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代壁画中体悟油画的创作
2020-06-11徐莹磊
徐莹磊
摘要:唐代艺术为我国传统艺术文化中的精髓所在,而唐代壁画在其中又占据着尤为重要的地位,唐代壁画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其内容、数量以及规模等均十分浩大。唐代壁画在色彩性、以及装饰性层面上,所运用的创作技巧,能够对我国的油画创作产生较好的体悟。对此,本文以唐代壁画对油画创作的借鉴意义分析为出发点,而后探讨了从唐代壁画中体悟油画的创作方式。
关键词:唐代壁画 体悟 油画 创作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9-0027-02
油画并非欧洲国家所独占的艺术形式,在油画的语言构成中,色彩为其重要的形式,而唐代壁画能够对油画创作的技巧,色彩以及构图等诸多层面产生启迪作用。如其能够通过融合装饰和写实、抽象和具体等,而创作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使人们在欣赏油画作品时,更富享受感与欣赏性。本文将针对于从唐代壁画中体悟油画的创作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以进一步推动我国艺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
一、唐代壁画对于油画创作的借鉴意义
(一)形式美
唐代壁画中的线条与国画中的线条存在一致性,不单单为单一的轮廓线,其有别于欧洲国家的线条。欧洲画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所运用的线条往往依赖于客观性形体,会将线条附着在形体结构上,若线条脱离于形体,那么则会被认定为不具价值[1]。在国画的线条之中,包含着独特的审美因素,在线的扭转、虚实以及粗细层面上,体现出不同物体的不同形态,增强整个画面的美感与气韵,且也强调于线的精神性,以笔尖的流动和旋转等,去延伸精神层面的空间,让观赏者能够进行独特的遐想,带给观赏者独具一格的审美趣味。
唐代壁画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就将早期的活动刻画在了壁画之中,因此说,能够将其视为绘画领域的先驱所在,其也为一种抽象和具象之间相互融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西方国家未使用油画工具前,对于油画创作领域进行过诸多研究,在古代的胶彩画,中世纪的玻璃画和湿壁画,文艺复兴时的鸡蛋清画等,均为古代人们不断尝试的产物。在上述绘画种类中,以鸡蛋清画和蜡彩画最为靠近于油画创作的效果,仅仅凭借人的肉眼难以将其和油画进行区分。唐代壁画所具备的形式美,能够对油画创作产生积极的借鉴意义,唐代壁画以类赋彩,体现为物体的固有色。而西方在印象派前,也采用此方式,细致调配固有色的排列组合,以叠韵、对比和衬托等诸多形式,使所运用的色彩之间能够彼此交相呼应,在局部设色方面也打破了赋彩的局限性,如马画为绿色,力士画为红色等,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变色,除却传达象征意义之外,更为强调的是一种对于审美的追求。
在早期,唐代壁画的设色并不具备固定的法则与规律,这主要是由于在那时制作颜料的技术还并不成熟,若在创作时缺失颜色,则需运用代替色接着进行创作。再者,因许多创作者在进行壁画创作时,是受到洞窟供养者所聘请的,但以供养者自身来说,不少供养者的艺术修养却有待提升,因此创作者在使用颜色时存在主观性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创作者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自唐朝起就形成了一种处在用色范围内,自由用色的方式[2]。唐代壁画在形式上、用色上几乎不受客观条件所限制,而对于相同时期的西方国家来说,许多创作者却处在晦暗的中世纪,创作坠入深渊,极端化因素愈发增多。唐代壁画的设色虽说感化于主体内心以及宗教信仰,在绘制层面上却仍旧能够展现出主体情感对于设色的体现与表达。在进行油画创作时,可借鉴上述感悟去丰富与充盈油画创作的内容,在其中表达出更多的情感,增强油画作品的情感力量。
(二)破残美
因唐代壁画历史悠远,受氧化作用的影响,唐代壁画会由之前纤细的线条、晕染的色彩变为模糊、发黄的状态,但却增添了几分残破韵味,也正因这种残破性的体现,才能够全面诠释出唐代壁画的胜景。在我国绘画技术中,具有“计白当黑”理论,其表现出了我国艺术的意象美与意境美,唐代壁画的构图与内容或许未能良好展现出这种对于美的追求,但自唐代壁画发展至今,其因褪色和裸露而变成的空白处,则正体现出了其历史的深沉,在空白处也包含了大量的信息[3]。因此说,脱落的土坯与完整的壁面二者之间存在的落差,恰能够视作为历史与文化之间沉淀的厚度。
在时间的洗礼下,唐代壁画也越发表现出抽象、意象等绘画感知,且令人感叹于岁月的鬼斧神工,在唐代壁画中任一截取某个区域,均能够称之为一幅优美的抽象画。而在唐代壁画中所体现出的岁月痕迹,可作为一种油画创作的重要资源,当作天然的素材融入至油画的创作之中,以创作出更为满足现代审美、具备民族风格的现代艺术作品,而这种艺术作品所彰显出的抽象美感,也恰符合于当前人们的生存状态以及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
二、从唐代壁画中体悟油画的创作
(一)图案的装饰性
自佛教从东汉传入我国后,到唐朝时代处于顶峰状态,并且,也以民族风貌而实现全盛的状态,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均展现出了全新的风貌。唐代壁画的內容能够被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佛像画,这主要指的是宗教神灵的肖像画作;第二种类型为经变图,由于唐朝时期尤为盛行净土宗,所以改造了初期佛教思想,将初期功德积累、以及修行成佛转变为死后成佛;第三种类型为人像供养,这主要指的是具有佛教信仰的人,自己出资在石窟中进行创作;第四种类型为图案装饰,这一般用在石窟的装饰上。在研究上述壁画时,发现其所具备的共性特征均在于装饰性,藻井与背光为上述壁画中较为普遍的装饰图形,而背光则为佛像画中能够观看到的绘画符号,通俗来讲,即为佛像与菩萨头部位置的光环,包括深褐色,青色等,还有一些运用单色调。在光环的边缘位置以亮色晕染为环,也有一些表现为色环交替。例如,在第220窟中《新样文殊》中,文殊菩萨头与背部的光环和西方绘画中圣人头和背部的光环存在相通之处。
而对于我国油画创作来说,则能够从唐代壁画中体悟出诸多创作元素,来赋予油画作品更多的价值与内涵。在我国绘画领域中,油画家曾浩所创作的《敦煌》作品中,就在唐代壁画中借鉴了背光方面的因素。而在其全系列的作品之中,基本都能够看到背光的运用,其采用了油画的材质加以体现,并以模糊的手法来提升整个画面创作的层次感与神秘感。例如,在《飞天散花》之中的背面,并未以详细的“形”而产生,反而是运用色彩的渐变和渲染来加以体现。而在丁方《城市系列——搀扶之手》这幅画作中,则能够体会到一种宗教情感,在该幅作品中,圣女头部的光环也是借鉴唐代壁画的一种体现,且也存在一种自然性的装饰感[4]。
(二)色彩的塑造性
在唐代壁画色彩应用层面,一般以赭石、朱砂、土红以及青绿等颜色为主。例如,在第130窟《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之中,对于色彩的应用则十分大胆,青绿、土红以及土黄等颜色均大胆出现于绘画之中,该幅作品并不因某种限制性因素,而表现得过于刻板与僵硬。而在曾浩的作品《敦煌》之中,也借鉴了西方国家古典油画中所运用的明暗法,立体化了人物,在色彩应用层面上也更为丰富性,最终所创作出的绘画作品能够体现出一种若有似无,朦朦胧胧的艺术美感。
虽说在唐代壁画中不少色彩均已淡化,甚至是脱落,但这却未能影响唐代壁画所具备的美感,反而使其更具一种岁月的沧桑感。而在进行油画创作时,针对退化与脱落的色彩,在审美层面上来说,则可将其当作一种流动的笔触,来增强画面的偶然性以及层次性,其实也能够将唐代壁画色彩的淡化与脱落,看做一种古典美。在创作油画时,若想充分应用唐代壁画中的色彩不乏存在困难性,这是由于一方面需采用相似的顏料去模仿其的颜色[5]。另一方面也应重视于印染以及色带部分,由于唐代壁画墙体的材质变化导致色带与色块之间的分布不够均匀,如此就会呈现为特殊性的肌理部分,所以在进行油画创作时,若想有效借鉴唐代壁画中的种种绘画因素,还需明晰上述内容,善于运用良好的绘画技巧做到借鉴自然。
四、结语
总而言之,从唐代壁画中体悟油画的创作,尤为利于丰富现代油画的创作内容,以及创作情感,使油画作品的创作能够传达出一种深层次的情感与民族文化。所以说,对于现代油画创作而言,应借鉴于唐代壁画中所具备的美感与意象,而创作出一幅具有现代审美知觉的油画作品。
参考文献:
[1]刘晓亮.谈色彩在油画创作中的作用及情感表现[J].中外企业家,2020,(04):238.
[2]李林谕.油画的变革——评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油画创作的发展[J].西部皮革,2019,(24):150-151.
[3]黄瑞.当代油画艺术语言的文化转换与身份确认[J].大众文艺,2019,(24):60-61.
[4]郭萌.民间美术元素在中国油画创作中的实践[J].北极光,2019,(12):98-99.
[5]李婵.从唐代壁画中体悟油画的创作[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5):103+140.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度贵阳市科学技术局—贵阳学院科技专项资金项目,项目编号:GYU-KYZ(2019-2020)MS-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