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人物描写出彩的三种方法

2020-06-10林进东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0年27期
关键词:卫生员新媳妇下象棋

林进东

精彩的人物描写总能瞬间吸引读者的眼球。同学们若能深谙此道,抓住人物的特点,善于铺排,妙笔生花,读者定会有闪光灯在眼前一闪而过的感觉。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呢?有以下三种描写方法可供大家借鉴。

一、用连贯的动词呈现画面感

过了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节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苏七块》)

描写人物做一件事,可以用一系列的动词来表现,即把一个大动作分解成几个小动作。上文描写了民国初年天津卫正骨拿踝的头牌大夫“苏七块”给贫穷的三轮车车夫张四接骨的场景。本段文字中,作家精妙的动作描写颇为形象:“挽”“放”“捏”“拉”“推”“顶”“压”这一连串动词,既是对苏七块精湛医术的正面描写,也为下文表现这位“俗世奇人”的恻隐之心埋下伏笔。此外,这段文字的画面感特别强,读者在看这段文字时,会从苏七块的行医过程联想到武侠电影里高手出招的画面——可敬又可笑,颇具喜剧感。

二、用夸张的语言传达幽默感

下棋不能无争,争的范围有大有小,有斤斤计较而因小失大者,有不拘小节而眼观全局者,有短兵相接作生死斗者,有各自为战而旗鼓相当者,有赶尽杀绝一步不让者,有好勇斗狠同归于尽者,有一面下棋一面诮骂者,但最不幸的是争的范围超出了棋盘,而拳脚交加。有下象棋者,久而无声音,开门视之,屋不见人,原来他们是在门后角里扭做一团,一个人骑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在他的口里挖车呢。被挖者不敢出声,出声则口张,口张则车被挖回,挖回则必悔棋,悔棋则不得胜。

这段文字出自文学大家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下棋》。其中,“二人嘴里夺车”的场面描写得十分精彩,令人在大笑之余拍案叫绝。

作文就是说话,生活中说话逗趣的人总是受人欢迎的,作文语言也要“逗”一些才会备受青睐。同学们在表达情感时,可以刻意用一些夸张的非常态词语进行表述。如上文中,作者将“赶尽杀绝”“好勇斗狠”“同归于尽”这些程度较重的词语拿来描述生活中“下象棋”这种普通游戏,自然就放大了幽默表达的语言效果。

三、用排比式的描写升级立体感

有一种人我最不喜欢和他下棋,那便是太有涵养的人。杀死他一大块,或是抽了他一个车,他神色自若,不动火,不生气,好像是无关痛痒,使你觉得索然寡味。君子无所争,下棋却是要争的。当你突袭对手,将军抽车时,对方的头上青筋暴露,黄豆般的汗珠一颗颗地在额上陈列出来,或哭丧着脸作惨笑,或咕嘟着嘴作吃屎状,或抓耳挠腮,或大叫一声,或长吁短叹,或自怨自艾念念有詞,或一串串地噎嗝打个不休,或红头涨脸如关公,种种现象,不一而足。

立体感是一种什么感觉?简单说就是描写不只停留在平面上,而是多角度下笔,写出层次感与纵深感,就像电影中的摇镜头和跟镜头一样,此时就需要对人物进行排比式的描写。如上面的文字中,梁实秋先生一口气用了八个“或”字,把下象棋时劣势一方的痛苦不堪的窘态写得绘声绘色、惟妙惟肖,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就是排比式描写的力量。

【课文链接】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茹志鹃在《百合花》中的人物动作描写同样精彩。当通讯员牺牲后,面对卫生员要“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的举动,新媳妇“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气汹汹地嚷”,这些动词性词组,写出了新媳妇内心对小同志的敬仰和珍视,不希望小同志冷冰冰地下葬,也暗含着她对一开始没有借给小同志被子、没给小同志缝好衣服的歉疚与遗憾,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爱党爱军、勇于奉献、善良的新媳妇形象。

猜你喜欢

卫生员新媳妇下象棋
好处
《百合花》中新媳妇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下象棋
不是围棋
加强军队基层卫生员培训的思考
最美劳动者之家庭卫生员
康熙下象棋
部队基层卫生员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目击者
新媳妇不守旧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