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想照不进现实:探究《开罗紫玫瑰》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
2020-06-11史凯文
史凯文
摘要:《开罗紫玫瑰》是由伍迪·艾伦指导的爱情喜剧片,导演将影片背景设定在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讲述了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女主角塞西莉亚与电影里的虚幻角色汤姆以及真实世界里汤姆扮演者吉尔发生的爱情故事。电影虽然是爱情喜剧,音乐和情节设定让观众捧腹大笑,可欢笑之后我们能感受到其浓厚的悲情色彩。该电影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电影里的每一个主要角色又象征着一类“群体”。伍迪·艾伦不只是想给观众带来一笑了之的爱情喜剧,还蕴藏了大量令人深思的主题。本文将分析电影里主要人物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群体,并破析电影《开罗紫玫瑰》的主题思想。
关键词:小人物 边缘化 单向度的人 女权主义 理想与现实
大萧条时期的群体特征
伍迪·艾伦将电影《开罗紫玫瑰》的社会背景设定在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在经济危机时期,大批工人失业,最容易“催化”小人物的产生,他们从中心开始逐渐边缘化。伍迪·艾伦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深刻反思,通过塑造塞西莉亚等人的形象,以“个体”来代替社会“群体”,从小人物的视角来看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小人物”——塞西莉亚。本文不讨论该片中的戏剧成分,只对其中的悲剧色彩加以分析。本片最令人感伤的就是女主角塞西莉亚。她原本是一家餐厅的服务生,但由于经济危机,再加上自己的马虎,最终被老板开除,回家后还总是被自己玩世不恭的丈夫辱骂和家暴,生活极其压抑。她喜欢看电影,在她第五次看《开罗紫玫瑰》的时候,电影里的冒险家汤姆居然跑出荧幕,带走了塞西莉亚,并表示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她。不久之后,汤姆的真实扮演者吉尔,因为害怕汤姆将自己的职业生涯断送,便想找到汤姆让他回到电影里。结果在与塞西莉亚相处了一段时间后,也深深地“爱”上了她,并希望她能和自己一起回好莱坞。一个是完美的虚构男人,一个是真实的明星,塞西莉亚以为自己迎来了人生的幸福时刻,她拒绝了虚构的汤姆,选择了与吉尔在一起,但结果吉尔只是在利用她,将汤姆送回电影中。当理想在现实中破灭,塞西莉亚又一次回到了自己的家中,过着压抑无味的生活。
塞西莉亚在片中代表的是那个时代社会中最多的一类群体,她们是受害者,在家中受着丈夫的家暴与压迫;又是被遗弃者,以为是幸福爱情来临,所爱之人却一走了之;也是传统思想的维护者,当汤姆提出与自己结婚时,她多次提出自己有丈夫,即便她已经不爱自己的丈夫。在现实的摧残下,塞西莉亚最终从自己的理想中走出来,回到了施暴者的身边。这也是这部影片最令人悲悯的地方。社会上有太多这样的人,自己的人生像是被别人掌控,他们渐渐地被边缘化,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却要由他们来承担,他们是资本世界的牺牲品,是理想王国里的逐梦人。这也让笔者想起了顾长卫导演的电影《立春》中王彩玲等艺术青年在梦想与现实的矛盾中痛苦挣扎的过程,当理想照不进小人物的世界,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
“虚构人与现实人”——汤姆与吉尔。在《开罗紫玫瑰》中,汤姆和吉尔是两个相对立的人,一个是电影里的虚构者,一个是现实中的扮演者。前者代表着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而后者却代表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一类人。汤姆近乎完美,他的真诚能感动妓女,他的勇敢能保护塞西莉亚不被丈夫施暴,但在现实中几乎难以生存。汤姆身上携带的纸钞是道具,以为上车就可以把车开走,甚至以为在和塞西莉亚缠绵之时应该暗场。这也暗示着现实社会并不存在完美的人。而吉尔代表着社会上一些有心机的人。当吉尔听说自己扮演的汤姆从电影中跑到现实社会之后,千里迢迢从好莱坞赶来,就是怕汤姆坏了他的名声,断了他的演艺生涯。他欺骗塞西莉亚说自己喜欢她,就是为了让汤姆可以回到电影里。当塞西莉亚最后选择了自己,他又不顾之前自己说过的话,将塞西莉亚抛弃。
在电影中,汤姆与吉尔几乎是两个性格上对立的角色,他们代表社会上的一类人,“真诚待人”与“争名夺利”,两人的鲜明对比,让电影发生了价值观念上的冲突,以及在经济萧条背景下人们对善与恶的反思:为什么最后的胜利者是不择手段的吉尔。
“边缘人”——以塞西莉亚丈夫为代表。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细节,这些细节主要体现在这类边缘人身上。他们的职业容易被人忽视,处在社会的最底层。笔者将这类人同塞西莉亚分开说明,是因为塞西莉亚在影片中具有“选择权”,而这些人却只能随波逐流。如以塞西莉亚的丈夫为首的一群混混,电影院的工作人员,妓院里的性工作者,还有那些为了金钱封锁消息的记者。这一类人属于社会的大多数,被资本踩在脚下,被生活踩在脚下,他们相互提供服务,难以走上更高的社会阶层。值得反思的是,这类人今后的生活又将何去何从,他们也是人,也信奉着普世价值,那么他们的生活又有谁来帮助呢?
主题思想的深挖
女权主义。在世界电影史上,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并不多见,而《开罗紫玫瑰》却是一部以一个女性为主要叙述对象的电影,虽然她的形象是个社会中的小人物。但在该片中她的经历与选择却是女权主义的体现,她在家中受着丈夫的辱骂与家暴,在餐厅里受着餐厅老板的指责,她的地位是卑微的,然而伍迪·艾伦给了她一次幸福的经历和选择的机会。塞西莉亚遇到了两个让她心动的男人,然而她又受传统思想的压迫,即使丈夫对她不好,心里早就不爱他的丈夫,她也不能干脆地走掉。
联系《开罗紫玫瑰》上映前的社会背景,笔者发现,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举行过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保守主义者认为,女权主义者提出的议题,使美国道德败坏。为了保卫以宗教和家庭为背景的传统价值观,保守主义势力实施了一系列针对女权主义的社会运动,给女权运动带来了沉重打击。而这一时间节点正好是影片上映的时候,笔者大胆猜测,伍迪·艾伦拍摄《开罗紫玫瑰》时,也受到了女权运动的影响,于是他将自己对女权运动的支持寄托在了塞西莉亚的理想中。
反讽与批判。在影片中有许多反讽与批判,值得人们深思。首先便是伍迪·艾伦对好莱坞电影“虚假繁荣的挑战”。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曾经写过一本书《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在书中他曾经提到了“发达工业社会会禁锢人们的思想,在娱乐文化不断复制的社会,受众难以再有个性化的东西存在,艺术逐步被趋同,人们的思想逐步单一化,人们每天沉醉其中,失去了天生的抵抗与思考”。伍迪·艾伦正是通过这样的一部略显荒诞的电影,抨击了美国好莱坞电影不合时宜的主题,希望好莱坞电影可以做出改变,让观众远离纸醉金迷、不思进取的状态。
理想与现实。当理想照不进现实的时候,我们又应该做出怎样的行动,当小人物在渴望生活中那一丝幸福,而幸福又不曾为之敲门之时,我们的生活又该怎样继续下去。《开罗紫玫瑰》便是在影片中试验了一次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塞西莉亚梦想中的幸福生活眼看就要降临,然而现实却又给她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将她梦想的幸福夺走。我们不难想象塞西莉亚如果回到丈夫身边又会度过怎样的生活,了却怎样的一生。影片中最后一幕的长镜头,我们可以从塞西莉亚的眼中看出她那无助、呆滞与对生活的迷茫神情,她将自己的理想又一次寄托在了虚无的荧幕之上。
结语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出现过这样一首歌“天堂,我在天堂,我心跳太快,几乎不能言語,我似乎找到了我所追求的幸福……”伍迪·艾伦通过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对幸福的思考:当理想照不进现实,我们的生活又该如何继续下去。每一个小人物都争取着不被社会边缘化,在理想的世界里追逐着现实中得不到的幸福。即便边缘化的小人物,我们也不能剥夺他们对幸福的追求与执念,正如汤姆安慰塞西莉亚的那一句话:“The moon will be full,the stars will be out.”(月亮会圆,星星会出来。)(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参考文献:
1.潘迎会:《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女权运动—回击与衰落》,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
2.童美茹:《〈开罗紫玫瑰〉:反讽与批判视角的研究》,《电影评介》,2015(24)。
3.杨清华:《边缘之缘:论纪录片的题材选取》,《电影文学》,20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