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浙江民族民间艺术象山“细十番”

2020-06-11毛国平

艺术评鉴 2020年9期
关键词:象山

毛国平

摘要:浙江象山“细十番”是象山地区特有的民族民间音乐,它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地理、社会、军事等多因素的影响,传统“细十番”被用于祭祀仪式、庙会活动以及宗教的蘸事、超度等,具有“民俗”“艺术”和“教育”价值。但随着时代发展,由于象山“细十番”作为殡葬仪式配乐而带来的经济效益,其艺术价值正在逐渐削弱。

关键词:象山   “细十番”   民族民间艺术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9-0019-02

“十番锣鼓”在明代时创于江苏民间,是一种独特而比较好的民间器乐合作形式。“十”是多的意思,“番”是翻花样之意。总的来说,就是在配器上用到锣鼓,而在曲式上变化复杂的一种音乐。[1]“十番锣鼓”广为流传,浙江象山“细十番”以加入丝竹乐器的锣鼓演奏为表现形式,属于“十番锣鼓”中的丝竹锣鼓一类,是浙江象山地区的渔家民间音乐,亦称“渔鼓”。主要用于宗教的超度、蘸事与传统民间的各种风俗礼仪活动,具有浓厚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一、象山“细十番”的形成与变迁

(一)象山“细十番”的形成因素

象山“细十番”的形成存在着诸多说法,具体来说,是在历史演进中受到地理环境、社会背景及军事演变三种因素产生的。

1.地理环境

象山居民靠海为生,大都以海为业。而海上作业存在风暴、触礁等自然灾害。清、民国时期渔民作业船只小,生命无处保障,处于“三寸板内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2]的境地。为此,求神拜菩萨的民俗在象山根深蒂固,而象山渔民尤为信仰妈祖,在传统的祭祀仪式中,需要“细十番”这样的敲打音乐来烘托气氛。正因如此,信仰习俗是使象山石浦成为了象山“细十番”主要的发源地和传承地的原因之一。

2.社会背景

清中叶至建国初期,江、沪、浙、闽等东南沿海各省数以万计渔民聚集象山渔场围捕经济鱼类,大部分渔船都在县内的石浦、爵溪等地停泊、加工鱼货以及进行生活补给。“邑人捕大黄汛之盛况:三、四月,业海人每以潮汛竞往采之,曰‘洋山鱼。”[4]据传,象山“细十番”最早由闽籍来石浦渔港锚泊的渔民传入。

3.军事演变

自宋、元、明防倭、抗倭时期起,石浦东门就有宋兵元兵驻守,筑有宋元城墙。明代布防更盛:驻守舟山的昌国卫因军事所需成建制地迁于石浦东门岛,后又迁现今昌国卫古村(旧称后门山)。据史料记载,当时驻扎石浦地区由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在东海水寨练兵,常以鼓号军乐以示军威。久而久之,火炮被火铳代替,军旗被彩旗代替。这种隆重庄严、热闹炽热的军乐场面被延续下来,渗透到民间,每逢庙会和重大庆典,都会通过军乐与方阵行走相结合的形式加以表演。

(二)象山“细十番”的社会变迁

作为传承数百年、传播面遍及全国的十番音乐来说,浙江象山“细十番”有着独特的内涵、特色,体现了浙江象山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音乐传承,具有民俗价值、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在象山,以村为代表的“细十番”队伍发展繁荣,以象山石浦镇为例,在象山石浦地区的“细十番”队伍就达到八支,尤其是延昌和南田细十番队伍。象山人民其演奏更多考虑用于并且只用于当地的殡葬仪式中。也正因殡葬仪式带来的经济效益,越來越多的村落组建细十番队伍用于本村白事。

尽管表面上“细十番”蓬勃发展,但是大多数演奏人员不具备演奏乐器的基础。多数队员考虑到经济效益,临时组建,演奏水准层次不齐。因此,象山“细十番”的艺术性发展仍然令人堪忧。

二、象山“细十番”重要价值

象山“细十番”作为象山地区特有的海洋文化的载体之一,它是象山人民傍海而生、依海而作的产物,是在大海这个特殊的物质和精神的特殊环境中的结晶。其中包括了象山人民与海洋密切相关的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及娱乐方式,反映了象山地区民间艺术的独特性,同时也体现了象山地区海洋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正因为象山“细十番”是象山民间艺术和海洋文化的载体之一,其表现形式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也构成了象山“细十番”特有的“民俗”“艺术”和“教育”价值。

(一)延续地方传统,传承民俗文化

象山“细十番”作为一种民间风俗礼仪、祭祀中的场面音乐,集中地表现了象山地区人民的劳作特点、生活方式、地域特点、信仰习俗以及丰富多彩的音乐特征。在象山传统节日,例如东门岛开洋节、十四夜等会中都会出现这样的场面音乐。在这样的场面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象山海洋文化中特有的组织方式、音乐特点、乐器演奏和表演形式。这些元素构成了象山特有的民俗文化,也能感受到象山民俗中所具有的兼容性和开放性。

象山“细十番”不仅仅只存在传中的民间各种风俗礼仪活动中,它的演奏还适用于宗教的超度和蘸事。据《象山县志》记载,民国时期,象山成立“象山中乐队”,为有钱人婚丧嫁娶奏乐。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渐渐成为一种象山特色的殡葬仪式。“细十番”也是象山地区生产劳作的发展的衍生品,逐渐成为了一种谋生手段。

(二)丰富艺术形式,感受地域特色

象山“细十番”作为一种场面音乐,能让人在视觉,听觉上都有着真真切切的感受。作为一种象山地区特有的敲打乐,其演奏乐器之广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音乐中,可以感受到特有的民间曲调和海洋文化特征。“细十番”一般会搭配渔灯、龙灯、车灯、马灯同时演奏,以及具有特色的渔家歌舞。其中包含着当地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渔歌渔谚,本身包含着一定的故事性。热闹、宏大的场面对于欣赏者也有着视觉上的冲击。

(三)引入校园课堂,培养文化自信

象山石浦中学已将象山“细十番”通过校本课程的形式引入课堂,旨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于家乡文化、民间艺术的自信心和归属感。在实施的过程中,“细十番”传承人陈建设老师通过开发专门的校本教材,组织校园社团以及参加校内外各种演出和比赛的形式多方面地尝试让象山“细十番”更好地被人们所认知,让学生更好地在提升音乐技能、提高音乐理解能力、促进审美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尽管在某些阶段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是不可否认,这些措施具有显著的成效。

三、象山“细十番”问题存在

尽管象山“细十番”表面上蓬勃发展,也存在着许多重要价值。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象山“细十番”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有:

(一)内涵缺乏提升,用途有待拓宽

随着社会发展,这一艺术形式越来越少用于传统的庙会,祭祀活动中。在当前象山石浦地区,“细十番”用于并且只用于石浦当地的殡葬之中的吹吹打打,热闹氛围。由于“细十番”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少当地人专门学习“细十番”,临时组建演奏队伍,并以此谋生。当地“细十番”队甚至通过减少人数的方法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演奏缺乏规范,素养有待提高

象山“细十番”的演奏可分为敲打部分和旋律部分。在旋律部分中,要求演奏者齐奏表演,不论弹拨组、弦乐组还是管乐组皆演奏同一条旋律。由于演奏者不具备扎实的演奏基础,也不具备乐团演奏的概念,导致各个声部强弱不一、节奏不稳。也会存在某一组演奏强于其他组别,因而导致听不见有些乐器的演奏。在敲打部分中,经常需要演奏者即兴演奏,敲打部分的演奏者也存在和旋律部分演奏者同样的问题。因此,总体上来说,象山“细十番”的在演奏方式上缺乏规范性。

(三)乐谱缺乏整合,传承有待创新

据田野调查,了解到象山“細十番”在传承中,通常是师傅带着徒弟,通过口传亲授的方式学习和传承这一艺术形式。由于民间艺人不善于记谱,文化素养薄弱,相关的传承人通常也不具备音乐理论基础,自身乐器的演奏也不具备较高的水平,导致的整体演奏水平有限。由于这一艺术形式相对枯燥、乏味,同时,象山石浦地区只将“细十番”用于民间白事,导致渴望学习的人也有限。因此,象山“细十番”正在处于一个“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境况。

参考文献:

[1]杨荫浏.十番锣鼓[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2]象山东门岛志略编纂委员会.象山东门岛志略[M].宁波:象山东门岛志略编纂委员会,2000.

[3]孙悦湄.象山海洋渔文化音乐形态及其民俗表征[J].艺术百家,2017,(03).

[4][宋]胡矩,方万里,罗璿.宝庆四明志(抄本)复印本[M].2019.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及杭州师范大学省优势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激励项目《“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视野下民间艺术形式传承新思路——浙江民族民间音乐资源校本化探索和实践》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象山
象山无象
天下无敌手
再访陆象山先生讲学堂
浙江省象山柑橘获评“浙江省区域名牌农产品”
天下无敌手
以节庆活动为核心的象山渔文化产业发展对策探讨
象山
正是橘红蟹肥时(续)
“中国·象山影视论坛暨剧本交易会”举办
象山白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