵枢·经别》云:“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说明了带脉与肝、肾、冲脉、任脉、督脉之间具有密切关系。月事不调、赤白带下之时,调理带脉,可影响与其关系密切的诸脉,达到《黄帝明堂灸经》所载“此脉若固,无带下漏经之症矣”的功效。五枢穴为带脉与足少陽胆经之交会穴,针、艾此穴,可达到调理带脉之功效,故《针灸甲乙经》《女科证治准绳》等皆载“妇人下赤白,里急瘛疭,五枢主之”。

2.2  阴疝

《经络全书》[11]中提到:“朱丹溪曰:疝气者,睾丸连小腹急痛也,有痛在睾丸者,有痛在带脉下二寸五枢穴旁者,或无形无声,或有形如瓜,或有声如蛙者皆是。”黄龙祥[12]通过对古医籍的系统分析,得知阴疝的主要症状为:前阴肿痛牵引少腹。《针灸甲乙经》《普济方》等均提到“男子阴疝,两丸上下,小腹痛,五枢主之”。说明针刺五枢穴治疗阴疝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一方面,根据《灵枢·经脉第十》记载:“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中“毛际”指耻骨阴毛部,说明足少阳胆经在循行过程中经过耻骨阴毛部,正合阴疝症状的部位,取五枢穴,符合“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针刺取穴原则;另一方面,《灵枢·经脉第十》也提到:“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素问》中也提到“疝专主肝经,与肾经绝无相干”,说明了肝经在阴疝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肝经与胆经为表里经,取胆经的五枢穴治疗肝经的病症,符合针刺时“表里经配穴法”的原则。五枢穴位于侧腹部,如明代《仁术便览·疝病》[13]所载:“睾丸连小腹痛者是也。有睾丸痛者,有痛在五枢穴者。”五枢穴位于阴疝疼痛的部位,具有“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功效。

2.3  膀胱气

《黄帝明堂灸经》记载:“五枢二穴,在带脉下二寸,水道傍一寸半陷者中,灸三壮……主膀胱气攻两胁也。”《针灸资生经》[14]曰:“五枢疗膀胱气攻两胁。”可以看出,五枢穴可以治疗膀胱气。对于膀胱气,《杂病源流犀烛·膀胱病源流》[15]提到:“膀胱气,膀胱经病也。其症小腹肿痛,必小便秘涩。”不难看出,膀胱气的主要症状为小腹肿痛,小便困难,该病虽为膀胱经所主病症,但胆经在循行过程中“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膀胱气攻两胁,正中胆经循行位置,五枢为胆经腧穴,位于侧腹部,正合“经脉所过”“腧穴所在”的针刺取穴原则。

2.4  带脉腰痛

《难经·奇经八脉》云:“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脉经》云:“诊得带脉左右绕脐腹,腰脊痛冲阴股。”可见带脉的病变常可引起以腰背痛连及大腿内侧为主要临床特点的腰痛,而薛卫国等[16]通过针刺五枢穴等治疗带脉腰痛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通过分析发现,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症状与“带脉循行路线”“带脉病候”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一方面,《难经》中说:“带脉者,起于季肋,回身一周。”带脉环行腰部一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针刺取穴原则,取足少阳

胆经与带脉交会的五枢穴,可治疗带脉经过部位的病症;另一方面,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穴位近治作用取穴原则,五枢穴位于侧腹部,可治疗带脉腰痛。临床中,根据《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等记载,针刺五枢穴治疗带脉腰痛时,常需配合艾灸。

2.5  中风、偏风

对于中风、偏风,《金匮要略》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素问·风论》云:“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为阳邪,清扬开泄,风邪为病,易袭阳位,多犯阳经,犹如《黄帝内经素问集注》[17]曰:“少阳主枢而为游部……游行于外内阴阳之间。外内皆有所居之部署。”足少阳胆经为半表半里之经,可调表里阴阳之气,不论风邪由表入里直中脏腑,或邪气由里出表出于体外,均以胆经为枢纽,闫朝升等[18]通过回顾分析古代医籍中针灸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症的用穴规律时发现,足少阳胆经的经穴使用率占到了31.27%。禹善旭[19]通过对现代文献的研究发现,临床中采用足少阳胆经治疗中风偏瘫、偏头痛的文献分别达到了295篇和279篇,还发现了5篇单用五枢穴治疗中风偏瘫的文献,说明足少阳胆经在治疗中风等风病时的重要地位。五枢穴为足少阳胆经的经穴,刺之可达到调节胆经经气的作用,故《圣济总录》《普济方》等均提到将其用于中风、偏风等的治疗。姚恒[20]通过针刺五枢、带脉、维道等穴,治疗中风后核心肌群运动功能障碍,取得一定疗效。

2.6  肩背痛、关节疼痛

在古代文献记载中,五枢穴常可用于肩背痛、背心红肿痛、脊强反折、瘛疭癫疾、头重等,如《玉龙赋》记载“肩脊痛兮,五樞兼于背缝”;《经穴汇解》曰“按《玉龙赋》曰,肩脊痛兮,五枢兼于背缝”;《神灸经纶》曰“背心红肿痛,肩井、肺俞、风门、五枢”;《灵枢·经脉第十》记载:“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循行经过头、颈、肩胛等部,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五枢穴乃胆经之经穴,可治疗其所经过部位的病症,如肩背痛、关节疼痛等。

3  小结

五枢穴的临床功效主要与其归经、部位、经络功能、表里经配穴相关。其治疗的临床病症主要为四类:⑴其为足少阳胆经、带脉的经穴,可用于这两条经脉经过部位的病变,如带下病、月经病、带脉腰痛、阴疝、肩背痛、关节痛等;⑵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为表里经,根据“表里经配穴法”,取胆经的五枢穴可治疗肝经的阴疝病症;⑶胆经为半表半里之经,可调表里阴阳之气,取之可治疗风邪侵袭引起的中风、偏风等病症;⑷五枢穴位于侧腹部,取之可治疗穴位旁“膀胱气攻两胁”的病症。

参考文献

[1] 高忻洙,胡玲.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86.

[2] 裘沛然,邓铁涛,王永炎.中华医典[M/CD].长沙: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14.

[3] 胡济源,张向伟,柳红芳.论“少阳为枢”的理论内涵[J].环球中医药,2018,11(12):1913-1915.

[4] 赵廷海.救伤秘旨跌损妙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

[5] 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4.

[6] 窦桂芳.黄帝明堂灸经 灸膏肓腧穴法 子午流注针经 针经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7] 郭燕文.冲任督带与妇科疾患[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86,3(2/3): 88-90.

[8] 张承烈,赵升.调补奇经法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2,6(6):27-28.

[9]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苏礼,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10] 李时珍.濒湖脉学 奇经八脉考[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1] 沈子禄,徐师鲁.经络全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

[12] 黄龙祥.经络学说研究的新发现及其对生命科学的启迪[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4):241-244.

[13] 张浩.仁术便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14] 王执中.针灸资生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15]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M].田思胜,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6] 薛卫国,林彩霞,马惠芳,等.以带脉理论辨治软组织损伤性腰痛[J].按摩与导引,2009,25(9):2-4.

[17] 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张国中,方向红,点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18] 闫朝升,李丹,隋思逸,等.基于多维数据分析技术探析古代针灸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症的用穴规律[J].中医药学报,2015,43(4):22-27.

[19] 禹善旭.基于现代文献的足少阳胆经经穴应用规律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

[20] 姚恒.电针带脉治疗中风后核心肌群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7.

(收稿日期:2019-10-10)

(修回日期:2019-11-20;编辑:魏民)

猜你喜欢

临床应用综述定位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难与易
巧用“余数定位”,突破周期函数的计算问题
浅析涌泉穴
渭南地区道地药材沙苑子应用研究
理想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