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十二章 “文化大革命”十年的经济工作

2020-06-11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压电铁矿矿石

六、 大打矿山之仗

矿山是发展钢铁工业的基础,也是我国钢铁工业最薄弱的环节,至今依然如此。大打矿山之仗是“文化大革命”中经济工作部门抓的一件大事。

按照“四五”计划纲要,1975年上限是要完成钢产量4000万吨,生产能力要达到5000万吨。完成这个规划的矿石在哪里?當时,已拥有高炉6万多立方米,因缺少矿石使炼钢能力不能全部发挥;全国17个重点钢铁企业,只有本溪钢铁公司、攀枝花钢铁公司的矿石够吃;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海、天津、西藏除外)的地方中小钢铁企业,只有10个省的矿石可以吃饱,但还不能都吃精料。山西(包括太原钢铁厂)高炉94座、容积4025立方米,因矿石短缺,一半以上的高炉闲置在那里。湖南建设了13年、投资3亿元建成的湘潭钢铁厂,靠的是从海南岛调运矿石维持生产。对此,毛主席有一段很形象的比喻:在革命战争中我们曾说过,人是要吃饭的,看来,炼钢也是这一条,它“吃饭”就是要吃矿石,高指标就是忘记了这个最简单却是千真万确的道理。

1970年1月13日,周总理在接见全国计划会议领导小组成员时指出:搞钢铁首先要搞矿山。他说,冶金工业,第一是矿山,第二是轧钢(提高出材率),第三是质量(包括品种)。1970年2月,周总理提出冶金企业要大打矿山之仗。他说,现有的6万立方米高炉需要矿石1.2亿吨,但眼前只有0.8亿吨。如果有矿石,今年产钢就不是1700万吨,而是3000万吨。周总理说:大打矿山之仗,找矿是第一任务,地质工作要跟上。他听到江西地质队找到了一个大盐矿,非常高兴。江西发动群众找矿、报矿,结果找到盐矿了。周总理要求冶金部抓矿山、抓原料工业,下决心打好矿山之仗。他说:“大打”,一是人的因素,要有人力;一是物的因素,矿山设备(包括探矿设备)要跟上去。这两年要下苦功夫把矿山搞上去。

周恩来总理关于“大打矿山之仗”的号召,各地区和有关部门都认真做了传达和贯彻。矿山建设逐步展开,不仅有铁矿、有色金属矿,还有煤矿、磷矿、硫铁矿和水晶石矿等。四川省渡口市组织3万人马大战朱家包包铁矿;本溪钢铁公司歪头山铁矿、首钢迁安铁矿相继投产;山西峨口铁矿、邯郸矿山基地、甘肃酒泉镜铁山铁矿等相继开工建设。与此同时,冶金矿山的科研工作也相继展开,如红铁矿的选矿、多金属共生矿的选矿,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冶炼试验,白云鄂博稀土元素、稀有金属和铁矿共生的多金属矿的选矿技术等。我国铁矿资源中富矿很少,大多是贫矿,主要是鞍山式磁铁矿,品位在27%—28%。在这期间通过技术改造,采用细筛再磨强磁选新技术,提高到67%—68%,解决了大问题。1971年8月23日经国务院领导批准,成立矿山设备办公室,由徐良图任主任,谢北一、沈鸿任副主任,编制25人,办公地点设在物资部。主要职责就是抓矿山生产用的采、选、烧等设备的研发和制造。

大打矿山之仗,成绩斐然。1971年比1970年,新增铁矿石生产能力2000多万吨,总生产能力超过1亿吨,增产铁矿石1725万吨。

为了总结铁矿会战经验,冶金、地质两部门邀集全国著名地矿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代表聚集一堂,于1970年12月召开了全国铁矿科学讨论会。在“文化大革命”那种混乱的局势中,在知识无用和广大知识分子被冲击、被批判的情况下,召开这次会议,意义深远。会上,与会专家热烈讨论,各抒己见。我在会上作了题为《根据我国资源特点,搞好铁矿地质工作》的讲话。我充分肯定了几年来铁矿地质工作会战的主要成绩,并指出,我国今后的地质工作任重道远,整个地质工作的成果还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为了完成国家“四五”规划纲要,1971年11月,国家计委地质局(即“文化大革命”前的地质部)召开了抓革命促生产会议。我主持了这次会议。这个会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举行较早的抓革命、促生产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周总理支持李四光出来工作。李四光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我国第一任地质部长,也是我在北大读书时的老师。“文化大革命”初期遭受两派冲击,处境十分困难。周总理对李四光十分关心,他借这次会议特邀李四光到会并讲了话。李四光的境遇于是有了改善。回想起来,周总理的工作艺术实在是十分高超。

周总理着重指出,开发矿业,地质工作要先行。他说:这么大的地质队伍,要向地球开战。你们这次会议开得不错。全国计划会议以后,在今年的专业会议中是最后一个,而这个专业,是个先行专业。搞工业没有资源不行。资源有两类:一类是农业的,有各种经济作物,我们人类社会传下来很多品种,当然还要增加;另外一类是矿产,从古石器时代以后开始利用,到铁器时代金属使用很多了。矿产真正大发展还是搞工业化的时候,在中国也算上百年了,但是爬行的,因为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地质队伍国民党时期留下来200多人,那么一点钻机,我们现在和那时比,有很大不同。但是尽管我们队伍强大了,物质力量增加了,还是要人掌握机器,如果人的思想不革命化,还是不行。这次会议要把地质工作提上去,成为先行部门。

在这次会议的推动下,国家计委地质局还加快了开发水晶矿、发展水晶生产的步伐。在大打矿山之仗的热潮中,我们就勘探和开发水晶矿源、扩大水晶生产、满足军需民用,专门作过调查,并曾以国家计委的名义发出开发水晶矿源、扩大水晶生产的若干文件,要求在地质、开采、选矿、收购、加工以及价格调整过程中,合理地利用和保护矿源,充分发挥中央、地方积极性,发动县、社群众寻找和开采水晶矿,特别要积极地在“大三线”地区寻找新的后备产地,加速勘探。地质工作要实行专业队伍与群众报矿、查矿相结合。打破传统水晶地质成矿理论的束缚,贯彻执行大中小矿并举,以中小为主,多找富矿的方针。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回收伴生水晶矿品,凡有伴生水晶的矿山,都将综合开采伴生水晶列入生产计划。

水晶的用途十分广泛。水晶分为压电水晶、熔炼水晶两大类。压电水晶薄片在电荷作用下能够产生机械震荡,而且频率十分稳定,是制造各种电讯设备的重要原料。人造地球卫星、导弹、火箭、飞机、舰艇、雷达、电子计算机,以及各种远距离操纵、跟踪、导航等设备,都必须装有压电水晶制造的谐振器,才能稳定、精确地工作。压电水晶还具有透过红外线、紫外线的性能,因此也是制造各种光谱仪、分光光度计等光学仪器的重要原料。由于压电水晶用途广泛,资源稀缺,一些西方国家把它作为重要战略物资储备。据介绍,美国到1969年共储备压电水晶2335吨。我国“一五”期间,被苏联拿走优质压电水晶晶体420吨。熔炼水晶主要用于石英坩埚、石英舟、石英栅等高级石英玻璃制品,具有纯度高、强度大、耐腐蚀、热稳定性能好等优点。国防、石油、冶金、化工、电子等部门都需要这种材料。

我国水晶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江苏、江西、四川、新疆储量较多,广东、广西次之,其他各地还有些分散、零星的小矿。湖南瑶岗仙钨矿、吉林通化二密铜矿都有伴生水晶矿。我国从1954年开始普查勘探压电水晶,1956年建矿开采。截至1971年,全国累计探明压电水晶体储量1650吨,生产压电水晶36吨、熔炼水晶260吨。随着我国军需、民用工业的发展,对水晶的需求量有增无减,尤其是大规格压电水晶,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为促进水晶产品的发展,国家计委、经委、建委曾于1966年颁发了《天然水晶管理暂行办法》,把水晶列为部管统配物资。1972年,国家计委又明文要求各地区建立水晶管理机构,加强水晶的统一管理,协助地、县、社开采中小矿,防止水晶流失和浪费,改进选矿加工技术,减少选矿加工中的损耗,提高生产率。对于压电水晶晶体缺陷部分和水晶体的利用,以及熔炼水晶代用品,要加强研究试验,以合理利用原料。同年,还调整了水晶价格,制定了《天然压电水晶工业原料暂行技术要求》,提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按品质划分等级、按质论价,以及质量检验、分级装箱的要求,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天然水晶的开发和生产。

然而,天然水晶矿源毕竟有限,而需求却不断增加。为解决这一供需矛盾,世界各国都在大力研制和发展人造水晶。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锦州、大连等地先后研制成功人造水晶,并陆续投入生产。浙江、宁夏等很多地方也开始生产人造压电水晶。后来,中国科学院有关科研单位研制成功了人造彩色水晶生产技术,用于制作对火箭、导弹发出炽光的防护镜和炼钢时必备的防护镜,这项技术转让给了江苏、山东等地建厂生产。

大打矿山之仗也是“四五”计划期间国务院领导常抓的一项工作。為了进一步推动大打矿山之仗,加强采、选、烧、运等薄弱环节,国家计委于1972年6月发出《关于迅速提高钢铁、有色金属生产水平的要求》的电报,紧接着又召开电话会议,介绍首钢“采剥并举”、云南锡业公司“采掘并举,掘进先行”的成绩和经验;要求联合企业,必须狠抓矿山,领导干部要深入第一线,发动群众,继续大打矿山之仗。

1975年6月李先念批示:矿山设备要狠抓、再狠抓,否则,大打矿山之仗就要落空。材料方面要满足需要,少生产不需要或者现在不需要的机床,把材料用到重点上来。我们遵照周总理和李先念副总理的要求,克服“文化大革命”期间抓生产的重重困难,始终坚持抓矿山这项工作不放松。这些工作为后来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压电铁矿矿石
两块矿石
矿kuànɡ石矿石多美丽
漫画与幽默
压电陶瓷材料的应用与发展分析
机械拉压试件创新设计
太阳照在阿婆上
西藏铁矿典型矿床及成矿规律初步研究
物理潜能知识竞赛
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