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超声在老年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中的价值

2020-06-10吴多钢林安梅刘晓新付艳苗

实用临床医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管腔颈动脉斑块

吴多钢,林安梅,刘晓新,付艳苗

(安阳市人民医院超声科,河南 安阳 455000)

脑卒中是一种因脑部血管突然破裂、阻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脑血管疾病[1]。本病起病较急,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据流行病学调查[2-3]显示,我国18~55岁人群脑卒中发生率为1.5%,6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达7.5%。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因此,对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后期治疗及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4-6]。本研究对136例老年脑卒中高危人群及8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通过比较二者的颈动脉超声表现,探讨颈动脉超声在该类人群筛查中的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36例老年脑卒中高危人群作为观察组,所选对象均存在脑卒中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史、脑血管动脉狭窄、体质指数(BMI)≥26 kg·m-2、脑卒中家族史等,其中男72例、女64例,年龄65~82岁、平均(74.31±4.18)岁,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59例、糖尿病23例、高脂血症11例。另选择同期在本院80例健康体检老年人为对照组,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66~85岁,平均(75.03±5.27)岁。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65岁;2)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颈动脉狭窄闭塞或动脉支架置入手术史的患者;2)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严重的心、肝、肾等功能障碍者;3)过敏体质及精神异常者。

1.3 检测方法

采用Philips EPIQ7超声诊断仪,L12—3线阵探头,探头频率10 MHz。具体方法如下:受试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头颈部,采取横切、纵切扫描两侧颈动脉,观察血管的走向、血流充盈及流速,并观察颈部动脉的光滑程度、颈动脉内膜厚度、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情况。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颈动脉内膜增厚、颈动脉内膜斑块、颈动脉狭窄的发生情况。颈动脉内膜厚度判定标准:<1.0 mm为正常,1.0~1.5 mm为增厚,>1.5 mm为斑块形成;颈动脉狭窄判定标准:管腔内径减少<50%为轻度狭窄,减少51%~70%为中度狭窄,减少71%~99%为重度狭窄。观察2组颈动脉内膜斑块检出情况及其性质。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颈动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颈动脉内膜增厚、颈动脉内膜斑块及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颈动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2.2 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

观察组颈动脉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

2.3 颈动脉内膜斑块检出性质比较

观察组患者颈动脉内膜斑块以单发斑块为主,单发斑块发生率为11.76%(16/136),性质以规则均质为主;对照组均为单发斑块,发生率为5.00%(4/80),性质多为不规则不均质。见表3。

表3 2组颈动脉内膜斑块检出性质比较 例

3 讨论

脑卒中是以脑组织出血或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我国脑卒中发生率以每年8.7%的速度递增[7-8]。有研究[9-10]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发生机制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能导致动脉管壁破裂出血和管腔闭塞等严重后果。因此,对脑卒中发生发展中的危险因素进行早期筛查,并予针对性干预,对脑卒中治疗及预后具有积极意义。颈动脉彩超是一种诊断、评估动脉壁病变的有效手段。它能准确反映血管内中膜增厚程度,有无斑块形成,斑块的大小、性质及是否存在管腔狭窄和闭塞,具有操作方便、无创、重复性好、准确性高等优点,在脑卒中早期筛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1-13]。

颈动脉病变会使患侧的半球血流量降低,从而引发各种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时还可能会导致脑梗死发生[14-15]。有流行病学调查[16]显示,约有23%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颈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本研究表明,观察组颈动脉内膜增厚、颈动脉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的发生率显著均高于对照组,提示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的发生率高于健康体检者。亦有临床研究认为,老年脑卒中高危人群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患者出现血管生理性改变及相关危险因素暴露的概率增加,使动脉内壁负荷加重,导致内膜损伤。同时,患者动脉血管缓冲能力急剧下降,动脉壁内脂质含量增加,逐渐诱发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17-1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颈动脉血管斑块以单发斑块为主,性质多为规则均质。说明颈动脉血管斑块呈弥漫性发展,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进展与斑块性质有较高的相关性,早期采用颈动脉超声预判血管斑块性质,对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早期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陈曙光等[20]研究发现,血管内中膜厚度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指征,能反映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血管内中膜厚度每增加1.0 mm,脑卒中的发生率可增加18%。由此可见,出现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的患者是脑卒中的高危人群。

综上所述,颈动脉超声能清晰地显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判断斑块是否形成及管腔的狭窄程度,在老年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及诊治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管腔颈动脉斑块
3~4级支气管管腔分嵴HRCT定位的临床意义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吸引头类管腔器械清洗中管腔器械清洗架的应用分析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消毒供应中心管腔类手术器械清洗方法探讨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