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中音民族化”进程中的多元演唱风格研究

2020-06-11郭笑含

戏剧之家 2020年15期
关键词:演唱风格多元民族化

郭笑含

【摘 要】本文通过对女中音声部“民族化”进程中多种演唱风格研究,论证女中音声部在我国走多元演唱风格与形式道路的科学性,应当立足于我国民族文化,以中国传统歌曲为基础,汲取西方音乐精华并加以融合,走多元化发展道路,为符合具有我国民族审美理念的女中音声部进行一些探索。

【关键词】女中音;民族化;多元;演唱风格

中图分类号:J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5-0050-02

一、我国女中音发展概况

“女中音”(Mezzo-soprano)一词最早起源于意大利美声唱法,音色具有醇美柔和、圆润宽厚等特质,情感表达自然且真挚,细腻又深沉。女中音声部在西方歌剧数百年的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于19世纪达到顶峰,并逐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随着国际之间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声唱法传入我国,五六十年代,女中音声部逐渐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

我国早期的女中音歌唱家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只是翻唱了一些印尼民歌。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相继出现了罗天婵等一批受过西方专业声乐训练的女中音歌唱家,很大程度拓宽了我国女中音曲目的演唱范围。80年代,我国艺术歌曲不断发展,诞生了《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祝酒歌》等优秀作品,在关牧村等女中音歌唱家的演绎下家喻户晓,使女中音声部出现了阶段性繁荣。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各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建立了更科学的嗓音理论体系和完善的训练体系,使我国女中音声部得到了巨大发展,出现了如梁宁、杨光等许多走向国际舞台的女中音歌唱家。

当今世界的文化充满了交融与碰撞,我国的女中音声部又该如何发展?笔者认为,我们既不能全部接受西方演唱方式,也不能完全排斥,这些一元论的观点都违背了对“女中音民族化”探索的初衷,唯有对各种演唱方法的尊重和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应是我国“女中音民族化”进程中多元演唱形式的重要理念。

二、“女中音民族化”中的多元演唱风格探究

(一)融合中国民族特色“金氏唱法”中的女中音

中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通过学习美声唱法,在继承我国传统民歌、戏曲等唱法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套特色性与科学性兼具的系统声乐教学法,称为“金氏教学法”,培养出了彭丽媛、宋祖英、阎维文等一大批优秀的歌唱家。该方法运用了西方的歌唱训练方法提高歌者身体机能,通过真假声的混合拓宽音域,先解决声音问题,再仔细雕琢民族特色与演唱者对作品技巧的把握、情感和韵味。金铁霖教授强调“叹到哪从哪吸,吸到哪从哪唱,保持吸气状态来歌唱。”这就解决了女中音在演唱中易出现的位置偏低、吸气偏高、声音紧张的问题。

(二)少数民族演唱风格中的女中音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歌曲更是具有与众不同的韵律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我国传统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诸多少数民族音乐中,蒙古族民歌对女中音的演唱风格有很深的影响。蒙古族人普遍身型高大,共鸣腔体天生较好,也使得蒙古族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女中音歌唱家。

蒙古族的传统民歌分为长调“乌尔汀哆”“呼麦”等多种演唱形式,发声方法与美声唱法略有相似,都强调呼吸的重要性,要求演唱者真假声结合自然,特别是在对呼吸要求较高的长调中。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不仅唱出了蒙古族的民族特色,而且融合了一部分美声唱法,使我国优秀的民族歌曲传遍中国,走向世界。

藏族民歌中建立在真假声混合之上的特殊发声技巧,如“缜固”技巧的运用,即气息和本嗓配合而形成的一种跳音技巧;“滑音”的运用增加了旋律的柔美与婉转;来自藏族的女中音歌唱家降央卓玛,用通俗与古典结合的作品风格,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风格多样的音乐作品表达,为我国女中音演唱风格的创新做出了新的尝试。

丰富多彩的民族歌曲种类与风格,如傣族风格民歌《月光下的凤尾竹》、维吾尔族风格民歌《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都对我国女中音演唱形式和风格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探索传统少数民族唱法与现代女中音演唱形式风格的契合点和共同点,才是发展我国女中音演唱风格的根本途径。

(三)“原生态民歌”中的女中音

原生态民歌往往带有强烈而鲜明的地域风格,如青海民歌“花儿”,讲究“眼里瞧,心里编,口里唱”,在劳动时把见闻通过歌曲的方式唱出来。原生态民歌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反映着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情感表达自然真挚,是劳动人民的杰作,是大众语言文化的升华。

女中音的唱法和训练方式讲求严谨科学性,在规范的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空间。固定的演唱风格很容易造成固化演唱风格和听众的审美疲劳,“原生态民歌”中的淳朴真挚的情感与单纯不加修饰的唱腔更容易触动人的心弦。中国艺术研究院田青教授认为:“对观众而言,歌曲的最高境界是感动,而感动的基础是真实。”当今时代,多元化发展逐渐成为趋势,在“女中音民族化”演唱风格发展进程中,对于一些含有女中音音色特点的“原生态”民歌,应当积极学习,吸收更丰富的演唱风格及特点,拓宽女中音演唱风格的广度与深度。

(四)戏曲唱腔中的女中音

目前戏曲已有超过330个戏种,都是由相同或不同的声腔演变而来,如,徽剧是京剧的前身,京剧是四大徽班入京后吸收昆曲、秦腔中的部分曲调、唱腔和一些民间曲调演变而来的国粹艺术。戏曲的发声以行当来划分,每个行当又分为不同的派别,在演唱风格上存在差异。

戏曲文化中具有女中音音色的唱腔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如豫剧中“崔派”深沉厚重、“常派”高亢粗犷,在唱功上有着“字儿正、句儿稳、味儿浓、板儿准、腔儿圆、气儿满”的主要特点,这些戏曲的演唱技巧和曲式曲风都为丰富女中音的演唱风格提供了可汲取的营养;带有戏曲风格的声乐艺术歌曲作品如《越人歌》《千古绝唱》等,都要求演唱者具有极强的歌唱能力和对多种风格的驾驭能力。若能将戏曲和女中音的演唱风格和方法相结合,将丰富女中音的演唱体系,更科学地提升表演艺术水平。

三、兼收并蓄,开拓创新

对于一个来源于美声唱法的声部来说,要想立足于当今的中国,必须要走“女中音民族化”的道路,立足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拓宽其在我国音乐文化中的发展道路。建国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审美水平日益提高,丰富的演唱形式与艺术表现力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诉求。对于女中音来说,在作品的选择上,不必过分拘泥于演唱声部的问题。在我国当代声乐艺术的发展中,声种的界限也在逐渐模糊。对于唱法的运用,应当建立在所表达歌曲的内容、主题和情感之上,能融会贯通多种演唱风格,全面演唱出歌曲要求的音色、音域和技巧的便是好的演唱者。

笔者认为,“女中音民族化”应当遵循“和而不同”的指导思想,在原有传统唱法上开拓创新,融合多种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演唱风格,只有不断追求多元演唱风格,重视个性化和多样化,淡化声部的概念,各种演唱风格相互渗透和借鉴,博采众长,走民族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才能使女中音在民族化进程中脱颖而出。

四、结语

歌唱是实践的艺术,我国女中音在民族化进程中应以民族文化为依托,将西方美声演唱技巧与中国传统唱法相结合,汲取二者之精华,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充分运用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演唱形式与风格,势必会给女中音唱法和创作带来更宽的发展空间,得到观众的认同,提升我国女中音声乐作品的国际地位。现代文化是融会贯通的,追求创新与个性,“女中音民族化”进程中的多元唱法必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陈燕.女中音中国声乐作品研究探讨[J].中国音乐,2009(1).

[2]樊祖荫.由“原生态民歌”引发的思考[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報),2007(1).

[3] 赵玲.京剧唱腔与美声唱法的艺术比较 [J].广州大学学报,2008(11).

猜你喜欢

演唱风格多元民族化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技术重构:从《窈窕淑女》重识音乐剧演唱风格与审美观念的“缝合”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原生态演唱风格的理性研究
浅谈普米族民歌的演唱风格与技巧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