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山”理论 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2020-06-11
一、基本情况
泰宁县地处福建西北部,居闽赣两省三地市交界处,旅游资源丰富,以绚丽奇奥的丹山碧水、神秘原始的闽越民俗、灿烂辉煌的人文传统、清新宜人的生态环境见长,是福建省乃至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数临泰宁考察指导。20多年来,泰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举措,坚持旅游兴县战略不动摇,创造了全国第五个县域旅游发展模式—“泰宁路径”,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泰宁在发展乡村旅游上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明确定位,有序铺开以丹霞田园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启动“五朵金花”(五个旅游专业村)建设,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优良的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子,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成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名片,并入选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大源村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水际村、音山村、崇际村分别获得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国生态村、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村等称号,李家创客坊入选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2018年全縣接待游客553万人次,旅游从业人员占全县总劳动力的1/5,旅游收入在农民纯收入构成中占1/4,以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超GDP的1/3。
二、经验做法
(一)定位发展,品牌培育
一是“点”上造特色。围绕“一村一品”凸显特色,培育发展田园综合型、景区依托型、乐享生态型、民俗文化型、科普研学型、双创产业型、红色旅游型、康养度假型、水乡渔业型、运动休闲型10种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尤其是按照“渔悦水际、耕读李家、豆香崇际、花样音山、鹭嬉南会”的发展定位,培育了“五朵金花”乡村旅游专业村样板。如,鹭嬉南会突出“鹭文化”,通过植入白鹭文化符号,形成创意旅游产业链,举办的“白鹭杯”摄影比赛,吸引了全国数百名摄影爱好者到此采风;豆香崇际突出“豆腐文化”,营造“慢聊、慢品、慢饮、慢食、慢跑、慢读、慢写、慢步”的休闲慢生活,产品深受广大游客的欢迎和好评。
二是“线”上拓链条。做好“旅游+”文章,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旅游+工农业”方面,重点开发饮品、食品、保健品、竹制品、矿产品的工业“五品”,大力发展一条鱼(大金湖有机鱼)、一只鸡(金湖乌凤鸡)、一棵草(崖壁铁皮石斛)、一袋茶(金湖岩茶)、一粒种(科荟种业)等特色农业,形成“寻找泰味”系列乡村旅游伴手礼。“旅游+文化”方面,重点打造中国丹霞文化旅游节和“水陆”马拉松、垂钓、摄影等特色赛事,举办“大源傩”民俗文化节等节会活动,形成“乡乡有特色、县域有品牌”的局面;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新桥乡大源村统筹资金1900万元,修缮古建筑、古驿道,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傩舞、赤膊龙灯表演队,打造古韵悠悠“傩起大源”,成为闽赣交界历史文化浓郁的乡村旅游典范。
三是“面”上抓布局。按照旅游“1234”发展思路(即打响中国静心之地主题形象,推动由福建知名向全国一流旅游目的地、由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并举型转变,突出休闲、健康、安养三大功能,布局开发滨湖休闲、古城开发、高山安养、乡村旅游四大板块),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旅游转型升级,实现全景打造、全时供给、全业融合、全域旅游。
(二)集智聚力,规划先行
一是理念引领。着眼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田园乡村,把“五个留”(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的要求体现在规划设计之中,并在实践中做到“三不两保留一避免”(即不大修大改、不大拆大建、不大挖大填,保留农村传统民俗风情、保留田园风光,避免同质倾向),充分展示丹霞田园自然生态之美和乡村特色文化魅力。秉持“不怕有缺点,就怕没特点”的理念,深入挖掘泰宁古建文化,在城乡推广以“粉墙、黛瓦、坡顶、翘角、马头墙”为基本元素的“杉阳明韵”建筑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乡面貌。
二是规划引导。坚持“多规合一”,把乡村旅游纳入全域旅游统一规划、统筹实施,聘请知名规划设计单位,对全域旅游发展路径、产业定位进行深入论证、认真设计,并引进台湾团队常驻泰宁,指导“五朵金花”旅游专业村的规划、开发和经营。如,际溪村突出“耕读文化”,与台湾景典公司合作,建立闽台美丽乡村交流中心,打造“李家客栈”“快乐骑行”“鹿趣园”等一批项目,每年吸引10余万名游客前来休闲度假。
三是人才引进。把高素质人才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第一资源,招贤纳士、广聚英才,聘请国内规划设计师担任顾问,结合旅游“双创”工作,从北京、深圳等地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引领带动泰宁乡村旅游规划、经营和发展。如,引进北京客商投资5000万元,高标准规划建设集研学、禅修、养生于一体的静心书院,深受广大游客和禅修爱好者喜爱。
(三)精准创建,互促互进
一是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以污水垃圾治理和“厕所革命”为重点,大力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推行“户保洁、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一体化运作模式,全县农村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5%、95%以上,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污水处理设施管护等经验做法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肯定和推广。
二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坚守“生态环境只能变好、不能变坏”底线,持续开展生态治理专项行动,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路长制”,扎实推进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推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生态有偿使用和禁柴改燃、禁柴烤烟等系列举措,建立生态综合执法大队、公安局生态分局、生态法庭、生态检察联络室“四方联动”生态环境执法体系,为乡村旅游发展擦亮生态底色。目前,全县9个乡(镇)已有8个成为国家级生态乡(镇)。
三是与精准脱贫攻坚相结合。按照“旅游+扶贫”思路,探索出“生态+文化”“农庄+游购”“景区+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能人+农户”六大旅游扶贫模式,旅游带动脱贫人数超全县脱贫总数1/3。如,际溪村“耕读李家”积极推动“农民变股民、民居变民宿、手艺变收益”,成为全省乡村旅游精品;崇际村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为社员,建成大排档,推出“豆腐宴”,年收益的20%归村集体、80%扶持贫困户,实现旅游富民。
(四)激活要素,整合资源
探索乡村旅游经营发展新模式,通过盘活资源、资产和资金,着力推动资源变资产,发挥山水资源、农产品以及乡土文化等优势,创新发展农事体验、休闲度假、住宿餐饮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将现有资源变为创业致富的优质资产。如,音山村以打造“花样音山”为主题,通过土地流转,建设了集花海观光、生态大棚、农事体验、餐饮购物于一体的金湖牧歌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民居变民宿,出台扶持民宿发展七条措施,鼓励引导农民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把有条件的古民居和旧房屋改建成民宿,培育发展了状元茗舍、晟境未茗等一批特色主题民宿,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引擎。全县共兴办民宿300余家,拥有床位4000余个,约占全县床位40%。农民变股民。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民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方式入股,成为“股东农民”,共享乡村旅游发展收益。如,水际村依托毗邻金湖景区优势,通过“政府引导、能人带动、村民入股”方式,组建渔业、家庭旅馆、游船“三大协会”,有效推动特色资源资产化、优质资源股权化、经营管理市场化,建成“户户搞旅游、家家住别墅”的富裕小康村,成为福建旅游明星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五)政府搭台,业主唱戏
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县委、县政府连续20年将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作为每年第一个全县性大会来举行,成立乡村旅游发展领导小组,每年统筹不少于3000万元旅游产业发展资金,并制定乡村旅游用地管理规范,鼓励引导乡村旅游发展。开展“三个一”竞赛活动(即每个乡镇每年创建1—2个乡村民宿旅游示范村、至少开展一场主题活动、民宿接待游客不少于1万人次),着力打造全域化写生体验基地,与全国近200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二是持续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将乡村旅游作为旅游营销重点,每年投入1200万元旅游营销经费,通过央视和东南卫视有关电视专题片,新浪福建、腾讯大闽网等网络主流媒体以及泰宁旅游官方微信、微博渠道,全方位、多视角地宣传推介乡村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借势旅游节庆及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结合各村特色,开展“小城过大年”、淘气节、渔人节、骑行节、帐篷节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三是激发市场主體活力。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旅游开发建设,培育发展一批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精品和品牌。如,梅口乡引入社会资本,依托生态优势,建成了集“采茶、制茶、品茶、购茶、茶景、茶艺、茶食、茶宿”等体验互动为一体的生态观光休闲茶园,形成独具泰宁特色的“茶香文化”;水际村大力发展渔产业,“晏清”有机鱼成为福建首个有机鱼品牌,列入福建省特色菜肴接待目录。
(国家发展改革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