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2020-06-10王雯越于红博
王雯越 于红博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0 引言
地理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和生活。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地理学科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1]《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性质中提出了生活性一词,“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并强调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基本课程理念。[2]它表明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生活世界”。
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客体,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活动,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课堂为中心,只顾“闭门造车”,不实践;以教材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力,从而使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差强人意,难以为中学地理学习甚至走向社会打下基础。在地理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不但能够使书本知识“活”起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能帮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能够认识各种生活现象产生的地理原因、理解不同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促进学生成长。
为了进一步真实地了解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现状,本文制订了“关于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现状”学生调查问卷,并访谈了几位优秀的地理教师对于生活化教学的看法及做法。本次调查于2019年5月进行,调查对象为呼和浩特市第三十六中学初中一年级随机抽取的100名学生,共收回有效问卷100份。
1 学生问卷调查主题
1.1 学生的地理印象
对于地理科目的难易度调查,有47%的学生认为学习容易,有51%的学生认为有些难,特别难的占2%。由图1可知,认为学习容易的学生所占比例随着成绩的升高呈上升趋势,认为学习有些难的学生所占比例为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60-80分之间,认为特别难的2位学生成绩较差。可见学习成绩的高低与个体认为的学习难易度有很大的相关性。分数低的学生可能是由于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或者是兴趣缺失,进而认为地理这个科目难学,知识点难以掌握(注:本此调查的分数依据为学生多次考试稳定的分数范围)。
图1 对于“地理这个科目难吗”问题的学生比例分布图
对于地理科目的喜好调查(图2),有22%的学生喜欢学习地理,13%的学生不喜欢地理课,65%的学生因教师而异。可见大部分学生本身并没有对地理呈现明显的喜好或厌恶,更多地依赖于地理教师的授课方式,可见初中地理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授课方式对于思维处于懵懂且刚接触地理这门学科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地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既包括大气、土壤、水文、生物等自然地理,又囊括了人口、交通、经济等人文地理,我们日常接触的人文、自然景观及环境与人类密切相关,这样一门实用而特殊的学科,[3]如果学生不喜欢,除了自身原因,另一部分因素需要教师反思。
图2 学生对地理课的态度
对于地理与现实生活的关联调查(图3),有55%的学生认为地理与现实生活有关系甚至息息相关,他们的成绩大部分在中等以上。学生将地理与生活联系起来学习成绩会更好,因此更体现地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图3 地理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调查结果图
对于地理知识的来源调查,86%的学生都是从地理课堂获取知识的,极少部分能从网络、报刊杂志、电视等其他途径获取地理知识。初中阶段的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学生接受地理的知识面窄,如果教师教授方式呆板,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共鸣难以同化和顺应,有可能让他们感到地理不切实际,难以理解。将地理课与生活密切化,会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接受能力。
1.2 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应用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把主要的时间精力放在上课听讲、理解知识上。调查显示(图4)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效率非常低,只占14%,但知识的运用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学生对地理知识真正掌握的程度并不是很高。问到“学习地理的困难是什么”时,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知识掌握不好,记忆不牢固,即使分数较高的学生也有此困惑。因此图文并茂,多媒体讲解,利用周末或假期增加野外实习是非常必要的教学手段。
图4 地理学习方式的调查结果分布图
对于“你有因为学了某个地理知识而想去旅游探寻的愿望吗?”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表示并不是很感兴趣,几乎没有去探寻过。而地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可能是因为学生对于地理野外实习的实践意义不了解,而且在学习高度紧张和考学的压力下,觉得外出旅游探寻既浪费时间又对于提高成绩没有多大意义,可见目前的课堂教学并没有很大程度地激发大多数学生对于地理的兴趣和热爱。
1.3 学生学习的困难
对于“如果你认为地理很枯燥,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中(图5),57%的学生认为地理老师讲授的内容理论性太强,无法与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逐渐失去了地理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上课形式单一,缺乏声情并茂也是学生觉得地理课枯燥的原因之一。
图5 “如果你认为上地理课很枯燥,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的调查结果
对“学习地理的目的”这一问题的解答中(图6),有20%的学生都是为了考试的需求,而这20%有一半以上为成绩较好的学生,说明成绩好的学生也并没有理解学习地理的真正意义所在,不是因兴趣而学习,更多的是迫于考试的压力。那这样就很难实现义务教育地理的课程目的。但令人欣慰的是有 51%的学生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学习地理。地理教师应该不断完善课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同的鼓励与教学方式,让更多的学生爱上这门学科。
图6 学习地理的目的
1.4 学生愿望
在调查“地理课上你的教师的授课方式如何”时(图7),54%的学生选择了老师结合案例讲课,32%学生选择老师开门见山。在问到“哪种讲课方式更容易让你理解”时(图8),几乎所有学生都选择结合生活实际的授课方式,可见生活化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在大多数学生心中是非常认可的。新的课程标准也强调了初中地理学习的实用性。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案例要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和把握知识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能够大大提高牢记知识的效率。
图7 目前地理教师上课的教学方式
图8 哪种讲课方式更容易让学生理解的调查结果
2 教师访谈
在访谈的几位地理教师中,他们都表示愿意让生活化情景这种教学方式走进课堂,但意愿和实际是两码事,这种方式真正投入在课堂中的频率还是比较低的。大部分地理教师在公开课上才会使用生活化情景教学,足见教师在地理课堂上实施的状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几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加倾向于用陈述性、程序性的方式教学,忽略了学生所喜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
从访谈中得出当前实施生活化情境教学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小科目在初中课堂中课时有限,无法正常完整的进行,尤其是承担会考任务的八年级地理教师想要开展生活化教学不仅课时有限,且教学压力重,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普遍认为的第二个困难是缺乏生活化情境的素材。这一点对于教师自身的知识积累要求非常高,不但要求教师的生活经验丰富,还要从中选择符合课程内容并且为学生容易接受的生活案例来讲解。往往知识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就很难做到这一点,而对于知识经验丰富的老资历教师往往会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势来讲授课程,这就容易使生活化教学情境流于形式,不能更深层次去实施,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第三个困难是学生配合度不高、课堂组织困难,经常会出现老师提一个发散思维的问题,没有学生愿意回答,最后只能由教师自己回答,或者有的班级学生过于“积极”从而导致课堂秩序混乱,难以控制。这些状况让很多教师逐渐丧失继续实行生活化教学的热情。
3 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建议
地理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加深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把握重点难点,提取出其中与生活相关联的元素,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及体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抽象枯燥的地理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的生活实例,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让学生由浅入深理解把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打造高效课堂。
以七年级上册课本中“地球的自转”内容为例,在新课导入时可以创设一个小故事,如,小红:“如果没有夜晚就好了,这样我就能一直练球了。”小刚:“如果没有白天就更好了,这样我就可以一直睡觉了。”以这样两个人物幻想没有夜晚和白天的情境导入,让学生们思考此类愿望是否过于虚幻不可实现?这样的地方真的存在吗?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引入“地球的自转”内容的学习。在学生探讨后,老师引导学生做一个小实验证实这一问题的答案。用手电筒作光源,照射到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进而引出了地球自转的某些地理意义。
在教学课堂中积极挖掘地理知识中的生活化元素,使学生乐于学习,并能对所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自如,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转化,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不仅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更加深化、牢固,还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创造出最有效的,能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让生活化情境走进课堂,因课制宜地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
除此之外,在积极地分析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开展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将地理知识与自身生活实践经验相结合,将众多知识点系统化,不断加强、完善整体体系。而这也有利于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学习自信心得到增强,才能够在学习上专心投入,体会到学习地理独有的乐趣,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充分体现地理学习的生活意义。
4 结束语
生活化教学方法不但符合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是地理学科纵深发展和指导生活的实证。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立足于生活,用地理的视角去扩展教材内容,并不断创新,为开创地理教学新视界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