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风格二胡作品《皮影调》的“演奏声腔化”研究
2020-06-11马凌云
马凌云
【摘 要】已故二胡演奏家闵惠芬提出的“二胡演奏声腔化”是我国本土音乐文化的重要理论发现。本文以河北皮影戏音乐创作的二胡曲《皮影调》为例,从作品的旋律及節奏特点等方面阐释地方戏曲的唱腔韵味如何用二胡生动地表达出来。
【关键词】《皮影调》;戏曲音乐;二胡;声腔化
中图分类号:J64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5-0059-01
“二胡演奏声腔化”是已故二胡大师闵惠芬1992年正式提出的,引起二胡界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二胡声腔化演奏主要是将中国戏曲唱腔的特点应用于二胡演奏之中,通过演奏者的再度创作,将作品赋予新的韵味。
《皮影调》是赵砚臣老师在20世纪六十年代以唐山皮影戏的音乐旋律为素材改编的一首二胡作品,又名《山村盛开大寨花》,作品结构严谨,段落对比鲜明,风格淳朴自然,虽然没有炫技性的技巧,但音乐风格诙谐风趣,模仿皮影戏的唱腔个性鲜明,是地域风格性二胡代表作品之一。本文以极具代表性的《皮影调》为例,结合作者在演奏实践中的感悟,阐述二胡演奏声腔化是如何通过演奏技巧来实现、如何与地方特色相糅合,传达浓郁的中华文化和美感。
一、旋律特点
唐山皮影又名冀东皮影,在唐山地区俗称“老奤儿”的浓厚语音影响下,皮影戏唱腔形成独特的风格。二胡曲《皮影调》以唐山地区的语言音韵为特色,其旋律是在唐山皮影戏伴奏乐队的旋律和女角唱腔的素材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通过二胡演奏的再创作,将本土戏曲音乐风格生动地体现在二胡作品当中。乐曲分为三部分:第一、三段旋律轻快幽默、乡音浓厚,大跳运用较多,非常富有弹性,带有浓郁的唐山地方色彩。
由于唐山方言的音调调值与普通话相差甚远,特征较明显,四声调型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中去声为全降调,调型与普通话最为接近,调值为“51”,因此唐山地方音乐之中采用了很多五度下行的旋律走向,突出其方言特征。另外,旋律线在波浪式进行的基础上,多次运用了六度、七度的跳进,使旋律顿生棱角,表现明朗欢快、兴高采烈的情绪,全曲第一句前两个音就是极富韵味五度下行,凸显了唐山方言特征,生动地表现出唐山地区诙谐幽默的音乐风格。
第二段慢板则是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此段是根据唐山皮影唱腔中青衣唱腔的一段宫调式旋律改编而成,细致地展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慢段第一句的断音处理,像说话的语气一样,给人以亲切感,更加深女性唱腔旋律的艺术表现力。作者将民间声乐旋律这一特点运用到器乐创作中来,极大地丰富了民间器乐曲的旋律创作。
二、节奏特征
《皮影调》这首二胡作品展现了河北地方音乐特点,除了独特的旋律发展之外,多变的节拍及节奏重音的有效运用,很好地诠释了节奏特征的重要性。
全曲整体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音乐结构属于板腔体,板眼节奏与京剧类似,若干重音在弱拍上。第一部分为一板一眼的4/2拍,采用皮影戏的过门音乐加花变奏而成,是欢快明亮的小快板。其中切分音的运用,不但改变了弓序,而且使节奏律动更加符合明亮诙谐的唐山皮影风格,使旋律充满生气。第二部分,具有叙事性的慢板,以皮影唱腔中女角青衣的唱腔为素材创作而成,旋律委婉细腻、优美感人,强调唱腔中的润腔,充分发挥了二胡醇美甘甜的音色,同时也体现了戏曲音乐里特有的板式变化特点,这种典型的戏曲节奏的运用,使每个乐句以板式结构划分得很清晰,音乐更具唱腔感。从第六小节开始转为一板一眼的行板,两拍一个重音,有些重音在弱拍的拉弓上,更能体现出戏曲唱腔的韵味。第三部分同样为一板一眼的4/2拍,是第一部分的再现和延伸,情绪欢快热烈、起伏跌宕,连续十六分音符的快段变奏把全曲推向高潮。结尾运用了戏剧性很强的板式----紧打慢唱,类似于唱腔中的拖腔。节拍自由,造成了规律与自由节奏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快段的结尾部分更富有张力,体现了民间音乐创作的即兴性。《皮影调》“快—慢—快”的曲式结构,突显了更加成熟的音乐风格和完善的地方戏曲音腔模式。
赵砚臣老师根据河北皮影戏音乐唱腔创作的《皮影调》这首二胡作品,将本土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融入演奏创作和实践之中,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二胡演奏声腔化”在河北民间音乐中的运用,更加贴近中国音乐文化中河北的本土语境,有效提高了二胡演奏的表现力,使大众深切体会到河北本土民间音乐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对于传承我国本土音乐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江南丝竹二胡源流与“声腔化”演奏传统[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2月.
[2]徐元勇.论“器乐演奏声腔化”与我国古代“唱调”的渊源——听闵惠芬器乐演奏声腔化二胡专场音乐会[J].中国音乐,2006年4月.
[3]张前.闵惠芬二胡艺术的美学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11月.
[4]王刚.冀东影调腔风格的二胡曲研究[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0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